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62从自力他力劝发愿

云中君 2023-09-06 193
目 录
  • 丙二 、重劝
    • 丁一、正释
      • 戊一、约理圆释
      • 戊二、约事确释
        • 己一、明仗自力之难
        • 己二、明仗他力之易


  • QQ图片20230822223931.png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62从自力他力劝发愿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丙二 、重劝


    【经】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一段经文,是本师释迦重劝众生,应当发愿求生西方。“我见是利”,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见是佛眼亲见。是利即前面说的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便能一生成佛的大利益。“故说此言。”因为我亲眼见到这个利益,所以才说这个话。此言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一段经文,也可以说是正宗分的所有经文。倘若有众生,从善知识那里听到,或从经教上看到如是说法,应当发愿,求生彼国。下面是《要解》对这一段经文的解释。


    △疏中分三。初正释。二破情。三总结。


    丁一、正释

    又二。初约理圆释。二约事确释。


    戊一、约理圆释


    [解]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这是从理圆解释是利。“我见者,佛眼所见”。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此我非凡夫妄执身体之假我,乃真我,即常乐我净四德中之我德。佛眼是前面提到过的五眼之一。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其后后胜于前前,后者必具前者。五眼功用颂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我们人的眼睛叫肉眼,只能看到非常有限的范围,隔一张薄纸便看不见了。天人的眼睛叫天眼,比我们肉眼的功能高得多,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而且隔着厚厚的墙也能看见,不为任何东西所遮障。慧眼能了知一切法无我,当体皆空之理,这是二乘人的境界。法眼能观察分别世间一切法的种种差别相,如一切众生的因果,并知如何以种种法门度不同根机的众生,这是菩萨的境界,故法眼亦名菩萨眼。佛眼是最高的境界,如同一千个太阳,照一千个世界,虽然观照的世界不同,但都是同一个体,即心性之所变现。故佛眼见一切差别相,皆是同体平等一相。

    六道众生具肉眼或天眼,但为见思惑所障,慧眼未开,故不见。二乘人具慧眼,但为尘沙惑所障,法眼未开,故不见。菩萨具法眼,但为无明惑所障,佛眼未开,故不见。唯佛具佛眼,五眼圆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究尽明了也”。佛眼能究尽诸法实相,明了不昧。

    “是利者”佛眼见到什么利益呢?这里简要地说了三大利益:

    一“横出五浊”。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前面已简单介绍过,这里就不讲了,到流通分再详细解释。五浊即指我们这个婆娑世界。念佛往生西方,能超出娑婆五浊。这是横出,不是竖出的。

    二“圆净四土”。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四土是按断惑证果之不同而分的。在其他佛刹,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四土互相隔别。唯极乐世界特别,四土圆融无碍,任何一土横具四土。凡夫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净土,便同时生到了上三种净土,极乐四土顿时清净,故一往生即圆净四土。

    三“直至不退位尽”。前面讲过,不退位有三个,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尽是到顶,圆满了。三不退达到圆满,即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圆证三不退。按通途教理,要证到这个位置,若从断见惑之圆初信开始,往上有五十一个位次,那不知道要修多少生多少劫才行。而凡夫一生到极乐世界,便能直至不退位尽,即圆证三不退,等于等觉菩萨,真是超绝了!

    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能得如是三大利益。除佛之外,九界众生,乃至最高的等觉菩萨,对此均无法想象,更无法用言语论议,故曰“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戊二、约事确释

    分二。初明仗自力之难。二明仗他力之易。


    己一、明仗自力之难


    [解]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这一段及下一段文是从事实解释是利。先明仗自力之难。“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上面从理解释,有横出圆净圆证之利。这里再从事解释,有临终心不颠倒之利,故用复次起之。念佛人一生信愿持名,修往生西方之因,临命终即结果之时,仗自己圆具信愿行之心力与弥陀愿力,能心不颠倒,神志清楚。这是真正的大福报!中国世俗讲五福,最后一种福是善终,神志清楚,无疾而终。这样死法,即使不学佛,也不会堕三恶道,因他自己清楚明白,能作主宰。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心不颠倒。你临命终时真能神志清楚,心不颠倒,则如前问答中所讲,十念一念即能往生,永远离苦得乐。这是大利益啊!下面便解释为何临终心不颠倒是大利。

    “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因为我们在娑婆秽土靠自力修行,到临命终时,未舍暖触,即四大分离,火大尚未全离之时,一生所作善恶,俱时顿现,如放电影似的全都现在眼前。死逆生顺,二习相交,叫生死关头,最难作主。永明大师的《宗镜录》中,称此为乱心位。这时第六意识不起作用,无分别能力,甚至家亲眷属也不认识了,俗话说不省人事“即心颠倒了。第八识中的习气乱发,无始劫来的习气无法控制,如同一国无主,乱臣贼子乘机捣乱。自力修行的功夫,在此关头,最难得力,自己作不了主宰。

    下面举了几种靠自力修行的人,说明生死关头最难得力的事实。“无论顽修狂慧”,顽修者但有事行,而无理观,即盲修瞎炼,只知用功,不谙修法,不明正理,有行无解之人。狂慧者但有狂解,而无实行,即天资聪敏,执理废事,有解无行之人。“懡㦬无功”,懡㦬即惭,顽修与狂慧这两种人,到了生死关头,皆不能作主,唯惭愧无真实修持功夫而已。

    接着又举出较上两种人为胜的另两种人。“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悟门深远者,乃参禅悟理之人,不独浅悟,而且圆解透彻,胜过顽修者。操履潜确者,乃解行相应之人,操持履践,潜修确当,胜过狂慧者。即使如是有修有学之人,临命终时,“倘分毫习气未除”,倘若尚有一分一毫习气没有除干净,“未免随强偏坠”。依然难免随过去所造业力强者,而偏招坠落。你若五戒十善习气重,善的业力强,便生人天二道。你若贪瞋痴习气重,恶的业力强,则堕地狱,做饿鬼,变畜生。所谓随业酬报,强者先牵。如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就是例证。

    宋朝草堂青禅师有解有行,乃参禅开大悟之人。因受曾家夫人四事供养,心里非常感激,无以回报,便告夫人:“老僧来世作夫人儿子以报恩。”一日,禅师见当朝宰相衣锦还乡,十分荣耀,遂生一念羡慕之心。不久便示寂。那一天曾家夫人正欲临产,老爷在外屋稍息以待,忽见草堂青匆匆走入内室,当即里面传来婴儿啼哭之声,婢女报曰:“夫人生子。”派人看望青禅师,已坐脱。于是知公子乃草堂青转世。

    曾公子天性聪颖,少年及第,后果真入阁为宰相,即曾鲁公。青禅师因当初一念之差,习气未尽,以前世所修禅功,换一生荣华富贵,真正可惜!草堂青禅师乃宗门巨匠,即这里讲的悟门深远之人,尚于生死关头作不了主,随业力而转,何况余人?这说明了但凭自力修行的危险。

    “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永明祖师即宋朝永明延寿禅师,乃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据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祖师在世时,正值禅宗盛行。祖师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四料简偈,有禅净料简偈四首,其第三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里的有禅是参禅开大悟之人,若不求生净土,因靠自力修行,悟理尚易,断见思便难了。到了生死关头,自己功夫最难得力,既不能仰仗佛力带业往生,自己烦恼又未断尽,则不能现生了生死,必定仍在六道中轮回,十个人中有九个蹉路。蹉即蹉跎,耽搁之义。如宋朝五祖戒禅师,即有禅无净土而蹉路之人。

    五祖戒禅师乃参禅开大悟之人,因不求生净土,自己又无能力跳出轮回,死后转世为苏东坡。怎么知道的?苏东坡之弟苏子由,被贬官至广东高安县。一晚寄宿洞山云庵,与聪禅师同梦五祖戒禅师明日至。次日二人便出城迎接,结果苏东坡来了。三人谈起昨夜之梦事,苏东坡曰:“八九岁时梦见自己是个僧人,常去陕右。又先母怀我时,梦一眇目僧求寄宿。”眇即瞎了一只眼。聪禅师惊曰:“戒公陕右人,一目眇。”一算戒禅师辞世已五十年,而苏东坡正好四十九岁。于是知苏东坡乃五祖戒禅师转世,故其文才之高,乃宿因所致。

    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后又几经周折,直至明朝转世为袁宏道,方了生死。袁宏道根性猛利;少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他好禅宗,喜辩论,宿世文人习气未脱。所幸生死心切,后自悟空谈无济于事,遂归心净土,早晚礼佛诵经,兼持禁戒。并博采经教,作《西方合论》十卷(此论入选《净土十要》,列在第十)。以作《合论》及持戒念佛功德,无疾而终,往生西方,永脱生死轮回。

    由此可见,纵然你修得再好,不会堕地狱,不会有邪知邪见,可是轮回未出,便还得转胎来世再修,枉受多生之苦,岂非耽搁时间?“阴境若现前”,阴境即临命终时中阴身境,此境一现前,“瞥尔随他去”。眨眼之间即被业力牵走,随强偏坠,又轮回去了。

    “此诚可寒心者也。”看了永明祖师的这一段话,想到临终一着,真是不寒而栗。想想我们自己的根性,不够资格修禅宗。那些参禅开大悟的人,十人中尚有九人不能当生了生死,还要耽搁时间,何况其余的呢?所以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将净土法门当作至宝,一句阿弥陀佛死心念去,今生即可望了生死矣!

    上面讲凡夫自力修行,于生死关头作不了主,且不用多说。下面看圣人又如何。“初果昧于出胎”。初果指小乘须陀洹果,已破见惑,证位不退,入圣人之流。初果通常须经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方能证阿罗汉了生死。于其舍身受生之时,一出胎,前生之事便迷昧不知。

    看过《济公传》的人知道,济公乃大阿罗汉,因他发心来人间度众生,从空入假,游戏神通,故非小乘罗汉。来投胎时清清楚楚,可出胎后便迷了,浑浑噩噩,和凡夫一样,喝酒吃肉。父母谢世后,他发心到杭州灵隐寺出家。在禅堂坐禅,因昏沉跌落在地,头上肿起几个青挖溶,又挨监寺香板,苦不堪言。出家后无酒肉可食,粗茶淡饭,生活清苦。熬了三个月,实在熬不过,便想还俗。

    他到方丈室找远瞎堂长老,远长老怎么开导他呢?先劝了几句,然后唤其近前。济公以为长老欲面授机宜,没料到远长老突然对他脸上猛击一掌,呵斥道:“自家来处尚不醒悟,倒向老僧寻去路。且打你个没记性。”济公被他打得跌在地上,眼睛睁了两睁,头点了两下,顿时醒悟,记起前世之事。这就说明,大阿罗汉投胎,出胎时也会迷。

    “菩萨昏于隔阴”。这个菩萨指浅位菩萨,如藏通二教分位菩萨,别教三贤位菩萨,圆教信位菩萨。这些菩萨当然比初果高,有些甚至比四果阿罗汉还高,行菩萨道之故。但尚未破无明,故投胎有隔阴之昏。阴指五阴身,舍前生之五阴身,经中阴身投胎,转后五阴身出世,前后五阴身即隔阴。菩萨转世时,和初果一样,也要昏昧。

    “者里岂容强作主宰”。者里即这里,指临命终时生死关头。我们平时由第六识主宰,分别作意。临命终时,前六识不起作用了,虽有第七第八二识,乃无记性,故不能强作主宰。既然自己作不了主宰,又怎能“侥幸颛预”?颛预即漫不经心,岂能不当过而漫不经心想碰运气强过去?圣人转世出胎皆要昏昧,我们凡夫于生死关头不能作主,则唯有随业,流转六道。

    有些人修行怕苦懈怠,想这生修不成,来世接着再修,总有一世能修圆满。这里讲得很清楚,圣人都有出胎隔阴之昏昧,一转世便记不得前生所修。圣人如前面说的济公,会有善知识来点化,他们的根基好,一点即醒悟,可接着再修。我们凡夫烦恼未断,根基又差,又无大福德遇善知识。即使遇到了来点化,我们前世又没修得怎样,有什么用?

    举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便知。一般小孩出世后都不会讲话,一岁多学着走路说话,到三岁上幼儿园,六岁上小学。然后一级级读上去,直到大学毕业,甚至读到博士。到老了死了,就算能再投胎做人,又得从头学起。上世当过博士的人,照样得重新上幼儿园、小学。不是说你上一世读到中学毕业去工作了,这一世一出生即可直接上大学,因中学上一世已学过了。哪有这样的事呢?

    修行亦是如此。我们从无始以来修了无量劫了,为什么到现在依然颠倒凡夫一个?就是因为一转世便昏昧了,过去修的全忘了,每一世都得从头再来,不能累计的啊,所以总也修不成功。说实话,无始以来我们连见惑都从未有一世断过,每一世都是还没有修成,寿命就到了,又得死了去投胎。临命终时自己又不能作主,搞得不好,堕到三恶道去了,受苦都忙不及,还能修行吗?没法修了,前功尽弃!所以在娑婆世界,你想靠自力修行了生死,难哪!


    己二、明仗他力之易


    [解]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上一段文说明仗自力之难。这一段文反显仗他力之易。“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只有信愿持名修净土法门,除自力之外,还可仗他力。所以这个法门称为二力法门,与单靠自力的通途法门不同,属特别法门。他力即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阿弥陀佛就是因为看到博地凡夫靠自力难了生死,轮回险恶,菩提路远,佛道难成,故由大慈悲心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无量劫修六度万行,建成了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去那里修行,帮助众生现世出离生死,一生成就菩提道果。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十念必生愿、第十九临终接引愿,前面皆引述过,还有第二十欲生果遂愿云:“设我得佛,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廻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今弥陀已成佛十劫,所发之愿全部兑现,无一虚愿。

    念佛人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临命终时,定蒙弥陀佛光加被,心不颠倒,仰仗佛力,如愿往生,永脱轮回。不致如前述靠自力修行之人,到生死关头,不能自主,只得随业流转六道,加上出胎昏昧,前功尽弃。所以我们念佛人所发求生西方之愿真切,一生精勤念佛,到临终满愿时便知,所用之功没有虚弃,此乃仗弥陀大悲愿力之故。

    “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念佛人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西方世界的诸声闻菩萨,现在面前,安慰你,引导你。因此得以心无颠倒,自由自在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观经》上关于这一点讲得很详细,三辈九品往生的人,临终时有佛菩萨手持金银莲台或莲华,到行者面前赞叹安慰,接引往生。且引第十六观中描写下品上生的一段经文,证明此事真实不虚。“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佛看到众生临终之时,为宿世今生之诸罪业债追逼,神识昏昧,颠倒错乱,无法逃脱,唯有随业流转,苦不堪言,因此特地为我们说出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法门,保任能仗他力,命终时心无倒乱,带业往生。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则无债而不还也。“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佛见念佛仗他力,有终时无倒之利,故殷勤恳切,再劝大众,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有人可能会想:“正宗分有三科:一启信,二劝愿,三立行。第三科专讲行持,在正示往生极乐之无上因果后,重劝应是再劝持名,怎么是再劝发愿呢?劝发愿应如第一次,放在第二科劝愿中才合理啊。”

    当知信愿行三法本来平等,缺一不可。然平等不碍差别。前面讲过,信愿行三,以信愿为重。往生之关键,在有无信愿。而愿又是关键之关键。有信者未必有愿,而有愿者则必定有信,不信怎会发愿?由信愿为前导,即可引发持名之行,“以愿能导行故也”。有愿者必定有行,你想去西方,不能仅停留在口言心思,得有实际行动才行。实际行动就是执持名号。一个愿力坚强的人,念佛必定认真精勤,因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啊!所以在立行这一科中重劝发愿,也就等于劝你好好念佛。这第二次劝愿说在第三科末,即正宗分三科讲完之后,这是总结信愿行三法,而特显发愿最为重要。信是为了启愿,行是为了满愿,中心就在一个“愿”字,往生极乐,只是随愿而成罢了。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