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71劝愿流通——已愿今愿当愿,已生当生今生

云中君 2023-11-11 161
目 录
  • 丙二 劝愿流通
    • 丁一 正释
      • 戊一 明三劝之意


  •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71劝愿流通——已愿今愿当愿,已生今生当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丙二 劝愿流通


    【经】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一段经文说明有愿必生,并第三次劝愿。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如果有人已经发愿,或现在发愿,或将来发愿,想要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这些人都能得不退菩提佛果。已经发愿的,已经生于彼国了;现在发愿的,现在便能生到彼国;将来发愿的,将来也一定能生到彼国。所以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中,如果有相信我这话的,应当发愿,愿意生到极乐世界去才对。”

    我们在前面说过,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信愿持名是自己的力量,临终接引往生是佛的力量,自他二力合在一起。所以发愿求生的人,佛没有一个不接引的,就像俗话说的有志者事竟成,有愿必生,皆得不退成佛。

     

    △疏中分三。初正释。二破疑。三结赞。

     

    丁一 正释

    初又二。初明三劝之意。二明愿依四弘。

     

    戊一  明三劝之意

     

    【解】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这是说明三劝之意。“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这三句是从“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一段经文中,把相关的词抽出来,重新组合排列而成,其意显而易见。

    已发愿的已生,指释迦世尊宣说《阿弥陀经》之前的人。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时开创的,所以极乐世界一建成,阿弥陀佛示现成佛,这个法门就开始在十方世界广为诸佛所宣扬。世尊为娑婆众生讲《阿弥陀经》介绍这个法门时,已发愿的即指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十劫中的发愿者,亦即过去十劫中已生到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诸上善人,这就是已愿已生。

    今发愿指世尊在世时当年参与弥陀法会的听众,闻是经发愿的人,现生即能生到极乐世界,这就是今愿今生。

    当发愿指世尊宣说《阿弥陀经》之后的未来际,包括现在末法时期,由于《阿弥陀经》的流传,有缘闻到此经而发愿的人,是人必于未来世中,即其当生往生彼佛国土,这就是当愿当生。

    广义讲,已愿已生,指过去世发愿的,已于过去生中生极乐世界了。今愿今生,是现在世发愿的,定于现生往生极乐。当愿当生,是于未来世发愿的,必于未来生中往生极乐。这三句是讲十方三世信愿持名的人,必蒙弥陀无尽悲愿接引往生,如印光大师为西方三圣像撰的对联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能愿即生。”苦海即六道生死,乐邦即极乐世界。你只要能发愿,即能往生。

    《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上记载的真人真事,即已愿已生;我们现前耳闻目睹的念佛人往生,即今愿今生,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是最好的证明。“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正显示了依据信心所发的愿真实不虚,决定不落空。

    有人说:“既然有愿即生,那现在我们念佛的人发愿生西的很多,为什么往生的人却很少呢?”问题出在你发的愿不真切,嘴上泛泛而谈欣求极乐,心里则对娑婆仍恋恋不舍,如同拴在木桩上的船,不肯解缆,如何启航?你看一般念佛人,平日无事,则口中弥陀喃喃念个不停,到了临终疾病上身,不是埋怨念佛不灵而退道心,就是妻儿家财放不下,贪生怕死,心神俱乱,一句佛号提不起来,只能为业力所牵,轮转六道。果真你能对娑婆的人和事无丝毫牵挂,万缘放下,心心极乐,念念弥陀,临终时如忆慈母,归家心切,必定感应道交,蒙佛慈悲接引往生,如古德说的万修万人去。所以发愿要在“欣厌”二字上狠下功夫。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这两句说明信愿互助,而愿更为重要。如果不是深信娑婆世界唯有众苦,西方世界但受诸乐,便不能生欣厌之心而发愿求生。所以说没有信心是不可能发愿的。另一方面,如果只有信,而无意求生,则尽管信得很真,深信不疑,也照样不能往生。因为你虽然相信娑婆苦,西方乐,弥陀四十八愿大愿船在生死苦海中救度众生,接引到彼岸,但是你不立志发愿往生,不肯上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知道你不想去,决不会违背你的心愿,硬拉你上船,只能眼看着你在生死苦海中沉浮。所以没有愿虽有信也不得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所以说如果有信心的人,应当要发愿,求生彼国。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这说明三资粮中,愿最为重要。券是凭证,枢是门轴。比喻愿为信之凭证,有愿之信,犹如凭证在手,绝无改悔。又比喻愿为行之门轴,有愿之行,如同门轴安立,行有所归,决定无倒。故愿尤为重要。“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由上可知,举一愿字,则信行皆包括在其中。也就是说,如果有愿,必定具足信行。所以信只劝一次,即前面劝信流通的末后一句:“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行亦只劝一次,即后劝行流通中诸佛转赞的末后一句:“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难信之法即持名妙行,说此法就是劝行。而愿则殷勤恳切地劝了三次。

    第一次劝我们发愿,是在正宗分第二科劝愿中,因在第一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启信,在第二科又说了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成佛之利,故释迦牟尼佛初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次是在正宗分第三科末,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能获终时无倒,见佛接引往生之利,故重劝:“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次就是在流通分的本科劝愿流通中,说到有愿必生,皆得不退佛果,故三劝:“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本师释迦牟尼佛慈悲心切,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大众发愿,唯恐我们错过了这个一生永脱轮回,圆成佛道的大好机缘。我们若再不发愿求生净土,实在是太麻木不仁,辜负了佛之深恩。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