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63自心即佛、何求他佛疑

云中君 2023-09-07 397
目 录
  • 丁二、破情
    • 戊一、问
    • 戊二、答
      • 己一、约二见破
      • 己二、约四益破
  • 丁三、总结

  • QQ图片20230907003223.png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063自心即佛、何求他佛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丁二、破情

    分二。初问。二答。

    戊一、问


    [解]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


    这一问答,破执自废他之情见。问的是:“佛既然心作心是,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讲念自佛,即念自性佛,而一定要以念他佛,即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殊胜?这是什么道理呢?”


    戊二、答

    分二。初约二见破。二约四益破。


    己一、约二见破


    [解] 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回答先从二见破。“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念佛法门乃无上圆顿大法,其圆顿就在念念即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要能相应,全在明理,了知所念之他佛即自性佛,此他佛即阿弥陀佛。在玄义明宗讲信时提到过,我们的心性横遍竖穷,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包括西方依正主伴,皆我一念心中所现影。因此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心之净土,阿弥陀佛是我们自心之佛。全他即自,全事即理。明了这一点,我们的信心、愿心自然就生起来了,这样念佛是理持。同样念一声佛号,理持的功力要比事持大得多。所以了他即自重要啊!

    “若讳言他佛”,讳即忌讳,如果不能言及他佛,以为忌讳,“则是他见未忘”。他见即《金刚经》上讲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四见中的人见。他见未忘,是妄想分别,分自分他,不能了他即自。

    “若偏重自佛”,如果忌讳说他佛,必言自佛,就是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我见即四见中第一个,属于我执。我见颠倒亦即我执坚固,以为自己很高明,自己是佛。要知道,你这个佛只是理即佛而已。

    前面说过,天台宗判佛有六种,我们众生心内本具佛性,为理即佛。开始学佛,明了教理,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为名字即佛。用功念佛修行,伏见思烦恼,即功夫成片,证伏惑事一心不乱,为观行即佛。念佛念到断见思烦恼,证断惑事一心不乱,为相似即佛。念佛念到破无明,证理一心不乱,为分证即佛。最后无明破尽,二死永亡,登涅槃山顶,为究竟即佛,即成圆教佛了。故心作心是乃佛教之根本所依,为净土法门之要旨。

    你所偏重的自佛,是我们自心中理具未证之自性佛,乃理即佛。而你所讳言的他佛,是我们自心中已彻证心性,惑尽智圆,于极乐示现成佛的阿弥陀佛,乃究竟即佛。今念他佛,正是期望自心中已成之弥陀佛,来接引自心中未成之自佛,往生自心中之极乐净土,以成自心中之究竟佛也。自他本来不二,怎能妄加分别,执自废他,执理废事,因凡夫颠倒之见而错失当生成就之良机?


    己二、约四益破


    [解]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这一段文又从四悉檀破执自废他之情见。“又悉檀四益”,四悉檀四益我们在前面介绍过好几次。第一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第二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第三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第四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释迦牟尼佛来娑婆示现成佛,教化众生,普劝修净土法门,不问自说《阿弥陀经》,正宗分所讲信愿行三,不出悉檀四益。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其中欣求极乐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厌离娑婆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即事持达理持,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后三益即后面的生善、破恶、入理三益,不会单独生起,起必有缘由。下面即解释。

    “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世界指世界悉檀,我们现在闻到《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即世界悉檀。由此深深体会释迦牟尼佛之彻底悲心,庆幸自己遇此良缘得闻佛说,而生信不疑。假如不从世界悉檀得闻西方依正妙果,而深发庆幸信仰之心,“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欣厌二益,即发愿中欣求极乐、欣修净业之生善益,厌离娑婆、厌弃五浊之破恶益。悟入理佛即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入理益。倘若没有第一世界悉檀使生起信心,则愿尚不能发,二、三悉檀之益不能生,何况立行持名,而得第四悉檀之益?可见四悉四益不是孤立的,互相关联,如玄义明宗中讲的:“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唯即事持达理持”,事持即事相上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若能进一步明理,了知极乐世界乃我们自心之净土,即唯心净土,阿弥陀佛乃我们自心之佛,即自性弥陀,也就是前面说的了他即自,这样念佛便是理持。唯有从事持之有能有所念他佛入手,这是有念。念到能所双亡,即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这是无念。然又不住无念,而是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便达理持了。此时乃名为念自佛,自他不二故。在此之前,纵念自佛亦是念他佛,有能念所念法执未忘故。

    “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所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面前,就是你自己本性之佛分明显现。本性即自己的佛性。本性明显即明心见性,证法身了,亦即自性本具之法身佛显现。现前的阿弥陀佛就是自性法身佛,即自性弥陀。问的人讲念自佛,不念他佛,是因为他不明了自他不二,自佛即他佛,自性佛即阿弥陀佛。

    因此奉劝在座的各位同修要多念佛,养成念佛的习惯。习惯成了自然,你临命终时这句阿弥陀佛便记得住。阿弥陀佛念多了,你的业障消除,痛苦也就没有了,神志清楚,心不颠倒。你想临终时神志清楚,要阿弥陀佛给你清吗?不行啊,你自己平时一定先要清,就用念佛这个方法清。你念佛念到心归一,便清了。临终时你正念一现前,即是本性明显之时,阿弥陀佛便现前来接引你。

    “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听到阿弥陀佛说法,以及众鸟风树说法,就是成就智慧之身,即报身。成就慧身即自性中本具之报身显现,如同前面讲的本性明显,即自性中本具之法身显现。这都是通过事持念他佛达理持而成就的,不是通过其他方法,如念自佛参禅而悟的。

    “唯即事持达理持……不由他悟。”这一段文,实际上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讲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丁三、总结


    [解]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这是总结。“法门深妙”,持名念佛法门,乃无上圆顿大法。西方世界之事理,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众生自力之所能彻底了解,故深。此法门以信愿行为要旨,但能信愿具足,念一句佛号,便能带业往生,哪怕一品烦恼未断,生到西方即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故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戏论指不合真理,玄虚无有实义之谈。意见是分别计度,偏断独裁胸臆之见。念佛法门直心直行,一心执持名号,不容分别,不落思量,就用阿弥陀佛这一念,将你的妄想分别扫荡干净,除一句佛号外,别无他念,故曰破尽斩尽。此乃法门之深妙。

    “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这里举了四位古圣先贤为例,说明能承当此深妙法门之人。其中马鸣、龙树是印度的二位大菩萨,西天祖师;智者、永明是中国的二位祖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位圣贤。

    马鸣菩萨在佛入灭后六百年,出生于东天竺婆罗门之家。因过去五百世曾为马王,出生时众马皆鸣,父母即命其名为马鸣。长大后于中天竺出家,学习外道,世智辩聪,善通言论,声震天下。当时长老胁尊者在北天竺入定,观其可化,即以神力抵中天竺,与马鸣论议折服之,收为弟子,授以佛法。师返本国,弟子留在中天竺弘法。

    马鸣博通众经,才辩盖世,天竺王珍为国宝。后北天竺小月氏国王讨伐,索取二宝:一佛钵,二辩才比丘。天竺王舍不得马鸣,马鸣便进言劝王:“宜眼光远大,比丘弘宣佛道,义不容辞。”天竺王向来敬重其言,遂将国宝奉之。月氏王返回本国后,其国大臣议论纷纷,不识比丘之才。王便饿七匹马,至第六日晨,普集内外沙门异学,请马鸣比丘说法。闻者无不开悟。王系饿马于众会前,以草餵之。马垂泪听法,不思食草。于是天下乃知此比丘非凡,悉皆服之。以马能解其音,遂号“马鸣菩萨”。马鸣菩萨于北天竺广宣佛法,化导群生。后得法于富那夜奢尊者,传佛心印,为西天第十二代祖师。

    很多人知道,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论著《大乘启信论》,即为马鸣菩萨所造。马鸣菩萨造此论,发起大乘正信,末后劝人求生净土:“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可见马鸣菩萨也极力提倡指归净土。

    龙树菩萨在佛灭后七百年,出生于南天竺婆罗门之家。过去世曾为树神,树中常有五百龙听法。其母于阿周陀那树下生他,故名“阿周陀那”。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龙树。龙树自幼天资聪明,记忆力惊人,听过一遍,即能永记不忘。乳哺中闻诸梵志诵《四韦陀典》,各四万偈,每偈三十二字,即能背诵其文,并领其义。

    龙树于少年时即驰名各国,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密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与三契友共学隐身术,潜入王宫,纵情恣意,侵凌美女。国王知后,听从老臣之计,令数百力士入宫,闭门挥刀空斩。三友被杀,唯龙树躲在国王头侧,力士刀所不至,而得幸免。由此事龙树始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厌欲心生,即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通诸深义。又入雪山深处,从一老比丘授大乘经典,穷尽大乘义蕴。后蒙大龙菩萨接入海宫,开七宝藏,授以诸方等深经无量妙法。九十日中,通解甚多,深入无生,三忍具足,大龙菩萨即送其回还。

    顺便提一下,龙树菩萨在海宫中见到有释迦牟尼佛说的《华严经》三本。上本有微尘数世界品。中本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品。下本最少,仅八十一卷。鉴于娑婆众生根机,便带了一部下本《华严经》出宫,流通于世。我们今天读到的八十一卷《华严经》,就是当年龙树菩萨从海宫中取出的。龙树菩萨返回南天竺后,力弘大乘佛法,摧伏外道。后得法于迦毗摩罗尊者,传佛心印,为西天第十四代祖师。后人推崇他为大乘显密八宗共祖。

    龙树菩萨著作等身,素负千部论主之盛名。佛说的无量法门,总判有难行、易行二道,即出自龙树菩萨造的《毗婆沙论》,论中有称赞弥陀偈三十二首,其略云:“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礼……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是故我皈命……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叹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又造《大智度论》,示修念佛法门,广明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所以龙树菩萨也是阐弘净土的。

    释迦牟尼佛曾在《大乘入楞伽经》中悬记龙树出世:“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马鸣和龙树皆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据《金刚正智经》所述,此二菩萨乃古佛再来,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

    智者大家都知道,即创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大师名智顗,字德安,俗姓陈,生于陈朝,殁于隋朝。父母皆虔信佛教。其母怀孕时,曾梦五彩祥云萦怀。大师诞生之夜,室内光明洞然。次日晨有二僧人叩门告其父:“公子宿植德本,日后将出家为佛门龙象。”大师眼有重瞳,自幼卧必合掌,坐必面西。少长见佛像即礼,见僧必敬。七岁时喜往佛寺,僧人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能背诵。十五岁时发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

    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和尚出家,诵《法华经》兼通律藏。二十三岁至河南大苏山诣慧思禅师,禅师一见叹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教其修习法华三昧。经十四天用功,当读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大师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得禅师印证,所悟之境为法华三昧前方便。大师亲承慧思禅师之教七年,并得禅师付法。

    三十岁时奉慧思禅师严命,往金陵弘化,宣讲《大智度论》等大乘经论,僧俗求法者络绎不绝。日久大师有感于从学者日众,而得法者渐少,为免自身道业退堕,乃遣散门人,于三十八岁时独自前往浙江天台山。大师在天台山前后十年,不但自身禅观功夫更趋究竟,且创建了台宗之理论体系,著有台宗三大部五小部。如“五时八教”、“五重玄义”、“一念三千”、“六即佛”等佛教义理名相,皆出自智者大师所创之天台宗。大师六十岁时于石城示寂,面西端坐,称念弥陀观音圣号而化,往生西方。

    大师一生创弘台宗,宣讲《法华经》,也弘扬净土,求生西方。五小部中的《观经疏》,即《观经》之注解。《净土十要》第四要《净土十疑论》,也是智者大师所作。《净土十要》之文,由蕅益大师亲自选定,其排列顺序是以教经居初,行经居次,后为论部。阐扬净土之论著中,智者大师所作《净土十疑论》列于论部之首。蕅益大师说了三个理由:一智者乃释迦后身,人是大圣故。二陈隋之世,接踵远祖,时亦在先故。三此十问答,统净宗一切疑问,振菩提大道之纲。断疑生信,厥功最巨故。”文中列有十大疑问,智者大师一一释之,引人破疑生信,足见大师度生之悲心。净土行人应认真学习《净土十疑论》,能释诸多疑问。

    永明即永明延寿大师,前面提到过,宋朝杭州人。未出家时当税务官,掌管钱财。他好放生,便将国库银子也用去放生。上级长官知后,判其死罪斩首。当时钱文穆王很怜悯他,觉得太可惜了,但犯了国法亦无法,便私下吩咐监斩官:“你观其临死前神色如何,若不畏死,即带回见我。”监斩官在行刑前对他说:“你何苦如此?私用国库银子放生,犯了死罪,现在自己要死了。”他听了哈哈大笑:“我只一条命,却救了百千万条命,我讨的便宜实在太大了。”监斩官听后,即带他去见钱文穆王,向王报告:“此人临死面不改色,高兴得很,说一条命换了百千万条命,值得!”钱文穆王便将他放了,问他日后欲作何事,他说想出家。王即成全他,并作他的护法。

    出家后他精进修学。先参禅开了大悟,于定中蒙观世音菩萨甘露灌口,得辩才无碍。延寿禅师欲并弘净土,在智者禅院作二阉:一是一心禅定,一是万善庄严净土。冥心精祷,七拈得净土阐。于是一意兼修净业。后由忠懿王请住慧日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每天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延寿禅师著有《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二卷,处处指归净土。

    延寿禅师七十二岁时,一日王打千僧斋供僧,斋堂中首席座大众谦让,皆不肯坐。忽来一衣衫不整的大耳朵和尚,当仁不让直登首席。斋后散席,王问禅师:“今日斋僧有无圣贤应供?”禅师答:“有,定光古佛应供。”王问:“是哪一位?”禅师说:“首席座上大耳朵和尚即是。”王一听当即派侍者去找,请其回宫。侍者在山洞中找到了大耳朵和尚,但他不肯跟随侍者回宫,只说了一句“弥陀饶舌”,便坐化了。侍者回宫如实报告。王闻后大为叹息,但一想和尚之言,不禁喜出望外,连忙亲去找弥陀化身的延寿禅师。没想到这时手下人慌慌张张前来报信:“延寿禅师圆寂。”可见诸佛菩萨在世度化众生,决不露其真实身份。一旦暴露,立即得走。

    延寿禅师往生后,被推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后有一僧经年绕延寿禅师灵塔。有人问其故,答曰:“我因病曾去阴间,见阎王拜殿左一僧像,便问阎王拜的是哪一位。阎王告之,乃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已往生西方上上品。因重其德,故礼敬。我因阳寿未尽,阎王即放我回来。故特来礼拜永明大师之塔。”

    净土法门深妙,唯如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一类具大智慧之人,彻底担荷得去。他们于此法门彻源穷底,直下承当,无丝毫疑义,以此自行化他。

    “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越推越远。”世智辩聪即世间聪明才智之士。这些人世间学问高,很聪明,博古通今,辩才也好,说得天花乱坠,但就是不相信阿弥陀佛,不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佛说见佛闻法有八种障难,世智辩聪为八难之一。通儒禅客是通达儒学,如对四书五经、五明六典这类儒家学说悉能通达,兼研禅旨,也学点禅宗,讲起祖师语录、禅宗公案皆熟透,而修行实无深造确到之功。这种人是禅宗的客人,不是主人。客人嘛来这里访问,浏览一下禅宗的典籍,记了几则祖师的语录、公案,讲起来头头是道,其实没有真功夫。这样的人就叫通儒禅客。

    前面提到过的大文豪苏东坡,可谓一例。苏东坡乃五祖戒禅师转世,说话行文颇有禅味,自以为已对禅宗透彻。他在苏北瓜州做官时,与镇江金山寺佛印禅师是方外之交,往来密切。瓜州与金山寺仅一江之隔,坐船片刻可达。一日苏东坡灵机一动,作了一首诗(佛教里称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稽首即顶礼,天中天指佛。这首诗表面上赞佛,实际上是苏东坡借此显示自己的修持功夫。他自我欣赏,越看越得意,即派书僮送去金山寺,请佛印禅师品尝,欲博得禅师称赞。

    佛印禅师乃有真功夫开大悟之人,他看后一句话没说,在信的背面批了“放屁”二字,让书僮带回给老爷。苏东坡一看批语,气得暴跳如雷,本以为禅师会夸奖他一番,未料到居然如此侮辱他,即火烧火燎地跑去找佛印禅师评理。到了金山寺一看,禅师正站在山门口笑着等他。苏东坡刚要发作,一眼看到山门两边新贴出一付对联:“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顿时象泄了气的皮球,知道自己错了,当即惭愧地向禅师顶礼谢罪。苏东坡儒学禅宗皆懂,但并无真正的禅定功夫,即属这里说的通儒禅客。

    世智辩聪和通儒禅客,所知障很重,欲将净土法门与世间学识、儒道禅学等量齐观,纵然使尽其全部智力,思惟计度衡量,只能是越推测离真理越远。因法门深妙,非其智慧之所能及。必须象马鸣、龙树、智者、永明这等上根利智之人,方能真正理解。

    “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那些世智辩聪、通儒禅客,比上不如,比不上马鸣、龙树、智者、永明这一流大智慧的人;比下也不如,不如那些愚夫愚妇老实念佛的人。老实人听到净土法门,即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他死心塌地念佛,禅宗教下他都不懂,什么也不想,心里只想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以名召德故,念此万德洪名,则一念心中便具足全体佛德。虽未悟中道实相妙理,却能暗中与之契合。即以此一念,将自己的妄想分别全都念掉,念到心地清净,一心不乱,智慧便开了。那个智慧是真智慧,与佛的智慧相应,远非世智辩聪、通儒禅客之所能比。

    如前面讲的黄铁匠,就是个愚夫。他一面打铁,一面念佛,最后能预知时至,从容说偈,站着往生。他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能老实念佛。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印光大师的四句名言:“轮回路险。无常迅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印光大师就叫你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不要换题目。你果真能将一句弥陀念好,则万事大吉,乃至佛都可以成了。那些世智辩聪、通儒禅客,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实念佛的人,才真正有大智慧,得大利益。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两句是引的经文,在本科重劝初解释过。“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显然是以佛眼亲见,佛音亲宣,印证肯定念佛往生极乐的大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我们怎敢违背佛意,反抗圣言,而不善顺佛的教导,信受奉行,老实念佛,以期证入佛知佛见呢?到此正宗分全部讲完了。我们学了正宗分的三科,一定要善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建立坚固的信心,发起求生西方的恳切大愿,一心称名。我们的根性没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那么利,不能做上智,那就学下愚吧。老实念佛,死心塌地抱住一句佛号念到底,临终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永脱生死轮回,一生圆成佛道。下面讲流通分。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