本文作者:欢喜佛子

道安法师弥陀要解讲记014明性体圆成

欢喜佛子 2023-04-03 301



道安老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14明性体圆成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丙二、明性体圆成

 

下面讲实相之体。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这是总说实相之体不落二边。“实相之体”,即前面讲的“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乃众生本具,诸佛彻证,圆满成实之本体。“非寂非照”。寂是湛然不动,即空义。照是起作用,了知一切,即有义。说寂,又灵明洞照,具造百界千如,故非空。说照,又湛然空寂,觅之了不可得,故非有。非寂非照,是说实相之体,亦即念心性,非空非有,不落空有二边。“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是说实相之体,亦即一念心性,恒寂恒照,即空即有,空有同时。合而言之,实相之体,亦即一念心性,非空非有(双遮),又亦空亦有(双照)。

又,寂有不变义,照有随缘义。寂而恒照,是说实相之体,亦即一念心性,体虽不变,而常有随缘之用。照而恒寂,是说实相之体,亦即一念心性,虽有随缘之用,而体常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具足体用,唯是一心。

有一种比较直观的说法,寂是不动,即定;照是明了,即慧。实相之体虽说不上是寂还是照,但它确有寂照的意思。拿灯作譬喻,日光灯不动,是寂;灯光照亮周围的一切,是照。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就象灯不动,而灯光常照;虽灯光在照,而灯又保持不动。这个譬喻好懂。

佛法中常用水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性,亦即实相之体,心如止水。水不动时是寂,这时水面平静如镜,能将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寂而恒照。而在照时,水又保持静止,不随外境而动,这就是照而恒寂。佛的心就是如此。

我们凡夫的心也有照,即了知,但一面照一面随境而动。例如人家夸我就高兴,骂我就生气。心里知道人家说什么就是照,高兴生气就是心动了。心一动,就象本来平静的水面遇风起了波浪,那就照不清楚了。其实夸你未必好,骂你未必不好,你的心没有定,也就没有慧判断。这是我们不如佛菩萨的地方。

要知道这个心动是妄心在动,真心本性是不动的。比如一只玻璃瓶,你把它灌满水,再去摇摇看,满瓶水是摇不动的。玻璃瓶内的空间比喻虚空法界,装满水比喻我们的心性遍虚空法界一切处,也就是实相之体遍一切处,你说好动不好动?不好动,也不会动!

以上是总标实相之体。下面八句是别显,初四句只论性德,中间两句性修合论,末后两句只论修德。性德乃自性本具,修德则有因有果,这里只讲果。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这两句说明一念心性即如来身土。身是正报,土是依报,身土一对是从不变和随缘分的。“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照而寂着重在寂字,强调不变。身和土并举对论,土是不动的,有不变义,和照而寂相应,所以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常寂光即自性本具之三德秘藏,常乃法身德,寂乃解脱德,光乃般若德。常寂光土即诸佛所证之本具理体,如来法身所居之果地。

“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寂而照着重在照字,强调随缘。身有随缘义,虽然自心清净空寂,而能随缘现一切相。就同一面大圆净镜,本身如如不动,却能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照见一切景象。相对土讲,法身和寂而照相应,所以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是我们心性本来具足的自性清净法身。

常寂光土和清净法身,都是讲的实相之体,属性德。前面说实相离语言文字相,这些都是为说法方便而勉强起的名字。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

 

这两句说明一念心性即如来法报二身。法报一对,是从有相无相分的。“又照寂强名法身”。这里讲法身跟前面不同,前面讲法身是寂而照,法身合照;这里讲法身是照寂,法身合寂。到底法身应该合寂还是合照呢?这要看情况。前面是身土对比,土是不动的,合寂,法身有随缘义,合照。现在是法身和报身对比,法身无相,清净不动,乃报身之体故,又强调寂,它和照寂相应,所以这里给照寂勉强起名叫法身。法身本有无相和随缘双重意义,在并举对论时,相对不同的对象,所表现的侧重面不同。因此前面配寂照,这里配照寂,说法不同,其实并无矛盾。

“寂照强名报身”。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谓相好光明,光明表智慧。法身以理性为身,报身以智慧为身,光明遍照。报身强调照,和寂照相应,所以又给寂照勉强起名叫报身。

无论法身之清净无相,还是报身之相好光明,皆是我们心性本具之性德。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

 

这两句论性修一对,即性德和修德,从理具和事造分法报。这两句都是寂照,着重在照字,所以都配身讲,但是起的名字不同。性德是心性本具之德体,即前面说的四句两对。虽分身土法报,皆是理具。法身清净无相,属性德本具,法尔天然,不假修炼,所以“性德寂照名法身”。

修德是修成之德相,由心性起作用事造,所以有事相,如六度万行,积功累德。至修德圆满,则烦恼断尽,智慧圆满,万德具备。这时始觉智(修德)与本觉理(性德)相契,始本合一,便显现出一个由智慧所成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是修成的,惑尽智圆方显,属修德之果,所以“修德寂照名报身”。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这两句论真应一对,从修德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分。真是真身,即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应是应化身,即佛应众生机感而化现的种种身。“修德照寂名受用身”。照寂着重在寂字。当修德起的作用偏重寂时,所现的是受用身。佛安住于深三昧中,自己受用内证之法乐。这是佛的境界,他人不能见闻,更不得受用,是佛的自受用身,亦即自受用报身,属真身。然其智光仍然遍照法界,了知一切众生之根性欲乐,等待众生得度之机缘成熟,以便不失时机垂现应化身救度。

“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着重在照字。当修德起的作用偏重照时,所现的是应化身。诸佛悯念众生,以妙观察智,见众生得度之机缘成熟,有感则应,佛即随机应化,垂形十界,现种种身,为说种种方便法门,广度群萌。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不动寂场,而游鹿苑,现丈六比丘身,为小乘弟子说四谛法,就是现的应化身。应化身是佛为度众生,从修德起照的作用,随缘而现的种种身,属应身。应化身我们众生能见闻,得受用,是佛的他受用身。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首偈:“诸佛清凉月,住于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诸佛影现中。”诸佛证得法报二身后,能垂现应化身,利益一切众生。偈中毕竟空表法身,空寂离相。月亮有形象,表报身。月亮虽光明照耀,但在天上不动,所以照而寂,表佛的自受用报身,即真身。清凉是自己享受的法乐,住于空寂是以法身为体。众生烦恼断了心清净,心中就现出佛的影像,就象天上的月亮,映现在地上清水之处,有个水中月。众生心中现的佛身,同水中月一样,属应化身。

以上说的一对一对,我们要善解其义。最初说的身土、法报两对是性德。众生的心性也具足常寂光土、清净法身和智慧报身,我们的性德和诸佛的性德无二无别,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接着说的性修一对,告诉我们性德虽然本有,但是理具,须藉修德之功,方能开显起用。就同埋在地下的黄金,你要将它挖出来,方得受用。佛在《华严经》上讲:“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如来智慧就是性德。诸佛已彻证心性,所以性德全体显现。而众生的心性被妄想执著所盖覆,性德不能显现,这就需要修德来开显。我们从皈依三宝开始就要修,知道娑婆世界苦,要想离苦,就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里说“修德寂照”,我们念阿弥陀佛,首先要寂,即修定,一心不乱就是定。得定了,就能开智慧照了。

最后讲的真应一对,说明修德功不唐捐,定有受用。我们念佛生到极乐世界,证得法报二身后,就有自受用、他受用了。自受用即自己了生死成佛道,受用涅槃寂静之法乐。他受用即有能力变现种种应化身,回入娑婆,乃至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光明遍照。

这四对八句,点示我们学佛成佛度众生的整个历程。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

 

这是总结。“寂照不二”。寂是实相之体,照是实相之用,体用本来不二,寂照原是一心。如阿弥陀佛,其本体安住于极乐之常寂光土,如如不动,而其光明遍照法界。“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他无时无刻不在十方世界应化,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每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心中,都影现出阿弥陀佛的紫金身。寂和照都是一个阿弥陀佛。

我们再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拿日光灯作譬喻,寂如灯体,照如灯光。从体起用,全灯即光,全寂即照。摄用归体,全光即灯,全照即寂。灯和光你分得开吗?离开灯没有光,没有光也不成其为灯。所以寂照不二。

“身土不二”。常寂光土和清净法身是一,不是二,法身遍一切处,常寂光土亦遍一切处。常寂光土是自心中之土,清净法身是自心中之身,以一心之寂体为土,一心之照体为身,原是一心。《阿弥陀经》上讲:极乐世界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不仅众鸟,乃至行树罗网、栏楯楼阁、宝池德水,极乐国土的一切,皆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化所作。身即土,土即身,身土一如。我们念佛念到心清净时,阿弥陀佛和西方圣境都会在心中显现,佛的身土都在我们的一念心中。所以身土不二。

“性修不二”。性德和修德是一,不是二。刚才说了,性德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就象埋在自家院子里的黄金。修德就是把埋在土里的黄金挖掘出来。你要是不修,怎么能显出性德呢?反过来说,你没有性德怎么会起修呢?如果地下没有黄金,你怎么会去挖呢?修德从哪里来?从性德来。性德本来具足修德的一切功德,修德只是开显所依凭的性德而已。修到最后,所得的就是性德,挖出来的金就是埋在地下的金。所以修德即性德,性德即修德,性修不二。

“真应不二”。真身就是前面讲的自受用身,应身就是应化身,即他受用身。自他本是一体,应身本是为应机度生而从真身变化出来的。赞佛偈中说的“光中化佛无数亿”,就是说明应化身都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化现的。在《梵网经》下卷,释迦牟尼佛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这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是报身卢舍那佛变现的应化身。蕅益大师在《要解》后面明确地告诉我们:“诸佛本从法身垂迹”,法身是真身。所以法报应三身,或者说真应二身是一,不是二,真应不二。

归结起来,这一对一对之所以不二,是因为他们皆由一念心性理具事造,同居一念心性。心性就是实相,所以说寂照、身土、性修、真应“无非实相”。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