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一 释护念
- 己一 正释
- 己二 料简
- 庚一 明通局二义
- 辛一 明局义
- 辛二 明通义
- 庚二 明自他二力
- 辛一 明自力之难
- 辛二 明他力之易
- 戊二 释果觉
- 戊三 结劝信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070 劝信流通:何为诸佛护念,何为真正闻名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丁二 征释经题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一段经文是征问解释经题之义,并劝信。前面六方诸佛皆劝信此“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就是佛说的本经原来的经题。既有能诠之名,必有所诠之义。必须明了,方能信受奉行。故释迦牟尼佛问舍利弗:“在你的意思以为怎么样呢?为什么这部经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经题共有十六个字,这里只说了后面八个字,为什么没有说前面八个字?因为正宗分的三大科,已将“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前面八个字解释得很详细了,故不必再说了。而“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后面八个字尚未说明,故需再加征释,使一切众生明了其义。
问题提出后,佛又自己作答:“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部《阿弥陀经》,能将经中所讲的事实理论方法完全接受过来,保持不失,并依此修学的,以及听到诸佛名的。”诸佛名有两种解释:一是诸佛名即阿弥陀佛,因弥陀乃法界藏身,念弥陀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故阿弥陀佛之名号,乃一切诸佛之共同名号,即称为诸佛名号;一是诸佛名即经上讲的六方恒沙佛名。本经专赞极乐净土,故采用第一种解释更合经旨。“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能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护爱念。”一切诸佛包括六方恒沙诸佛、本师释迦及阿弥陀佛。“都能得到不退转于佛果菩提的大利益。”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下面《要解》文中有解释。
最后几句话是世尊劝我们信受佛语。“因此之故,舍利弗,你们大众应该相信我释迦牟尼佛的话,以及六方诸佛所说赞叹劝信此经的话。”这个“汝等”不仅指当时在场的大众,也包括我们这些后世闻到此经的所有众生。这是世尊亲口叮嘱我们啊!所以,你能相信《阿弥陀经》,不仅是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话,而且是相信十方一切诸佛所说,这个善根福德多大!
△疏中分三。初释护念。二释果觉。三结劝信。
戊一 释护念
又二。初正释。二料简。
己一 正释
【解】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这是正释护念。“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这三句是从闻经释护念。诠是解释显示,此经独诠,则余经皆无,唯独这一部经才显示。能诠的是此经文字,所诠的有三。一“无上心要”。即能念之心性,亦即我们的佛性,非第六识妄想心。心性为诸佛之本源,万法之理体,是第一义谛,无有一法能比它更高更重要的了。二“诸佛名字”。即所念之阿弥陀佛名号。前面讲闻诸佛名时说过,弥陀乃法界藏身,弥陀名号之体即法界,能摄一切名号。三“无上圆满究竟万德”。即能所不二。能念之心性本具万德,所念之佛名乃万德洪名。佛已彻证心性,因行圆满。究竟指智德究竟,证般若德,即圆满究竟的智慧;断德究竟,证解脱德,一切烦恼悉皆断尽,得大自在,究竟解脱;心性究竟,证法身德,能念之心性到了究竟清净,法身显露。三德圆证,万德齐备,佛为十界至尊,故曰无上圆满究竟万德。
三德秘藏,为诸佛共证,亦为众生同具。我们能念之心,以及所闻所念之佛名,皆不离三德。此三德为诸佛共所守护爱念。故善男子、善女人,只要闻到此经受持的,以及闻到诸佛名的,皆为诸佛之所护念。
“又闻经受持”等末后几句是从持名释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闻是听闻,听到此经后能深信不疑,即闻慧。受是信而乐受,闻经后能领纳接受于心中,对娑婆世界生起厌离之心,对极乐世界生起欣求之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思慧。持是执持不忘,发愿后专心执持名号,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即修慧。所以闻思修三慧就是信愿行三资粮。本经专示持名妙行,故受持此经,信愿在怀,必定执持名号。
“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前面讲了,阿弥陀佛名号,即诸佛名号,一念一切念。弥陀名号所具万德,即诸佛万德,为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亦必为诸佛所护念。诸佛既然护念,菩萨必定也护念。经云:“若有人执持阿弥陀佛圣号,常得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諸佛护念,菩萨守护,天龙八部当然也护持。唐朝道宣律师是律宗祖师,在终南山行般舟三昧,九十天不坐不睡,站着或绕着念佛,感得天人送饭,就是一个例证。
己二 料简
又二。初明通局二义。二明自他二力。
庚一 明通局二义
又二。初明局义。二明通义。
辛一 明局义
【解】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这是问答释疑。因答词较长,我们分三段讲。这一段文是问题及第一段答词。问的是:“假使有人只是闻到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而没有受持《阿弥陀经》,亦能得诸佛之护念不退转吗?”
回答说:“此义有局有通。”这是略标有通局二义。局是局限,局义即狭义讲,唯限于一心不乱,方能感佛护念。通是融通,通义即广义讲,不论散心一心,垢心还是净心,但闻佛名,皆得蒙佛护念。
这第一段答词说明局义。“占察”即《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三经之一。地藏菩萨有三部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大家都知道,念的人很多,《地藏十轮经》与《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两部经知道的人则不多。“占察谓”,《占察经》云:“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杂乱指见思惑纷杂混乱,垢心是清净心被见思惑染污,而成了垢浊之心。以此散乱心念佛,虽念而等于没有念,古德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故不能称闻慧。
“以不能生决定信解”。大家都知道,因定开慧。你的心没有归一,心不定,则智慧不得现前。既无慧解,那心里必定还有疑惑,还有妄想,你的信也就不真实了。信解皆不决定,则虽念佛名而不为闻慧。那有没有好处呢?有,“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你散心念佛,将来只得一点人天善报而已,来生做人不愁吃穿,生活大多称心如意。这是世间有漏福报,你依然在生死轮回之中。你得不到往生极乐,永脱生死,不退成佛的广大深妙利益。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前面讲过。如果你专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便成广大微妙行心。一天到晚,你口里念阿弥陀佛,身体拜阿弥陀佛,这是广大微妙行;你心里想阿弥陀佛,这是广大微妙心。这时见思惑已断,杂乱垢心转成清净广大微妙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到这个境界,叫证得相似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忍即安忍,无生法乃不生不灭之理体。菩萨于此不生不灭之理体,安忍而不动心,称为无生法忍,这是分证位菩萨之所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名阿鞞跋致,即不退转菩萨,不作不起诸业行。
这里讲的还不是得真正的无生法忍,而是得相似无生法忍,即相似位。按教理讲,相似位是断见思烦恼,位齐阿罗汉,而复大胜,因已伏无明,阿罗汉仅断见思而已。这时粗惑见思已除,细惑无明伏而未破,见而非真,故称相似。按照《占察经》的标准,须到六根清净相似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这才是听闻到十方佛的名号了。
“此亦应尔”,“此”指本经,亦应如此,和《占察经》一样。“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因此必须闻此经后,信愿执持名号,持至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持至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成就闻思修三慧,才真是闻诸佛名,而得诸佛之护念。这是局义,即狭义而论。
辛二 明通义
【解】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这第二段答词说明通义。从广义讲,诸佛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慈悲乃自性之流露,普被群机,不可思议。前面一再讲了,诸佛的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因此你一闻佛名,不管你是有心即诚心念佛,还是无心即随口念佛,你深信不疑念佛,还是不相信而念佛,都能成为将来得度的因缘,成佛的种子,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华严经》上真实慧菩萨说了一首偈颂:“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我宁愿受地狱的苦楚,只要能够闻到诸佛的名号。不愿意享受无量的福乐,而闻不到诸佛的名号。因为闻到佛名,便有了生死出轮回,永得解脱的机缘。虽能享无量福乐,但终非长久,如石火电光,免不了坏苦。而闻不到佛名,则长劫沉沦生死苦海,无出头之日。可见闻佛名重要啊!
所以我们这一生闻到弥陀万德洪名,要庆幸自己,一定要信愿执持名号,决定今生往生西方度脱生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今生生西方就得度了,不能等下生,来生不一定能闻到佛法,三生五生一等,便迷了。前面讲的第三世怨,值得大家警惕。时值末法,大家能闻到佛法,都是有善根的,一定要珍惜,令自己的善根增长、成熟而度脱。同时也要尽心尽力劝人念阿弥陀佛。这里讲了,不管他信还是不信,只要他听到这声佛号,就给他种下了将来得度的缘种。这就是度众生,这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何况诸佛菩萨心地清净慈悲,度众生只看有缘无缘,缘熟与否,不分怨亲,一律平等。如前所述,造作五逆十恶之人,临终至心念佛十声,乃至一声,也能蒙佛接引往生,永脱轮回。我们凡夫就是分别执著,对亲则爱则近,对怨则恨则疏,心不平等。度众生也分别执著,对喜欢的人讲佛法不厌其烦,对讨厌的人口都不想开,不能像佛菩萨那样,不简怨亲,平等普度。
佛菩萨教化众生精进不息,从无疲倦之时,如序分中的不休息、常精进二位菩萨,无量劫自利利他,行菩萨道无有疲厌。我们凡夫劝人学佛,一遍两遍,再多讲几遍就不行了,不是没有耐心厌烦了,便是力不从心,讲不动疲倦了。这些都是我们不如佛菩萨,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
“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假如你有善根福德闻到佛的名号,佛必定护念你,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大家常常读的《地藏经》中,世尊殷勤付嘱地藏菩萨:“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尘渧善根尚获护念,何况闻此当生成就之难信妙法,弥陀万德洪名?必蒙诸佛菩萨护念无疑。
这里要提醒大家一点,佛菩萨护念是缘,属他力,你自己还得要有亲因,有自力。不要以为你念几声佛号,诸佛一护念,便万事大吉。佛护念你了,还要看你自己善根成熟没有。怎样算善根成熟?即你立定志向,今生一定要生西方,信愿坚固,执持名号。这样自力再加佛力,则决定得生。
庚二 明自他二力
又二。初明自力之难。二明他力之易。
【解】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辛一 明自力之难
这第三段答词说明自他二力之异。先明自力之难,引《金刚三论》为证。“然据金刚三论”,《金刚三论》乃无著与天亲二位菩萨所造的注释《金刚般若经》之论著,然而根据《金刚三论》讲:“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根熟菩萨是善根成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念不退的菩萨,按教理讲,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及其上的分证位菩萨,这样的菩萨才能得佛护念。“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因从自力,亦即修通途法门讲,一定要自己破无明,证法身,至分证位,入同生性,即观智证理皆与佛同,方能蒙佛护念。换言之,异生性的菩萨,即未达分证位的权教菩萨,得不到佛护念。
辛二 明他力之易
再明他力之易。“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他力即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现修净土特别法门,念他佛,仗他力,则到相似位,即得事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往生方便土的人,便可蒙佛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甚至相似位以前,即观行位、名字位的人,但能信愿持名,未断见思,往生同居土者,亦皆通通得佛护念。
“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同体法性,即众生的佛性与诸佛的法身同体,无二无别,所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三世佛中过去佛、现在佛是已成之佛,未来佛是将成之佛,亦即众生。佛与众生同一法性身,即前面讲的正因佛性,这里称同体法性。从广义讲,佛护念之义,放宽到最低限度,那怕是只听到一声佛名,对我们的佛性皆有资熏种子,发起现行之力用。如不常念佛的人,你对他念一声阿弥陀佛,他会下意识地回一声阿弥陀佛,这就是佛名资发力起的作用。“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虽不能即得断惑证真之近果,亦能种下善根,为未来成佛之远因,终究得入不退位也。此显净土特别法门之殊胜。
戊二 释果觉
【解】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以上是解释护念,这是解释果觉。经中讲:闻经受持,及闻佛名的善男子善女人,不仅为诸佛所护念,而且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統三菩提”是梵语,因第一位译经师不翻,以后的译经师便顺从古人都不翻,诸经中皆保留梵语。这是当年玄奘法师所定五不翻中的顺古不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乃大乘圆教佛果妙觉。
藏通二教无实成佛义,有果觉位而无其人。别教妙觉,仅破十二品无明,相当圆教的二行菩萨。故前三教果觉位,只有其名,而无其人,天台宗称之为果头无人。世尊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得很清楚:“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前三教皆属方便说,虽有教法,而无行证教法之人,所谓有教无人。藏通别佛实乃圆初住及其上菩萨之权现。唯有圆教妙觉,方为究竟果觉,堪称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译成中文是无上。“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是正等正觉。我们从下面讲起,先讲正觉。正觉乃声闻缘觉所证,见思已断,分段生死已了,相对凡夫迷于五欲六尘之不觉,以及外道心外求法之邪觉而言,他是觉悟了,得一切智,正而不邪,故称正觉。正觉属自觉,二乘人只是自利,不能利他。
正等正觉乃菩萨所证,尘沙已尽,无明亦破,从空入假,涉俗利生,相对二乘只是自觉,不能觉他,偏而无平等普遍心而言,菩萨能真正平等自觉觉他,故称正等正觉。然菩萨无明未尽,变易生死未了,觉道未圆,即使最高的等觉菩萨,还剩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去佛尚欠一分,只能名有上士,不得名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是没有能超过其上的,最高了,唯佛独称。就自觉论,智慧圆满无上。就觉他论,功德圆满无上。福慧二足,自觉觉他觉行三觉圆满,故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大乘果觉,即圆教佛果妙觉。
戊三 结劝信
【解】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这是总结劝信流通。“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三不退前面讲过,一位不退,断见思,再不做凡夫了;二行不退,破尘沙,恒度生,不做二乘人了;三念不退,破无明,证法身,是分证佛了。圆证三不退是等觉菩萨,即补处菩萨,所以说是一生成佛之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身子即舍利弗,等则等当时与会的大众,以及尽未来际的众生,所以劝大家都应当信解受持此经。
“闻名功德如此。”闻名功德有这么大,能得诸佛护念,不退成佛,何况读诵受持此经,一心念佛呢?“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本师释迦以及经中六方即十方恒沙诸佛,异口同音,金口诚言劝信,我们听了,能不谛信吗?
劝信流通讲完了。下面是劝愿流通,再劝众生发愿。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