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55辨不必观想疑

云中君 2023-09-06 178
目 录
  • 丁二、破疑
    • 戊一、不必观想疑


  • QQ图片20230906072801.png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055辨不必观想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丁二、破疑

    前后十二问答。总为七科。初不必观想疑。二不必参究疑。三宁保非魔疑。四科简七日一念。五遥远即到疑。六二行差别疑。七能除罪否疑。


    戊一、不必观想疑


    [解]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一问答,破不必观想疑。这是对前述执持名号不劳观想之疑。问的是:“《观经》专门讲修观,详细说明了修观的方法,为什么这里说不需要观想呢?”言下之意,那不是与《观经》之说相违吗?

    答词解释得很清楚,不劳观想就出自《观经》。读过《观经》的人都知道,从第一观日想到第十二观普观想,都是讲的观想念佛。如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其中阿弥陀佛之色身相,即赞佛偈所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右旋宛转,盘起来有五个须弥山高。我们在别序中介绍过,须弥山海拔八万四千由旬高,相当于一百六十八万公里高。五个须弥山即八百四十万公里高。我们地球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号称世界屋脊,海拔八千米,即八公里高。你能想象得出高八百四十万公里的白毫相吗?阿弥陀佛的眼睛是青色的,称之为绀目,有四个大海那么大。佛的面孔有多大,则不必说了。佛的整个身相,当然更超出我们凡夫所能想象的范围了。

    世尊在《观经》中也承认:“如是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因此又特别开了第十三观杂想观,观阿弥陀佛神通变化,“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前面观相好光明之报身佛称为胜观,这第十三观丈六八尺劣应身佛,相对而言即为劣像之观。此观所讲即观像念佛,观佛一丈六尺金身,最矮的八尺金身。八尺与我们现在人就比较接近了,如篮球运动员有二米多高的,即六尺多高。八尺像尚能观想得出。

    可是对于业障重的人,即使八尺劣像也观不起来,所以在第十六观下辈生想,“大开称名之门”。第十六观专为造恶愚人而设。此等众生因在生时造诸恶业,如造作五逆十恶者,本应堕恶道。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幸遇善知识教令念佛,闻即信受,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第十六观实际上就是讲的持名念佛,乃专应障重众生之机而与的法药。

    “今经因未世障重者多”,今经指《阿弥陀经》,因末法众生乃多障有情,业障重的人多,你欲观想观不成,心粗意乱,定不下来。心不归一,便不能修观,不要说报身佛这样的胜观,就连应身佛丈六八尺劣像之观都修不成。即使你有能力修观想或观像,还得有条件才行啊。你无需工作维持生活,如退休人可靠退休金生活,吃穿不愁。又要有空余的时间,不用做任何家务,且有人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家里有个小佛堂,无人打扰,每天盘腿在那里观想或看佛像,至少八小时以上。一般人哪来这个福报?上班人当然不必说,即使退休的人都有一大堆家务要做,得照顾全家人的吃穿用日常生活,有的还要带孙子孙女,忙得连每天的早晚课都不能保证,还痴想一天坐着八小时在那里修,有人烧现成了端给你吃吗?纵然出了家也无此清福可享,每人每天都有常住分配的事要做。这就是前面讲的娑婆世界尘缘障道苦啊!因观想、观像均修不成,“故专主第十六观”。所以本经专门主张第十六观,即持名念佛。由此可知,本经提倡的执持名号,即出自《观经》之第十六观。

    “当知”后面的几句,是从理上解释为何不需修观的道理。“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是心作心是。”应当知道末法时期虽然人的根机陋钝,但其心性和诸佛如来一样,具造百界千如。如前所述,心作心是即心具心造。本师释迦在《观经》中阐述了心作心是的理论,教导我们要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因此,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作名字,是心是名字,观想、观像和持名,无非心作心是,依据的是同一个理论。

    “故观劣者不劳胜观。”所以观劣像的人不需再修胜观,胜观即观想佛的报身,因胜观已摄其中。“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而称佛名号的人,即修持名念佛的人,不必再修观想,因称名已具观想。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