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礼敬诸佛。
- (二)七支供的第二支是广修供养,对治的是贪婪和吝啬。
- (三)七支供的第三支是忏悔业障,对治的是嗔心。
- (四)七支供的第四支是随喜功德,对治的是嫉妒心。
- (五)七支供的第五支是请转法轮,对治的是愚痴。
- (六)七支供的第六支是请佛住世,对治的是邪见。
- (七)最后一支是普皆回向,对治的是疑悔。
同生极乐国——往生四因浅说
希阿荣博堪布
顶礼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1、有世界名曰极乐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的净土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无量无数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赞叹,十方世界天人归仰。在我们这个世界,自古以来,印藏汉地往生极乐者不计其数,倡导净土法门的圣者善知识代有人出。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云:“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说的是吉祥怙主圣者龙树。龙树菩萨在印度接引了无数众生到极乐净土。在雪域西藏有乔美仁波切降临人间,凡与之结缘的众生,连牦牛和狗都往生到极乐世界。
近代藏地的大德,如蒋阳钦哲旺波、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都大力倡导净土法门。
当代,我的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秉承他的上师托嘎如意宝、嘛呢喇嘛巴玛斯德、喇嘛多扎等的传统,在各地大力倡导持念阿弥陀佛圣号。
法王如意宝最大的心愿是把所有与他结缘的有情都接引到极乐世界。他老人家住世时在喇荣五明佛学院、道孚和新龙举行过三次大型的极乐法会,参加人数分别超过四十万、六十万和七十万。此外还主持过许多规模稍小的极乐法会。
法王如意宝综合藏地流传较广的修净土法门的传统,带领大家或在《普贤行愿品》的基础上共同修持净土,或作阿弥陀佛灌顶并以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净土教言》作引导,或结合《极乐愿文》讲解净土法门和《大阿弥陀经》,以各种方便帮助大家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生起强烈的信心和欢喜向往之心,并通过共修迅速积累往生的资粮。第一世多智钦仁波切菩提金刚在两百多年前曾授记:凡与法王如意宝结缘者皆生极乐刹土。
因为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功德力,我和我的师兄弟们在各地弘法,倡导人们共修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发愿往生,包括扎西持林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定期举行极乐法会的传统。我知道这都是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作为法王如意宝的弟子,我们应该随学上师的发愿,尽己之力引导众生往生弥陀净土。
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因归纳起来有四点: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这往生四因不是后世之人自己想出来的标准,在《佛说无量寿经》(以下简称《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九愿和二十愿,及后文中三辈往生等内容,《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下简称《观经》)中,净业正因及九品往生等,都明确记述了此往生四因。
2、明观福田:念佛念净土
具体来讲,明观福田就是观想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
为引导根机不同的众生,阿弥陀佛显现了不同的形象。我们可以观想阿弥陀佛的站像,也可以观想坐像,可以观想单独的阿弥陀佛,也可以观想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者观想无数菩萨眷属围绕在阿弥陀佛的周围。
《观经》、《无量寿经》等经典中对阿弥陀佛的相好和极乐世界的功德都有详尽描述,大家应认真参考阅读,一步步练习观想。
我们还可以请一幅阿弥陀佛的唐卡,反复仔细地看,使画面印刻在脑海中,到最后即使闭上眼睛,阿弥陀佛的形象也历历在目。当然,能清楚地观想出阿弥陀佛的身相,自然非常好,这不必说,但是如果观想不清楚,也不用着急,能忆念阿弥陀佛也很好。
正如《观经》中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拉喇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也说,甚至仅仅了知而忆念极乐世界的花、树、水、地或那些鸟类的功德,也可清净意障并积累广大福德,因为这些都是阿弥陀佛愿力和福德力所形成的,所以与观想真佛一样有无量功德。
我们应该反复忆念、观想,养成习惯,行住坐卧间,醒时,梦时,欢喜,悲伤,特别是恐惧时,都能习惯成自然地想起阿弥陀佛,祈祷呼唤阿弥陀佛。养成这种习惯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有人说,我现在不必念佛,等到临终时记得祈祷阿弥陀佛就行了,经中写得很清楚,临终时专心念佛,只要能做到十念,也能往生。经中所说的确不假,若人临命终时,真能做到心不颠倒散乱,一心念佛,一心求生净土,则必定能如愿往生,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平时养成的习惯,没有日积月累形成的坚固信念和意愿,临终四大分离极度痛苦、极度散乱之时,要做到心无旁骛念佛求往生,实在是太难了。
大家不信,可以看看自己平时在梦里和疾病中的表现。梦中感受恐惧和痛苦时,我们会不会呼唤、忆念阿弥陀佛,祈求佛的救护和安慰?是不是每一次当我们梦见恐怖、痛苦的情景,都会这样做?
如果没有,临终的痛苦和恐惧远比梦中更为强烈迫切,我们如何能保证自己临终的反应会比梦中更镇定?再看生病时,大的疾病不用说,仅是一般的感冒发烧,症状比较重的时候,心力体力微弱,平日里念得很熟的心咒、佛号这时要提起来、要专心持诵,都会感觉有困难,念不了几句心就散了。
临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那将是怎样的惊慌失措和痛苦无奈!我们怎能保证自己在那个时刻能心不散乱于剧痛、惶恐中?看看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有几个人在将死的时候是清楚明白的?
我们不能心存侥幸,平时就要反复串习,养成祈祷阿弥陀佛的习惯,这样临终时才能更顺利地忆念起阿弥陀佛。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讲到修净土法门的诀窍:白天应勤修七支供,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心咒,祈祷阿弥陀佛;晚上临睡之时,观想自己住于极乐世界并亲见阿弥陀佛,在猛烈的希求心中入眠。
小时候每当我们害怕、伤心,遇到任何困难,都会去寻求父母的庇护,因为父母爱我们并有能力帮助保护我们。同样的,在轮回的痛苦怖畏面前,我们的力量多么弱小,依靠自己或者其他仍在循业流转的众生,我们是无法真正脱离痛苦的。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自己被五毒烦恼绑住,不得自由,而能帮助别人解脱束缚,没有这种道理。只有已经摆脱烦恼束缚的佛菩萨才有能力保护、帮助我们,准确地告诉我们如何出离轮回。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和我们自己的信心、愿心结合起来,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临终心不颠倒往生极乐世界。对于这一点,希望大家不要有疑悔。
3、积资净障:积累资粮、清净业障
如何才能有坚定的信心、愿心呢?这需要福德,而福德来自于积资净障。积累资粮,清净业障。
能迅速积累无边资粮、净除罪障、增上善法的摄要就是七支供: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
(一)礼敬诸佛。
在佛前恭敬顶礼,既是迅速积累福报的方便法门,又是对治傲慢的有力方法。藏地有句俗话:傲慢的山上留不住功德之水。傲慢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所以很难在修行中有踏踏实实的进步。佛法在恭敬中求,多一分恭敬,消一分罪业,增一分功德。
家里若有佛堂,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诸佛菩萨都可以,不是说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就只能供西方三圣。诸佛本体都是一样的,只是因往昔的愿力和有情的福德不同而显现不同的形象。
我们不要根据自己狭隘的观念去比较分别佛菩萨,认为佛与佛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这是我的佛,那是你的佛。有人甚至担心家里原来供着观音菩萨,如果再请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回家,观音菩萨就要不高兴了。佛菩萨可不像我们这样心胸狭窄,大家看那佛经上都是佛佛互赞,出广长舌赞叹彼此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无有间断。若某人在一佛前顶礼、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众都齐声赞叹随喜其功德。
普通人往往喜欢走极端,是一就不是多,是多就不是一,一与多是无法通融的,然而知道了佛佛同体的道理后,就明白礼敬一佛也就是礼敬一切佛,礼敬此佛也就是礼敬彼佛。《华严经》(卷三)云:“一切诸佛一法身,真如平等无分别。”
家里供一尊佛也好,供多尊佛也好,都不相碍。学佛要学得眼界、心胸越来越开阔、平等,而不应越学心量越小。
不仅仅是佛像,一切三宝所依如佛塔、经书、僧衣等,都是我们恭敬顶礼的对境。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他示现灭度后将现文字相,以教化后世众生,所以我们对佛经乃至其中破损散落的书页、只言片语,都应恭敬顶戴,视为法宝,放置于净处和高处。如《耳饰经》中所说:“末法五百世,吾现文字相,意念彼为我,尔时恭敬之。”认为佛像、经书等若没有开光就只是普通物品,并没有加持力,也无需恭敬对待,这与皈依的学处相违背。
我们发愿往生极乐净土,需要常常观想、忆念阿弥陀佛,因此家里最好有阿弥陀佛的塑像、画像或唐卡,以便日夜观修。即便是只持佛名号、不修观想的人,也应该每天礼拜阿弥陀佛,随己之力拜佛若干拜,或在佛像前,或面朝西方。
外在的行为跟内心关系密切,内心的感受会体现在身体行为上,而身体的行为也会影响内心,所以我们通过顶礼来调柔内心,通过反复的礼拜来一点点磨灭心中的傲慢,使内心一点一点变得柔软、谦卑。
顶礼既是在表达内心的恭敬,又是在训练培养内心的恭敬。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顶礼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草草走个形式,那就浪费了很好的修行机会。
曾有一位居士对我说:“你们修加行磕十万个大头,花几个月的时间,膝盖脑门都磕破了,实在太笨!为什么不观想一下有十万个自己同时在磕头呢?这样只需要磕一个头就行了。”我听了这位居士的话,很为他难过,他学佛有十几二十年了,到现在还是不肯放下这一念投机取巧的心。
过去、现在、未来,藏地、汉地那么多修行者以磕头的方式礼敬三宝所依,经年累月,风雨无阻。他们不是笨,观想的方法他们应该也懂,我相信其中很多人每磕一个头都观想自己化身无数礼敬诸佛,但是他们仍然不辍礼拜,因为他们知道,通过观想能够迅速积累福德资粮、清净业障,这是殊胜的方便法门,但是却不可因此而偷懒、耍小聪明。
如果以现在这颗被烦恼障蔽的心仅仅观想一下就可以完全替代积资净障的勤苦修行,那么观想自己成佛岂不是意味着自己现在就真的成佛了?当然不是。聪明人肯不耍聪明,肯用最老实的办法做事,才叫了不起。
当下这一念,全然恭敬坦白,心口如一,心里恭敬,行为也恭敬,否则嘴上说“直心是道场”,行动上在佛前做礼拜也要跟佛菩萨讨价还价,磕一个头抵十万个,或者想方设法省力气,一心敷衍了事。心思这样曲折虚浮,早已偏离了修行之道。
我的上师才晋堪布的父亲索南朗加是一位大圆满的成就者,离世时全身化作虹光融于法界。他的证悟境界如此高深,而对看似基础的修行却也毫不懈怠,比如礼佛。
当年,他长时间精进地磕大头,把身下的地面磕出来一个长坑。人若匍匐于地,便会整个没入坑中看不见,可以想见那坑有多深。我想很多大成就者都是这样,内证已达不可思议的境地,而外在仍示现精进勤苦修行之相。
这全然不似有些人所想象的,虔诚礼佛只是初学者才需要做的功课,证悟者完全不会拘泥于这些小节。
在我家乡的扎西持林闭关中心有很多老人已经七十多甚至八十多岁了,有的腿脚不方便,有的身患疾病,而他们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仍然每天坚持磕大头。
老人们不认为年纪大或者身体不好应该成为不修行的理由,反而正是想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才更要抓紧时间积资净障,趁自己还能自由行动多磕一些头。
现在,汉地修五加行的居士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圆满了十万大头的修行。我知道有一位居士至今已磕了近两百万大头,精进、虔诚的程度令人敬佩!磕大头的这几年里,她变化很大,心相续日渐调柔,出离心也日益坚固,平时除了料理必要的家务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礼佛,尽量减少攀缘,电话也很少接打。
以前她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扰、问题拿来问我,现在问题少了,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一生如果不争取解脱的话,太可惜了。”
礼佛,心要谦恭,心谦恭,身语自然谦恭。礼的精神是恭敬。即使只是磕一个头,也要好好地先把心安静下来,不急不躁,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进行。
礼拜时,观想手中有一如意宝而合掌(双手合起来如花苞,掌与掌之间有空隙,而不是紧紧相贴),以强烈的信心合掌于头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身,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身障,究竟获得正等觉的无见顶相;合掌于喉间,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语,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语障,最终获得佛的法语螺音;合掌于胸前,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意,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意障,最终获得佛的智慧。
以清净的身语意恭敬顶礼诸佛的身语意,三业清净才能更好地感应佛的加持。《宝性论》云:“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心净则佛现,正如水清月现,水浊月隐。
身顶礼最好做到五体投地,就是额头、两肘、两膝接触地面,这表示顶礼佛的身、语、意、功德、事业,自己究竟获得佛的身、语、意、功德、事业等五种加持,并且无始以来由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造作的恶业也得到了清净。这是五体投地的含义。
在佛前恭敬顶礼时,如果能同时观想自己化身无数一一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则更好,这样身顶礼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到无限,顶礼的功德也就无限。
语顶礼是以各种音声赞叹佛的无量功德。“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诵经、持咒、持佛号、传讲佛法等等,以不同的形式传颂、赞叹诸佛功德。语顶礼能消除恶口障,得无碍辩才。
意顶礼是内心对阿弥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生起坚定的信心,对极乐净土有强烈的欢喜和向往。更进一步讲,深信诸佛无所不在,遍满虚空,一颗微尘中也有无数清净刹土,一一刹土皆有佛住持,菩萨眷属围绕。有这样的信解,就是意顶礼。
意顶礼不是指观想身体作礼,而是内心坚信诸佛菩萨遍满虚空。认为一切都是佛的清净刹土,这是非常殊胜深刻的见解。初学者虽然不能亲见,但只要有这样的念头,愿意相信,就是在礼敬诸佛,就能积累巨大的福慧资粮。
通过以上对顶礼的简单解释,大家可以看到,顶礼并非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只是宗教仪式,尤其在佛菩萨的塑像前顶礼,很多人都觉得那是偶像崇拜,也有一些稍懂佛理的人认为那是执著的表现,他们援引《金刚经》中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此说明顶礼佛像乃至三宝所依是不可取的,都是著相。
实际上,没有神通的人是无法判断人家礼佛礼的是外在的塑像还是内在的法身佛,是向外驰求还是礼敬自性。佛心、自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山河与大地,皆是法王身”,何以佛像就不是法王身呢?
佛陀说不要以色、以音声求如来,是为了破众生的实执,但佛陀并没有说应执无色、无音声。“无”也是偏执。因此观世音菩萨在告诉舍利弗尊者“色即是空”之后,紧接着又说“空即是色”。
实相“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非相非无相,非取非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真正懂得“空”的道理后,不但不妨碍起用身心常礼诸佛,反而更能体会礼敬诸佛的功德妙用。
(二)七支供的第二支是广修供养,对治的是贪婪和吝啬。
供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实物供养、意幻供养、承事供养、法供养等等。可以供养实际的物品,香、花、灯烛、净水、璎珞、宝物、饮食等,也可以观想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庄严美好的事物,一一妙物皆堆积如须弥山王,全部供养于佛前。
有些人担心在佛像前供香花灯烛等,佛像又不会接受,那么供养还能有果报吗?首先,供佛一定能得善果,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就成为有因无果了。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曾有一头猪被一条狗追赶而转绕佛塔,又有虫从树叶上落入水中,随波逐流右转水中的佛塔,虽不是有心转塔,但以转绕之力,也都成为日后解脱之因。无意间礼佛都能种下解脱的善根,更何况是有心供佛呢?
其次,供佛时信心很重要,果报的大小与信心密切相关。如果你认为佛像只是金属、泥巴、木头、颜料做成的普通物品,你大概就得不到很大的加持,因为你没有信心。如果你相信佛像就是佛,只是由于自己的障碍而见到的是金属泥巴的形相,那么你能得到佛的加持。就像贡布奔那样。
以前西藏贡布地方有一个人叫奔,非常单纯,他去拉萨朝拜觉沃佛,一心以为庙堂之上坐着的就是觉沃佛本身而不是佛像,所以他跟觉沃佛说话,去转绕大殿时请觉沃佛帮他看着鞋,还请觉沃佛来年去他家里作客。他那没有矫饰和疑惑的信心感得觉沃佛像开口说话,并且真的去他的家乡作客了。
最后,修行都是在修心,我们供香花灯烛,供养的是佛,修养的是心,这一颗习惯于烦恼、贪吝的心在那时那刻欢喜了,宁静了。心里常常装的是庄严、美好,生活也会变得庄严、美好。
供养时内心清净很关键。不要觉得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就无法广修供养,其实,在佛前以清净的发心供一灯一烛都能积聚巨大福报。
从前,释迦牟尼佛和阿难尊者在化缘途中遇到两个小孩,他们当时正在玩用泥土建房子的游戏,并且说:“这是房屋,这是仓库,这是如意宝。”这时孩子们看见佛陀走来,非常欢喜。一个小孩捧了一把说是如意宝的沙土来到佛陀面前准备供养,可是他太矮了,于是便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弯下腰,让我站在你身上把如意宝供养到佛的钵盂里。”那个孩子照做了。
佛陀接受了孩子供养的沙土,让阿难把那些沙土和成泥巴涂在经堂的墙壁上,并授记:“这个孩子以供养一捧沙土的福德,于我涅槃百年后转生为南瞻部洲的阿育王,另一个孩子转生为他的大臣,阿育王将在南瞻部洲建成八万四千佛塔。”
我们还能通过观想供养诸佛。麦彭仁波切曾作过一篇《鲜花供仪轨》,就是观想把漫山遍野的鲜花供养给诸佛菩萨。
由于无始以来的贪吝习气,有人在拿自己的财物供养后会生起后悔之心,因而损坏到供养的福报和善根,但如果是山谷里的鲜花,大概就不会那么容易生起贪吝心,供养时和供养后,内心都会比较清净。
以前舍卫城有一位施主家里喜得贵子,孩子出生时天降花雨,长大后出家,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位。这是他往昔身为贫女时,见到一片开满鲜花的草原以意念供养三宝的果报。之后于九十一世中转生于富贵之家,每次都有漫天花雨伴其降生。
承事供养是指以身体的劳作来表达对诸佛的敬意,比如清扫佛堂、做与佛法相关的义工等等。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扎西持林闭关中心的老人。
他们大多数比较贫穷,没有能力做实物供养。住进闭关中心后,他们非常开心,因为这里有庄严的佛殿、经堂,有充足的酥油可以做成供灯,每一个香炉里都可以点上妙香,这让他们有了很好的机会供养诸佛。
老人们每天欢喜地供灯、供水、供香,清洁打扫佛堂。夏季到来,便去山坡、路边采摘许许多多的鲜花,供在佛前或装饰经堂。有时候,他们转山回来,三三两两的,手里拿着一小簇花,有的放花到佛像前,有的放在玛尼堆上,有的则把花轻轻放在佛堂前的台阶上,然后满足地微笑着走开。
法供养,就是精进闻思修,以见、修、行的功德供养诸佛。“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所有供养中,法供养最令诸佛欢喜。
一切诸佛皆修供养,比如释迦牟尼佛往昔“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菩萨亦如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加持使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能在一念之间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得大福德,所以那里的圣众积累资粮方便迅速,能很快成就佛果。
(三)七支供的第三支是忏悔业障,对治的是嗔心。
忏悔无始以来身语意造作的恶业。身的恶业为杀生、偷盗、邪淫,语的恶业为妄语、恶语、两舌、绮语,意的恶业为贪、嗔、痴。妄语是撒谎,欺骗。
恶语除了明显的恶口骂人外,还包括取笑、故意强调别人的身体缺陷,比如叫人“瞎子”、“瘸子”等等。两舌是指挑拨离间。绮语指说是非,或为消磨时间而说一些无意义的话。大家反省一下自己一天里语业当中有多少是恶业。
除语业外,身、意又造作了多少恶业。仔细观察之下,发现自己有意无意间造下的恶业实在太多,这些业阻碍着我们获得内在、外在的安乐,并进一步障碍我们从轮回中解脱,所以要远离痛苦、获得安乐,我们需要通过忏悔清净往昔造下的恶业。
忏悔不是嘴上随便说说就能清净恶业。或者今天忏悔,明天又再犯同样的过错。这种忏悔因为不具足四对治力,所以没有很大的效果。四对治力是指忏悔时有对境,有忏前戒后的心,有实际的行动。
忏悔的对境是阿弥陀佛、金刚萨埵等十方三世诸佛。观想佛真正就在自己面前,无所不知,慈悲地看着我们,耐心地等着我们鼓起勇气发露忏悔。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曾发愿:“使某作佛时,令八方上下,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若前世作恶,闻我名字,欲来生我国者,即便反政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欲生我国不断绝,寿终皆令不复泥犁禽兽薜荔,即生我国,在心所愿。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我们要深信十方诸佛拥有拔除恶业的大威神力。阿弥陀佛现已成正觉,以智慧力成就了超胜稀有的极乐世界,他的大愿无不实现。所以往昔造作了恶业的众生,听到他的名号,真诚悔过,从此行持善法,守持戒律,发愿往生,愿心不绝,命终时便不会再堕三恶道,而是往生极乐国土。
我们以阿弥陀佛为忏悔的所依和对境,就是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迅速清净业障,扭转堕落恶道的趋势,并创造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缘起。阿弥陀佛有此一愿,我们要信佛力无边。
忏悔就要真正地悔过,对往昔造下的恶业,或此生,或前生,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能记起,或记不起,所有的这些恶业都真心追悔。这是第二个对治力:悔过。
四对治力像是四条绳索,把正在急速下堕的我们牢牢拉住,其中任何一条绳索断了,我们都会失去平衡而有重新下堕的危险。
悔过很难,人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都对,即使不都对,至少也没有做得不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心安理得,若有不好的结果,也是一味怪罪别人。而且,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多想无益,以后好好做人做事就可以了,不必那样认真地悔过。
有这种想法,说明还没有认识到恶业给自己和其他众生带来了多少痛苦,也没有认识到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前世之事我们已记不起来,但当时所造的恶业,部分结果此生可见。
“若问往世因,今生受者是。”这一生做的很多事也不能记起了,但还是要忏悔,因为不论记不记得,因果都在,我们都要承受其果报。
想到曾经的和现在的痛苦,想到未来将要感受的痛苦,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歉意。悔过的时间跨度是无始以来至今,范围是贪嗔痴作用下身语意造作的所有恶业,真诚地在阿弥陀佛面前发露忏悔,绝不覆藏。
第三个对治力是戒后,下定决心从此以后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绝对不再造恶业。
没有戒后的忏悔,效果不大。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缺少真诚的悔过和戒后,恶业无法完全清净。悔过为戒后奠定下基础,强烈的悔过心能坚定戒后的决心,而决心要靠行动来体现和巩固。身语意的行动就是第四对治力。
忏前、戒后、行动三者密不可分。
把戒后的决心落实到行动中,不能靠消极地不作恶。恶的习气力量非常强,无始以来不断薰习,很多恶习潜移默化,我们很难及时认出它,有时候自己造了恶业都不知道。所以有人说“我不造恶业,对得起良心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特意去行善。”这有点太高估自己的觉察力和行动力了。
对治恶业最有效的方法是行持善业。我们的心在一念中不可能同时既向善又向恶,当善念生起时,恶念自然就消失了,不需要你特意去消灭它。当善念的力量越强,持续的时间越长,恶念就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偶尔冒出来也是力量微弱,不会带来大的干扰。
同样的,身体、语言行持善业的同时,就是在避免造恶业。当你念佛、念百字明的同时,你不可能再去骂人,是不是?所以大家平时不辍持咒、念佛,这其中的功德暂且不说,光是语的恶业,就不知要少造多少。
如果说恶业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它能够被清净,并且正如在何处跌倒就在何处站起来,造作恶业的地方反过来就能成为积累善根的地方。以前杀生,以后不杀生了,且还要放生护生;以前不与取,以后不偷盗了,且还要上供下施、诚实无欺;以前贪婪,以后不贪了,且还要少欲知足……如此以十善业对治十恶业,反染为净,转恶成善,过去曾经造作恶业之处都转成善根,清净业障的同时积累功德。
(四)七支供的第四支是随喜功德,对治的是嫉妒心。
对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菩萨所有的功德悉皆随喜。讲到三世诸佛,大家要知道,这包括五类有情:六道众生、声闻、缘觉、如来和菩萨,也就是“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五类有情“所有功德”具体来讲包括一切六道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等的功德,一切声闻缘觉次第修行、证果的功德,一切如来从初发心到修十波罗蜜多、证入十地直至成佛的功德,一切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之间的功德。这种随喜横遍竖穷,平等广大,没有局限,没有取舍的偏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随喜方式。
现在的人嫉妒心重,整个社会环境也鼓励攀比、竞争,几岁的小朋友就知道自赞毁他,然而嫉妒所消耗的能量远远超过随喜,强烈的嫉妒心带给人压力和不安,精神总是处于过度用力的状态,这样活着很累,少有安宁、快乐的时候。
人们想追求幸福,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幸福,做出的很多事实际上都是在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善根和精力,一方面直接造成现在的生活质量不高,因为心态不好,外在的物质条件再好也鲜有安乐可言,另一方面身语意造作的恶业使整个生命的相续呈下堕的趋势。
《楞严经》等经典中详细讲到何种身心行为导致何种生命形态,我们对比一下自己平常所为,就该知道自己在六道中是在往上走还是往下走。如果不借助佛的愿力和慈悲,很明显绝大多数众生的身语意业都是下堕。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改变自己无始以来最为习惯的那些思想和行为模式。
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正是这些想法和行为使我们困于轮回,持续感受苦恼。若没有佛陀开示,我们颠倒轮转而不自知,苦而不明白其原因。
佛经中有很多都是讲佛菩萨从初发心到证果之间旷世精勤修行的功德的,我们不要把这些内容当作一般的传奇故事匆匆看过,不要觉得佛菩萨发愿也好、苦行也好,跟自己都没有太大关系,又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凡事只关注自己,只关注眼前,总是以这样的心去看待事物去做事,生活的路会越走越窄,心越来越枯涩。读一读佛菩萨的事迹,看到他们的心量是多么开阔广大,我们会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福报会这样小。
如果能心怀欣乐地去了解佛菩萨曾发下怎样的大愿,是怎样修行的,成就了怎样的功德事业,心里因此而充满了欢喜和感动,这样的随喜能帮助显发我们内在的佛性。
随喜功德还包括随喜一切声闻缘觉的功德。这一点自认为学大乘的人要特别注意。虽然声缘乘在发心和究竟见地上存在局限,但声缘乘修行人在解脱之路上所行一切善法功德是值得随喜赞叹的。发出离心,少欲知足,勤修戒定慧,直至伏断生死根源。
不要一说自己是学大乘的,就瞧不起声缘乘,不知天高地厚,仿佛声缘乘学的不是佛法。或者不敢随喜二乘的功德,害怕一随喜自己也就成了“自私自利的小根小器”。其实不用担心,对于初学者,大小乘的区别不在别的,只在发心。阿底峡尊者说“大小乘以发心别”,正是为了遣除初学者心中的疑惑。只要发心正,发的是菩提心,就没有偏离大乘,缘的就是无上正等觉的佛果。
释迦牟尼佛为接引不同根机而宣演八万四千法门,有情随学任何一个法门所付出的努力、积累的功德,都值得随喜赞叹。二乘圣者部分或全部断除了烦恼,具大功德,堪为众生福田。
我们常常说“随喜三世诸佛的功德”,又说“愿一切众生悉皆成佛”,然而落实到行动中,却总是忘记众生将来都是要成佛的,或者说众生即是未来佛,所以随喜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佛菩萨的功德,似乎比较容易做到,很少有人会嫉妒佛菩萨的,而随喜六道众生布施、持戒等功德却比较难。
别人做得比自己好,比自己精进,比自己慷慨大方,理解佛法比自己深入,就会觉得不舒服,即使表面上不表现出来,心里也会想“其实他也没什么了不起,根本没那么好”。
这样做实在很不聪明,你的嫉妒损害不到别人,只会损害自己的善根,而如果真心实意随喜的话,你本来可以得到对方的功德。随喜一种善能显发自心同类的善根。
佛法的善巧方便使积累资粮变得多么容易,只要一念随喜就能积累无量功德。
(五)七支供的第五支是请转法轮,对治的是愚痴。
至诚祈请诸佛菩萨包括在世的善知识转法轮、开示正法。当年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四十九天内不曾讲法。因为佛法深奥,众生难解难信,有些众生还可能因不理解而对佛法生邪见、断善根,所以佛陀为悲悯这些众生,而没有讲法。后来,梵天、帝释天以千辐金轮、白色右旋海螺供养佛陀,殷勤祈请佛陀转法轮,因为这个缘起,佛陀依所化众生的界性、根机、意乐,开示相应的法门。
与其它修法一样,请转法轮时也要以菩提心摄持,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祈请诸佛菩萨广设方便,教化群生。这样广大的劝请为缘起,能令一切有情接触到佛法的光明,获得真实利益,同时我们自己也会获得利益每一个众生的福德,并且因为请转法轮,我们此后生生世世都不会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
许多佛经的开头都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祈请佛陀开示正法,佛陀总是先赞叹祈请者悲悯众生故发斯问,功德不可思议。如何不可思议?《法华经》上讲,大通智胜如来成佛后,有十六位王子祈请佛转法轮,由此请法的因缘,无量众生得到度化。十六位王子也因为请转法轮的功德,后来相继成佛。可见请转法轮能积累殊胜功德,其果报不可思议。
(六)七支供的第六支是请佛住世,对治的是邪见。
此世界、他世界,一切上师、佛菩萨完成了利众事业准备趣入涅槃时,我们都要劝请祈祷,请圣者长久住世、饶益众生。
有人认为佛菩萨是否住世这样的大事,不是一个普通人的意愿能够决定的,因缘尽了佛自然就要入灭,殷勤劝请又有什么用?
其实,诸法依缘起,请佛住世便是佛住世的一个缘起。以前释迦牟尼佛将示现圆寂时,居士珍达祈请世尊悲悯众生留住于世,因此世尊又住世了几个月才示现圆寂。和居士珍达一样,如果我们祈请上师、大德长久住世,便会成为圣者住世利生的缘起,并且请佛住世也是遣除自己寿障的甚深要诀。
又有人问:“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无生灭,常在世间,为何要劝请住世?”的确,佛无生灭,不以劝请而住世。佛于大清净平等中无勤任运度化有情,根据所化有情的福德而自然显现报身、殊胜化身、化身等不同相。比如月当中天,以盆盛水置于月下映出月影,月亮没有作意要到盆中来,而盆中自然显现月亮。
更进一步讲,净水盆中显现的月影皎洁,浊水盆中显现的月影浑浊,若水盆破裂,则不能显现月影。月影不现,错不在月亮,月亮也没有隐没,是水盆出了问题。
同样道理,佛无生灭,而众生心有染污、有生灭。众生心清净,佛就现前。众生心不清净,不得见如来。
汉地隋唐年间的智者大师阅《法华经》时入定,亲见释迦牟尼佛还在灵山会上讲此经,灵山一会犹未散去。此时距通常所记载佛陀示现圆寂的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你说佛陀是住世还是没住世?佛住世或不住世,归根结底,说的是心清净还是不清净。心清净才能请佛住世,心智清明才能常见佛不涅槃。
可见,请佛住世,究竟上讲,是声声唤醒自性佛啊!前面我们说到请佛住世对治的是邪见,就是因为不唤醒自性,我们便迷失颠倒,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流转。
请佛住世应以菩提心摄持,为了利益众生而殷勤劝请诸佛菩萨直至轮回空尽长久住世、弘法利生。佛菩萨、善知识转法轮,开示正见,能帮助无量众生觉悟自性,离苦得乐。虽然我们这样祈请后,佛菩萨还是会随顺因缘示现圆寂,但是这种广大的劝请会引发请佛住世刹尘劫的善根。心量大,福德就大。
(七)最后一支是普皆回向,对治的是疑悔。
我们行持善法引发的善根很容易被嗔心、疑悔、炫耀和不当的回向所毁坏。所谓不当的回向是指心中作意:把功德用于获得人天福报,希望行持善法的结果是声名、财富、健康长寿等等得以如愿,或者求来世享受天上人间的种种福报。
这种回向当然也是可以实现的,行善肯定会有善报,经书中记载供养佛陀几粒豌豆都能感应转轮圣王的果报,然而不当的回向使善根很快就会耗尽,所以我们要有广大的回向,过去、现在、未来,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等一切善根,都供养诸佛菩萨,回向六道众生,愿所有善根都成为圆证菩提之因。不求人天福报、二乘果位,唯求无上菩提。
这样,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而永不干竭,从现在直至成佛,我们因为行持善法的功德而享尽人天福报,善根也不会枯竭。
这里,大概有人会问:既然回向不求人天福报,唯求无上菩提,那为什么还会享尽人天福报呢?这其实很好理解。比如烧柴生火,你的目的是火不是烟,而在火生起的同时自然有烟。同样道理,你的目标是一切众生悉皆成佛,而在你为了这个目标精进修行的过程中,自然会感应福报。
《无量寿经》中讲到,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花。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花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
这样的福报是世人梦寐以求的,但是求不到,为什么?因不对。经中说的明白,“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才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福报。没有因,哪来果?身心不正,常怀邪恶,怎能感应尊贵庄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口又如何常出无量妙香?
大家去寺庙看香炉上有“戒定真香”的字样,戒律清净,身心寂静,自然会有妙香发应,身上自然是香的。
如理如法的回向有两种:三轮无缘的真实回向和相似的回向。三轮,以布施为例,就是布施者、接受布施者和布施的行为。三轮都依靠各种因缘而显现,都不具恒常固有的性质,当体即空。
三轮无缘是指没有执著三轮的分别念。证悟空性的圣者才能做到三轮无缘,以现空无别的境界而回向。初学者做不到三轮清净的真实回向,但可以做到与之相似的回向,即生起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安住于此定解中而回向。
或者更简单易行但也同样有效的,就是作意: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把自己微弱的善根融入诸佛的功德之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每次放生、供灯、行持任何善法结束时,都要念《普贤行愿品》,这样即使作为初学者,我们也能有圆满的回向。
4、发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无量寿经》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无量寿经》
根据《观经》,发菩提心,行于大乘,是上品往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菩提心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比如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等等。胜义菩提心指现见诸法实相,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空性智慧之实义,唯有依靠修行力证悟后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
一般所说的发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第一次须依靠仪轨在上师面前听受,之后可自己在诸佛菩萨前受持。
愿菩提心指发愿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并最终成就佛果而修行。因为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个,发愿一切众生究竟成佛当然也包括自己要究竟成佛,就像把所有功德回向众生,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而自然会得到功德,并且因为心量广大,所得善根功德远远超过只回向自己得到的果报。
具体来说,发心有三种:国王般的发心、船夫般的发心和牧童般的发心。
发愿自己证得佛果之后转法轮度化众生,引领众生走向解脱,有如一位国王以他的威力、福德带领他的国民走向幸福和自由,所以这种发心称为国王般的发心。发愿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就像船夫与他船上的乘客一起到达彼岸,这是船夫般的发心。发愿一切众生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后,自己才成佛,像一个牧童把他的牛羊全都安全送回圈之后,自己才回家,这种发心称为牧童般的发心。
三种发心都很殊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
菩提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上求和下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只有同时具足这两点的才是菩提心。
以这个标准衡量一下,为了获得声名、利益或为了远离疾病、灾殃而行持善业,既无上求也无下化。为了来世投生善趣、享人天福报,同样无上求下化之心。
为了解脱轮回而精进修行,但没有考虑到要以自己修行的功德力帮助所有众生解脱轮回,这有出离心(出离轮回之心),但还不是菩提心,因为没有上求佛果和度化一切众生的心,断尽烦恼障即能解脱轮回,此时还有所知障和习气障未断除,自性智慧还未圆满证得,而断证究竟才是佛果,解脱轮回与佛果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佛陀说这一类仅仅满足于解脱轮回并以此为究竟涅槃的修行人是“未证谓证,得少为足”,他们对众生也有慈悲心,但是心力不够强,心量不够大。
还有人发愿永远在轮回中帮助众生,这看上去很像牧童般的发心,实际不尽然。
如果你已断尽烦恼障,获得了解脱自在,出于悲心,乘愿力再入轮回,示现生死,度化众生,那是菩萨行愿,非常殊胜。
而如果你自己还束缚在烦恼中,因业力不得不流转轮回,苦恼重重,自顾不暇,那么实在很难给其他众生带来真实利益,帮助他们脱离轮回。其实要留在轮回中很容易,无需特别发愿。
由上求下化这两点我们可以知道失毁菩提心的界限,一是舍弃众生,作意“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绝不度化某某众生”,有此心念即是舍弃众生。二是舍弃佛果,发愿永不解脱,永不证取无上正等正觉。这里要注意,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佛菩萨发愿“不成佛”的前面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满足了,就要成佛的,所以大家不要横下一条心,无前提条件地发愿永不成佛。
的确严格说起来,“我要成佛”也是一种执著,但这是菩萨修到十地最后即将证入佛地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初学者,发愿永不解脱、永不成佛,并不能真正帮助断除执著,反倒是这种愿若成熟了,你如何承受?
在修行之初,发菩提心难免有造作的成份。我们的心无始以来早已习惯颠倒妄想,以自我为中心,要把它扭转过来肯定不是自然而然、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开始修菩提心的时候,要造作地强迫自己发心,哪怕这种发心不是那么真诚,也要坚持发心,久而久之,自然流露的菩提心便能被引发出来。
修菩提心有一系列方法,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通过观想、念修,反复串习,最终能比较迅速、有力地培养起无伪的菩提心。
发了愿菩提心之后,需要通过行动把誓愿落到实处,这就是行菩提心,可归纳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波罗蜜意为到彼岸,通过六度之行到达解脱的彼岸。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这里我不细讲,等有机会专门讲菩提心的时候再展开来讲。
总之,在菩提心的摄持下精进六度,修行不辍,再加上系念弥陀、发愿往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和极乐圣众一定会前来迎接去极乐世界,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花开见佛,永不退转轮回,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念念不退流入一切智海。
5、发清净愿:愿生彼国、花开见佛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复以一切善根回向,愿生极乐世界。发此清净愿非常重要。
十方世界,佛刹无数,为什么诸佛菩萨、大善知识都异口同声劝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首先,极乐世界容易往生。很多刹土只有登地的圣者才能前往,而极乐世界由于阿弥陀佛的特殊愿力,即使凡夫也能往生。根据此生的发心和修行程度的不同,往生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之别,其中有圣者菩萨往生的,也有凡夫往生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曾说过,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生为父子,因为有这样近的因缘,释迦牟尼佛教下的弟子绝定更容易往生极乐净土。所以我们要好好发愿并认真去做。
发净土愿,其次是因为极乐净土集合了数百亿佛刹的功德庄严,超世稀有。那里平正广大,光明殊特。亭台楼楯,七宝所成。宝树遍国,飘花成聚。清风时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泉池湛然,沿水流芬。种种修行助缘,说不能尽。
你看见那里的菩提树,就能得无生法忍。微风过处,法音流布,尘劳垢习,自然不起。讲经、诵经、听经、经行、思道、坐禅、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你欢喜怎样就怎样。阿弥陀佛真慈悲!你觉得怎样方便,他就给你怎样的方便。生在彼国,行住坐卧、无时无处不在积功累德。
曾有人跟我说:“极乐世界好是好,但是丢下六道众生,自己跑到极乐世界去享福,这不是与菩提心相违吗?”有这种疑问实在是因为对往生西方的功德不了解。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劝导善财童子和华藏世界如海会众,一同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够在一生中圆成佛果,速疾圆满如海般深广的普贤行愿。可见,发菩提心可以纳入发清净愿中。我们的菩提心大概不会比法身大士、等觉菩萨们更强烈,而他们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我们往生净土后就能获得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等广大神通。了知无量劫来的宿命,正合普贤愿王中“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此能不忘轮回苦,不忘菩提心。于一刹那越过无数世界上供下施,切合速疾周遍、遍供十方诸佛的大愿。能彻听十方诸佛讲法,合“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的大愿。能洞视十方世界种种现象,知晓无量众生的起心动念,便能实现随顺众生、应机施教的大愿。
总之,往生极乐世界后,我们就有了“游步十方,行权方便”的能力,想去哪里度化众生,就去哪里度化众生,喜欢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应现何身说法,便现何身讲经说法。这样多好!这都得力于佛的愿力。
有一位居士修行非常精进,人也很清净,但是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问题上,她有点为难。她说,我发愿与众生一起成佛,如果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在那里一生成佛了,这会不会与最初的发愿矛盾呢?
我听她诉说自己的顾虑,不禁笑起来。
阿弥陀佛发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提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往生极乐世界后不会再退转,不会因业力入轮回,而是身寿无量,积功累德终将成为如观音菩萨、弥勒菩萨那样的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就是还剩下一分生相无明未断,断除就成就佛果。如果因为往昔的愿力要入浊世救度众生,那么在阿弥陀佛那里报了到,花开见佛得佛授记之后,也能随其愿力去往他方世界自在无碍地教化众生。
无数悲愿宏深的菩萨都誓愿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证得无生法忍之后,再回入生死,游戏人间乃至地狱,度化众生趣入大乘道。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住世最后一年在极乐法会上曾说:“我想我离开这里能不能无间就往生极乐世界呢?因为在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听到佛语,佛以莲花般柔软的右手放在我头顶上后,得到菩提的授记,从此以后,智慧、神通等获得自在,这时要做利益有情的事不会像现在这么弱小,而是有获得广大功德的时候,就像《普贤行愿品》那么讲的:‘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细说起来,发愿往生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愿临终无碍。
发愿临命终时,恶缘不现,神智清楚,至心念佛,求生净土。现在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很多人还没到寿终已经糊涂了。还有很多人死于飞来横祸或者突然发作的疾病,像脑溢血、心肌梗塞,根本来不及多想就匆匆去往后世。
活到寿终或者死于较缓慢发作的疾病,人面对死亡也是极度慌乱,六神无主,即使自己知道要念佛,周围的亲友也可能不配合,哭天喊地,你争我夺,让临终者起种种贪恋,生种种恶心,提不起正念,极大地障碍往生。
临终无碍,最好能预先知道什么时候往生,提前就做好往生的准备,然后谢绝外缘,一心求生净土,并且身体没有病苦厄难,内心没有贪恋迷惑,诸根豫悦,正念分明。即使做不到这样,至少也要意识不颠倒,且身边要有能提醒自己念佛并能帮助排除违缘的人。
以前南方有一位居士,往生前两三个月自己就预知时至,她跟家人交代好后事,并请家人保证她临终时周围环境安静无干扰,还特别叮嘱不要让她最心爱执著的外孙来见她。
到临终那一刻,家人按她的嘱咐拨通了我的电话,请我为她引导往生,亲友们也一直在她身边念佛。她口称佛号,安祥往生。这种安宁的临终场面在汉地并不多见,我通过电话为临终者引导时,往往都听到电话那端很嘈杂,不停地有各种干扰,这对临终者是非常不利的。
平时我们无灾无病,念经持咒时周围环境若嘈杂,心都容易散乱,何况临终者,要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四大分解的痛苦,再加上干扰嘈杂的环境,心就更涣散了。
临终的念头很关键,这时心系净土就得往生,心里贪恋不舍就继续轮回,心生恼恨就很可能下堕恶道,可以说,何去何从只在一念之间。亲友若真为临终者好,应该在这时尽量减少干扰,让他在比较平静祥和的氛围中念佛往生。
尽量不要触碰临终者的下躯或在其下肢方向发出嘈杂声响,以避免把他的注意力引向身体下部。最好能帮助他面向西方,右侧吉祥卧,助念者在其耳边以柔和清楚的声音念佛号或念颇瓦,一边轻轻拉扯临终者头顶的头发,使其意念被吸引、集中到头顶来。
人断气后,不要立即触碰他的身体,继续为他念佛号、诵经,三到七天内不要把身体冷冻或火化。有些地方的做法是人一咽气立刻为亡者擦洗更衣,亲戚朋友呼天喊地,鞭炮锣鼓震耳欲聋,家人烟酒杀生招待宾客,这些做法都是对亡者不利的,会极大地干扰他的解脱。
对于临终前没能见到佛、随佛往生净土的人来说,死后最初的一段时间至为关键。人死后,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直接堕入地狱者,都会经历中阴。中阴境界出现的最初时刻,诸佛菩萨包括阿弥陀佛会相继显现,这时如果有上师引导,亡者即能忆起往昔念佛求生的善根,怀着欣喜和向往迎向阿弥陀佛,从而获得解脱。
若此时受到干扰,心不专注或心生恶念,则会认不出阿弥陀佛或惧怕、远离阿弥陀佛,佛菩萨出现的时间很短暂,错过了则会失去解脱的机会,进入新一轮的生死流转。
自己平时要好好祈愿,好好用功,临终才能感得各种善缘、助缘出现。
第二、愿见佛往生。
发愿临终见到阿弥陀佛,那时心中会得到很大安慰,在清明、喜悦的状态中离世,不会因为恐惧、不舍而迷失。无论是见到真佛、化佛还是梦见阿弥陀佛,都定生彼国。
第三、愿得佛授记。
发愿花开见佛,得阿弥陀佛授记:何时于何方国土成佛,名号为何。往生极乐世界后,品位上者才能得佛授记,而品位较下者,花开之后并不能见到佛。更有一些人因为心怀疑惑,虽然得以往生极乐,却于莲花中不能出现,五百岁中,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不见圣众,远离一切殊胜善根。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会细讲。
第四、愿普利众生。
发愿得佛授记后,化身无数百俱胝,普利一切众生界。恒不忘失以菩提心摄持自己的一切愿行。
6、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无量寿经》
至心相信、向往极乐世界,这样的话,哪怕只十念,乃至只一念,也能够往生,但前提条件是不犯五无间罪、谤法罪。
五无间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法轮僧(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护持佛陀转法轮的僧团)。一般人,稍有良知,都不会杀害父母。佛、阿罗汉、法轮僧现在也不太能遇到。
所以现在的人真正犯五无间罪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有些不如法的行为会成为近五无间罪,大家要特别注意。比如不善待父母,杀害、侮辱出家人,毁坏佛像、佛塔、经堂等等,这些虽然不是五无间罪,但因果很大,同样会障碍解脱。如果不小心有触犯,一定要好好忏悔。
《观经》中讲到净业正因,其中就包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及“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可以说,这是顺利往生基本的要求。
平时如果不信经法,不信因果,胡作非为,那么往生便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现在多造点恶业没关系,临终的时候再念佛就行。一个人造了恶业,不是说绝对就没希望往生,如果能至心忏悔并信愿往生的话,再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威德力,还是能够往生的。问题是这个一辈子不信因果、不信佛法、一生所为善少恶多的人,在临终时,一要神智清楚,不惊不怖,心不涣散;二要觉得自己真错了,追悔莫及;三要信佛念佛,一心系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心无旁骛,至诚恳切。这三条,做到哪一条都不容易,但如果有人真做到了,他就了不起!肯回头、肯放下的,芸芸众生中有几个?
这不是否定因果。恶业清净有两种方式:受报和忏悔。要么等恶业成熟,感受恶报,该受的受完,恶业就了了。要么具足四对治力忏悔,通过心行的改变去改变缘起,使恶业不具足成熟的因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不虚。如理如法的忏悔是行持善法,作了这个善就一定会有善的果报,忏悔的果报就是恶业得到清净。
忏悔的力量大小决定了恶业被净化的程度。忏悔的对境越殊胜,忏前戒后的心越恳切,改过自新的行动越坚决,业障就净化得越多。临终时,人若回心转意,心向佛法求生净土,那个心一定真诚,别的都靠不住、抓不住了,只有这一念净土、一句佛号,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牢牢抓住。这是极为有力的忏悔,对境是阿弥陀佛,心是绝对恳切,念的想的唯有极乐世界。
这样的忏悔一定能迅速清净业障,积累福报,更何况还有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牵引加持,这种情况下能够往生,也是很好理解的。阿弥陀佛慈悲!无论我们曾经多么固执、颠倒,只要肯一念回头,肯一念清净,他都成全。
谤法的业障很重。社会上一般人很容易在有意无意间就诽谤正法,如果造下这样的恶业,不至心忏悔的话,来世得人身都是很难的。佛弟子大都不会直接诽谤佛法,可是出于分别心妄加评论法门的优劣,就是谤法。
佛在《遍摄一切研磨经》中告诉文殊菩萨,诽谤正法的业障极其细微,如果对如来所说圣语,对一类起善妙想,对另一类起恶劣想,这就是谤法。
你可以赞叹某个法门殊胜,劝别人来学这个法门,但不能说别的法门不殊胜,劝人家不要去学。比如说净土法门殊胜,我们可以劝大家修净土法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这样做的同时,不能说别的法门不好不可以学,或者说只能念佛号不可以做别的,比如闻思、持咒、坐禅等等。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开示八万四千法门?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如果所有的众生用同一个法门就都可以度化,那么释迦牟尼佛以佛的智慧和神通,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做不到。但是佛陀讲法四十九年,几百场法会,三转法轮,为的就是应材施教,随机度化,尽可能为根机、习性、偏好不同的众生提供解脱的方便。
佛经中没有说过,除持名念佛外修其他法门的佛弟子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不同,无论是专修一个法或修不同法,都不要忘记自己是皈依三宝的弟子。三宝是什么?佛宝、法宝、僧宝。
断、证究竟为佛宝。佛的功德以法、报、化三身来展现。自性光明是法身。释迦牟尼佛以及在其他世界转法轮的佛是殊胜化身和报身,是佛的悲心、愿力与所化有情的福德力共同作用而起现的。皈依佛即是皈依自性、皈依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断除障碍、证得智慧的方便,具体体现在释迦牟尼佛教下的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具足智慧和解脱两种功德,具体体现是在不同程度上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的修行者。
在皈依之初,我们都曾发下誓言,皈依佛宝、法宝、僧宝。从此直至证取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也都将在修行中实践三皈依的诺言。若依自己变化不定的情绪和低劣的分别心对三宝妄加评断取舍,则很可能背离皈依的誓言。
内心清净非常重要。同样的行为,心若不同,内涵便不同。如果以平等的信心、恭敬心,皈依礼敬一佛,即是皈依礼敬诸佛,因佛佛同体也;专修一个法门,即是修学所有法门,法法相融,一个学通了,一通百通;依止一位僧宝,即是随学一切僧宝。对出家人,对善知识要恭敬。心里实在生不起信心的,敬而远之就好,不要去批评。
如果以排斥的心理,说“我只拜这一个佛,不拜其他佛,修净土的只能拜阿弥陀佛,最多拜西方三圣,不能拜其他佛菩萨”,或者说“我只修这一个法,不修其它法,只认这一部经,不认其他经”,这样做与专修的本意早已背道而驰。
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劝我们一向专修、一向专念,是为了让我们集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一门深入,修行才更得力,不是要我们生出排斥、贬损其它法门的心。
我们学佛应该努力对治烦恼习气,而不应把自己一些不好的习气、做法带到修行中来,以为修学、赞叹、弘扬一个法门就意味着同时要诋毁、打击其它法门。
《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陀的教言,结集成不同经典,经由不同路线传播到各地,虽然方法、表述不同,语言文字不尽相同,但都是释迦牟尼佛教下的教法、证法,或直接或间接地开示着解脱之道,法法都不可思议、不相矛盾,皆当信顺。
不仅自己有缘修学的法门要视若珍宝,自己没有修学的法门,也要爱护恭敬。佛法何其珍贵!历经一次又一次佛难,流传至今何其不易!我们作为佛弟子要爱惜、护持,怎能忍心再去诋毁打击?对个人而言,谤法是往生的大障碍,自毁前程之举,大家不得不警惕。
7、有信有愿
信愿往生,要有愿有信。
有一类众生,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意愿,且相信因果,修习善法,以此善根回向净土,但心中仍有疑虑:想这三界六道多少众生,哪个众生愿生彼国,阿弥陀佛都能知道吗?他能知道我的心愿吗?我临终之时,阿弥陀佛真能越过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及时地前来迎接吗?诸如此类,常有疑惑,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功德不能完全相信。
还有一类众生,相信阿弥陀佛智悲圆满、威力无限,相信阿弥陀佛智慧成就的极乐净土无比美好,只是自己这样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念佛能往生吗?由于对自己的善根没有信心,虽也念佛不绝,而对往生净土一事半信半疑,意志犹豫,不能专心一意。
以上这两类众生虽然往生极乐国,但生在边地七宝城中,不能见到阿弥陀佛。不是佛不让他们去见,是他自己的障碍障住了福德,只能止步于边地。那里无诸秽恶,受用丰足,但是在五百岁中不见三宝,所以那里的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欢喜,意不开解。
阿弥陀佛遍观一切世界,遍闻一切世间音声,遍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这依一般人的经验,当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佛的境界,我们以分别妄心又怎能揣度?
在轮回中,以轮回心生轮回见,终不得入于如来智慧海中。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见地和经验,都是轮回的见和轮回的经验,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信心带领我们走出成见和过往经验的封锁,才能获得解脱的见地和经验,所以《华严经》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极乐圣众的种种功德、神通、受用,全部依阿弥陀佛的智慧和福德起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个愿都已经圆满实现。这是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十方世界诸佛同为证明的。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应相信佛的诚实语,对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愿力有信心。若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却又怀疑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能力,这种想法其实自相矛盾。极乐世界之所以能建立起来,说明阿弥陀佛已经圆满了大愿,其中包括接引所有有信愿的众生寿终去往极乐刹土的大愿。
因此,我们发心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必定了知,必定慈悲加持。
另一种疑惑,即对佛有信心而怀疑自己的善根,同样不应理。的确,本来以凡夫之力是不能往生像极乐世界这样的清净刹土的,但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凡夫也得以往生极乐。
大家要清楚,往生主要靠的是佛力,而不是凡夫的自力。因为有佛力加持,即使是凡夫(即没有净除烦恼障碍的人),只要有信愿也能往生。其实不仅是人世间的凡夫,连三恶道的众生,如果有信愿,也同样能够往生。历史上旁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例子有不少。
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说,能听闻到阿弥陀佛圣号、极乐世界的功德,说明往昔积累了巨大的福报。听闻之后能生起信心、向往之心,又积累了巨大福报。可见,信愿往生之人都是善根深厚的。这善根使我们身处浊世轮回而能感应净土解脱的安乐。
我们平时说自己是凡夫,但心里要明白:一方面,自己还没有现量见到诸法实相,因而还在烦恼束缚中不得自在,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凡夫”;另一方面,如释迦牟尼佛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凡圣之别,只在迷与悟。
所谓凡夫只是一种心的状态,我们的心处于颠倒执著中的状态。当然,这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了,无始以来至今,一直处于其中。但不管怎样,既是状态就可以改变。我们念佛、念净土便是在慢慢扭转心的状态,从念念追逐生死烦恼,现前轮回境界,转成念念阿弥陀佛,现前极乐净土。
其实,十方世界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只要至诚恳切求生净土,就必定能感应自心本具的阿弥陀佛前来迎接,须臾间越过自心本具的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往生到自心本具的极乐刹土。
我们知道自己目前还处在凡夫状态,却不要因此在发愿往生时心生怯懦,意志犹豫,应该反过来想:因为阿弥陀佛的恩德,我才有机会在没有断尽烦恼的情况下解脱生死,往生清净刹土,所以心里对阿弥陀佛的感激更加深切。又因为自己还是凡夫,要往生极乐世界主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须更恳切地发愿、祈祷,请求阿弥陀佛的眷顾加持。
这样便把原先的怯懦犹豫转变成了往生的助缘——深深的感恩和猛烈的祈祷。
8、显密共同的法门
“无有胜此之功德,无有更深之教言,乃是吾之根本法,精进修持勿舍弃。”——乔美仁波切《极乐愿文》
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说:“忆念阿弥陀佛和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最为重要。”
忆念阿弥陀佛就是在明观福田和积资净障,希求往生则是发清净愿,其中包含了发菩提心,所以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这往生四因可以进一步浓缩为忆念弥陀和信愿往生。
了解道理后,接下来最重要就是付诸行动,真正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生起信心,发愿往生,并以念佛作为自己的修行功课。观想阿弥陀佛及其坛城、念弥陀圣号、念弥陀心咒等等都是念佛。
阿弥陀佛的身相、心咒、圣号是佛智的幻化,由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所成就,可以说佛像、心咒、圣号就是佛。观想身相、念佛号、念心咒即把自己的心融入到佛的智慧与功德海中,同时,如果足够专注,也就很容易安住在自性中,因而念佛能令我们迅速地积累资粮、清净业障。
《涅槃经》中说,若打开宝藏,在一月间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称念一声佛号,后者超胜前者不可计量。对于有信心的人来说,阿弥陀佛的身相是见解脱,心咒、圣号是念解脱、闻解脱。
念佛即能往生,那么是不是就没必要再去修其它法比如五加行、放生等等呢?必不必要,这依人而定。念佛法门圆摄戒定慧,真能专心念佛,把时间、精力都尽可能用在念佛上,不管人我是非执著分别,戒律也就清净了,心也定了,念念祈祷阿弥陀佛,念念唤醒自性,慢慢地,智慧也就发明了。这是真念佛。
这种念佛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皆苦、因果不虚,而效果与修外加行是一样的,调柔了相续,坚定了出离心。一心念佛,也是在修皈依、在礼佛、修菩提心、积资净障,善巧地涵盖了内加行的内容。放下万缘,心心念佛,念到能所两忘,现量见到诸法实相,则是更高层次的修行了。如果你是这样子专心去念佛,那么不行持别的善法也没问题,一句佛号就够了。
如果你只是悠悠忽忽,想起来才念几声佛,想不起来就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世间八法上,争名利,搞是非,或者一味怠懒混日子。若是这样,安不下心来念佛的时候,不如修加行、闻思或行其它善法。
总之是要自己肯切实用功,积累了资粮,才能更好地感应到佛力加持,不要一味敷衍搪塞,把念佛做借口,不去行持别的善法,到头来,念佛也没好好念,通过其它善法积累功德也没去做,两头都落空。
此外,众生根机千差万别,有人天生爱琢磨问题,求知欲旺盛,你让他什么都不想只一心念佛,恐怕很难办到,若引导他研读佛理,由闻思契入修行,也许能更快地得其要领。
有人不喜欢研究深奥的佛理,对禅定却有很强的意乐,或者喜爱放生、礼佛等。有人喜欢念佛号,有人喜欢持心咒。然而不论怎么修,选择一个与自己性情、意乐最相宜的,在三殊胜的摄持下认真去修最重要。
往生极乐净土,有专修念佛法门往生的,平时修行只持名念佛,不做其它;也有修其它法信愿往生的,比如专修金刚萨埵,同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持诵阿弥陀佛圣号或心咒。
持名念佛也好,修金刚萨埵或是其它法也好,都要认真下功夫,还要有往生极乐的信愿,这样此生即使未能证得解脱自在,仍然可以凭信愿之力,得到阿弥陀佛的摄受,借佛威神,往生极乐净土。
净土法门是显、密共同的法门。藏地许多大德都非常重视净土法门,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乔美仁波切、蒋阳钦哲旺波、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等。
藏地很多人都把持诵弥陀心咒或圣号作为自己主要的功课,平时放生、供灯、行持任何善法,都会把功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
我们在极乐法会期间以及平时念诵的《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是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列绕朗巴大师发掘的莲师伏藏法。莲花生大士在伏藏仪轨的最后一段小字里写到:“一十一字根本咒,三十万遍得悉地……是故具缘当修持。”按照仪轨观想念诵阿弥陀佛心咒“嗡阿弥得瓦阿耶色德吽舍”三十万遍,就一定能获得悉地,将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即生成就的殊胜的捷径之法,有缘者应当精进修持。
小记:
净土法门甚深微妙,虽易行,却难解,种种疑问在所难免,本文试图结合一些常见问题,在答疑的同时对往生正因做一点肤浅的阐释。由于能力限制,可能疑也没答好,讲也没讲清楚,着实惭愧!错谬之处难免,在此向诸佛菩萨至诚忏悔!也恳请大善知识、诸位读者指正。
关于往生正因更完备准确的阐释,请参阅《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经典,以及《极乐愿文》、《净土教言》、《极乐愿文大疏》、《日常如何修行净土》等圣者、善知识所著珍宝教言。
犹如阿弥陀佛的光明显现时,一切荆棘、沙砾、沟坎悉皆隐没不见,唯见佛光,彻照十方,这篇文章中所引用的佛经文字和圣者、善知识的教言,其璀璨光芒掩盖了我本人在佛法理解和阐述上的不足。我愿借佛光明,把此文献给我的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文中的七个部分如一组小小的七政宝。愿上师欢喜!
本文动笔第一天的晚上,我在梦中见到上师才晋堪布仁波切。他看上去比我记忆中老一些,有八十多岁的样子。他拿着一套古老的针,说是让我陪他一起去把针供养给法王如意宝。按照我家乡的传统,针代表长寿,供养针代表祈请长久住世。
于是,我和才晋堪布来到法王如意宝的住处。法王见到我们和供养的针,显得非常欢喜。我从梦中醒来后,赶紧把这段梦境记录下来。再次与自己的上师们相聚,心里不知有多么快乐、感激。同时,我想这个梦给了刚刚开始的这篇文章一个吉祥的缘起。
此后大概三天,本文撰写过程中,有居士千里迢迢送来三尊古老的佛像,恰是三世佛,这或许是另一个吉祥的缘起。
此间又有居士供养从印度金刚座请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菩提树叶和菩提树苗,以及精美罕见的十六罗汉画像。这位居士之前在金刚座供灯十万盏,并参加念诵了十天《十六罗汉供养文》。十六罗汉受佛陀咐嘱长住世间护持佛法,而菩提树苗原本长在金刚座的大菩提树下,大菩提树的种子自然落地生根发芽,如今移植过来。非常吉祥!
愿这篇文章的读者以此文的因缘增上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信心、愿心,乃至生起一念欢喜、爱敬,所有善根悉皆回向往生净土。
愿同生极乐,花开见佛。
希阿荣博完成于藏历水龙年十一月十五日,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示现圆寂九周年纪念日,阿弥陀佛节日
补充:
本文完成的当晚,我梦见法王如意宝为弟子们灌顶,身着红袍的出家众围绕着上师,我很幸运地就坐在上师身边,座下接受灌顶的主要是法王如意宝的汉族弟子。法会场面浩大,人数众多。这个梦境持续了很长时间,清晰、稳定。
我想大概是这篇文章让上师很欢喜,我才能见到这样的显现吧。
上师知!
希阿荣博补记于藏历水龙年十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