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040正报妙 —— 约光明释

云中君 2023-07-02 263
目 录
  • 丙二 、正报妙
    • 丁一、 征释名号
      • 戊一、 征
      • 戊二 、释
        • 已一 、约光明释
          • 庚一、释佛光无量
            • 辛一、约证释
            • 辛二、约愿释
            • 辛三、简三身
          • 庚二、明佛光无碍

  • 阿弥陀佛.png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040正报妙 —— 约光明释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丙二 、正报妙

    文分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

     

    丁一、 征释名号

    文分二:初征,二释。

     

    戊一、 征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释迦牟尼佛介绍了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后,接着介绍极乐世界之正报。依报乃依正报而有,例如我们去一人家,尚未见主人,先看到其所住房屋、花园,种种设施,富丽堂皇,便可推知主人一定非常富贵高雅。这里也是如此,经文先说依报,后说正报。

    释迦牟尼佛叫着舍利弗,问他:“你意下如何?极乐世界的那尊佛为什么叫阿弥陀?”“于汝意云何”这句是征起。发起序中虽有介绍,“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大众已知其名,但未必了解其义,而且阿弥陀佛是本经正报之主,故须征问,引起大众注意而深信。

    舍利弗尊者当然不能回答,为什么呢?虽然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但是对佛的境界则不了解。好比有个初中生,很聪明,总是考第一名,你若问他高中、大学的课程,他就不知道了,没学过嘛!大家听了千万不可生轻慢心,舍利弗尊者实是古佛再来,他示作声闻,为了引导跟他一起从凡夫证到阿罗汉的人,他不能现出自己聪明,所以装作不知道,不开口。佛在经上问过他好几次,均未作答,皆是释迦牟尼佛一人自问自答。这里亦是如此。

     

    [解]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这是点明征释名号之目的。“此经的示持名妙行”,这一部《阿弥陀经》是佛真实的确的开示,执持名号乃修学佛法之妙行。持名为何称妙行?因持名念佛乃所有行门中最简易最殊胜的修行方法,其妙有三:

    一简捷妙。简即简单,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阿弥陀佛四个字,便能横超三界,真是最简单了。捷即快。我们在注解序文中讲了,凡夫修行想了生死出三界,有两种办法:一是修通途法门,竖出三界;一是修特别法门,横出三界。若修靠自力渐断烦恼的通途法门,证得初果后,根性最利者三生,最钝者则要六十小劫,才能证阿罗汉果竖出三界。而修靠自力和弥陀愿力的二力特别法门,不必断烦恼,可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当生即能横出三界而了生死,真是再快捷没有了。

    二殊特妙。殊特即殊胜特别。你只要十念功成,也能带业往生。大家看《观经》便知,那些造作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看到大火,即地狱相现前。由于宿世善根成熟,感得善知识指导,念佛求生西方。他诚诚恳恳地念了十句阿弥陀佛圣号,大火没有了,金莲华现在面前,他就含笑往生了。这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八十念必生愿相应,那些本该堕地狱的人,至心念十句阿弥陀佛,也能带业往生。这是所有法门中都没有的最殊胜最特别之妙。

    三圆顿妙。只要生到西方,便圆证三不退。我们在玄义力用中介绍过,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这三不退要圆满证得,须到等觉菩萨的阶位。菩萨要修到这个阶位,不知要多少生多少世,经多少劫。而一个带业往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烦恼丝毫未断,一生到那里即圆证三不退,和等觉菩萨一样。这是圆满顿超之妙。

    因有以上简捷、殊特、圆顿三妙,故持名称之为妙行。持名念佛法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果,全凭一句佛号,不必借助其他任何方法,真是妙极了!因此修学这个法门,这句佛号就非常重要了,“故特征释名号”,所以世尊特别提出来问舍利弗,彼佛为什么叫阿弥陀,然后再加以解释。

    这句问话用意很深,目的是“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修六度万行,圆满成就了一切功德,而成佛了。他用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成就了一个极乐世界,同时也庄严成就了这句名号。此名号具足了弥陀万德,故称之为万德洪名。玄义明宗中讲:“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一心称念这句阿弥陀佛,便召来名号所具之万德,将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按教理说,即以佛之果德,庄严念佛人之因心。故不可思议啊!你能对此名号功德有甚深的信心,便一心执持,再不会三心二意,怀疑还有第二个法门比这个法门更为殊胜。我们这一生有幸遇此持名念佛法门,大家真能做到“一心执持,无复疑贰”这一条教诫,则往生绝对不成问题。

     

    戊二 、释


    文分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解]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这段文说明阿弥陀的含义,及持名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阿弥陀”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无量。既是无量,便不可以心度量,亦不可以口议量,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为悉檀因缘,利益众生,虽不可说而不妨无说而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释迦牟尼佛将无量归纳成无量光、无量寿,以此二义囊括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等所有一切的无量。

    “光则横遍十方”,光表空间。从横讲,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所有的空间,如同阳光普照,无有一处不照。“寿则竖穷三际”,寿表时间。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从竖讲,阿弥陀佛的寿命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十法界的佛和众生,其活动超不出时间和空间。我们生到西方,便跳出时空之圈,无时间限制,亦无空间限制。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生到西方,亦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即遍照十方,无处不照,空间无有障碍。无量寿即彻始彻终,永远长寿,时间亦无有障碍。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此二功德,将空间和时间中的所有一切功德总摄无遗,故曰收尽一切无量。

    大家要知道,横遍十方与竖穷三际,横竖不能分开,互相交彻。今天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明天他的光明还照不照十方?当然照,无量寿嘛!过去、现在、未来,每天都是无量光遍照十方。这就是横中有竖,竖中有横,横竖互相交彻,光寿不可限量。“横竖交彻,即法界体。”法界体即我们的佛性,亦即玄义辨体中讲的实相、心性。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以此法界体,亦即心性,作弥陀之三身四土。身是正报,土是依报。“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阿弥陀佛之名号也是心性所作。故弥陀身土名号皆是心性所作,此即玄义辨体中讲的:“举体作依作正……乃至能说所说……能持所持……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举个譬喻,我们用墨画一幅山水人物画,并写上名字。此即举墨而作山水人物名字,则此山水人物名字全体无非是墨。同样,举一念心性作弥陀身土名号,则此身土名号无非是一念心性。“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本觉理性即人人本具之佛性。这里讲得非常清楚,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是我们的佛性、心性。这就回归到自性上来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玄义明宗部分也讲过。

    “持名,即始觉合本。”始觉即遇缘闻到佛法,由本觉理生出始觉智。我们从来不觉,今日开始相信念佛,就叫始觉,开始觉悟了嘛。持名即众生以能念之心(始觉智),念弥陀名号(本觉理),所以说是始觉合本,始觉和本觉合在一起了。

    “始本不二”,始觉智,乃由本觉理生,始觉和本觉不是二,是一。我们用譬喻说,日光灯的灯管是本觉,它光明出来就是始觉。灯管发出的光,还照灯管,灯和光不是两个东西,光不离灯,灯不离光,光灯不二。同样,以能念之始觉智,照所念之本觉理,离能无所,离始无本。从所念之本觉理,发能念之始觉智,离所无能,离本无始。能所一如,始本不二。

    始觉照本觉,是众生念弥陀,如子忆母。本觉发始觉,是弥陀念众生,如母忆子。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二忆念深,母子相会。念到最后,始本合一,理智一如,自己就是阿弥陀佛了,“生佛不二”。我们的本觉理性和阿弥陀佛一样,和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诸佛之法身理体,与众生之本觉理体,无二无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唯此现前一念心性。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相应即相契合,阿弥陀佛怎么做的,我们也怎么做,便相应了。你的身口意三业悉能同佛,则你就是佛。一念心与佛相应,则一念是佛,能念念相应,则念念是佛。你果真能如是用功,心心不离弥陀,象序分最后讲的:“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到临命终时,能保持最后这一念相应,那你不生西方往哪里去?没地方去,只有生西方。如是因得如是果嘛!

    所以念佛人一定要相信,所念之佛号与自己能念之心是一体,阿弥陀佛之体性跟我们众生之体性完全相同,不过他已修成,我们尚未修成。就象我们家里有两面镜子,一面擦得透亮,没有一点灰尘,你拿起来一看,样样照见,连几根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另一面镜子蒙满了灰尘,什么也照不出来。

    这两面镜子的镜体完全相同,为什么一面镜子不能照了呢?就是因为有灰尘染污了镜面,把镜光遮盖住了。只要将灰尘擦干净,恢复镜面原有的光亮,即能照了。这两面镜子即喻佛心和众生之心,灰尘喻烦恼。佛已断尽烦恼,如同擦净灰尘的镜子,能寂照照寂,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众生心体和佛无二无别,只是为烦恼所障覆,如同蒙满灰尘的镜子,本具之德能不能发挥。现在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洗除心垢,一念心不随九界之缘,而常缘万德洪名,则一念相应一念成佛,念念相应念念成佛。念到心中唯有阿弥陀佛,别无他念,便始本合一,你自己就是阿弥陀佛了。所以持名简单直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应当听从蕅益大师的教诫,一心执持,无复疑贰。

     

    已一 、约光明释

     

    【经】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这是从光明解释弥陀名号之建立。世尊叫着舍利弗说:“极乐国的教主,他的光明无量无边,能遍照十方世界,无论什么都不能遮障阻碍其光明,因此之故,其名号叫阿弥陀。”

     

    △疏中分二。初释佛光无量。二明佛光无碍。

     

    庚一、释佛光无量

     

    初又三。初约证释。二约愿释。三简三身。

     

    辛一、约证释

     

    [解]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这里先从理解释光明,次从弥陀所证解释佛光无量。“心性寂而常照”,这一句就是玄义辨体中讲的“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心性即实相,它是寂而常照的。寂有不动之义,这是讲的心性之体,随缘而常不变。照有光明之义,这是讲的心性之用,不变而常随缘。诸佛之心性皆是寂而常照,这句着重在照字,所以是光明。这是心性之智德。

    阿弥陀佛的光明怎么会无量呢?因他修因圆满,已证佛果,“彻证心性无量之体”。心性无有边际,玄义明宗中讲:“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大而无外”。今弥陀已彻底究竟证得心性无量这个本体,则心性本具无量智德之体圆满显露,所起之大用便是光明无量,遍照十方。

     

    辛二、约愿释

     

    [解] 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这是从愿解释佛光无量。初三句说明诸佛都是彻证心性无量之体,都有光明无量遍照十方之德用,佛佛道同,所以都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叫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发的愿不同。例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有十二大愿,你们念《药师经》便知,其中没有一愿说“我光明照十方,无所障碍”,也没有说“我此琉璃世界无三恶道”。阿弥陀佛在因地当法藏比丘时发的四十八愿里,这些都有,他的愿力跟十方诸佛的愿力都不相同。因些“随因缘立别名”,诸佛即随所发之愿这一差别因缘立别名。

    阿弥陀佛当法藏比丘时发的四十八愿中,“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即第十二光明无量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今果成如愿也。”现在他证果成佛了,其愿悉皆圆满实现。阿弥陀佛便随此因地所发光明无量愿之因缘,立别名无量光。

     

    辛三、简三身

     

    [解] 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这是简别三身,并解释为何应身弥陀别名无量光。“法身光明无分际”,法身即真心本性,万法之理体,无形无相,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故其光明亦然,无有分量边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报身以智慧为身,称性所现。前面讲过,佛有两种报身,这里讲的是自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是佛住果地大般涅槃自己的受用,与法身相同。故其光明亦称合真性,普照法界。法报二身,诸佛共证,无二无别,故曰“此则佛佛道同”。

    应身乃应机而现,随机随时随处所现身相光明不等,故诸佛之应身光明则异。应身光明又分常光和放光两种。常光即佛身常放之光明,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减劫人寿百岁时示生娑婆世界,其所示现之身高一丈六尺,常光一丈,尚不及一由旬大。因末法众生福薄根钝,目不堪其光故。放光是遇特殊因缘时,佛由面门或眉间,乃至手足全身皆放光明,如世尊说《法华经》时,眉间白豪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这里讲的应身光明指常光,有照一由旬,有照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的。由旬,我们在前面介绍过,小由旬相当四十华里,中由旬六十华里,大由旬八十华里。还有应身光明大到照一个世界、十个世界、百个世界、千个世界的。这个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佛土。

    “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其常光普照十方,十方无量世界全都照到。唯有阿弥陀佛如此,因而立别名无量光。经云“彼佛光明无量”,即指阿弥陀佛应身光明。

    “然三身不一不异”,佛有法报应三身,本来圆融,一身具三身,故不一。三身原是一身,故不异。不一不异,即别序中讲的“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佛身本不可思议,离诸戏论,故曰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为了让众生得悉檀之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种利益,才作三身光明之分别,指出唯有阿弥陀佛之光明普照十方,胜过诸佛。

     

    庚二、明佛光无碍

     

    [解]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这是说明佛光无碍。“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当知是告诫我们应当知道。佛光平等普照,在佛讲,本无碍不碍。但在众生说,则有碍不碍。若众生与佛缘浅,不念佛,即烦恼重,障深,则见不到佛光,便说有碍。若众生与佛缘深,肯念佛,即烦恼轻,障浅,则能见到佛光,便说无碍。

    有人说:“我念佛念了几十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阿弥陀佛的佛光。”要知道,不是阿弥陀佛的光不照我们,而是我们不让他照。如夏天有人怕太阳晒,出门撑着伞,太阳就照不到身上了。他撑着伞,遮住太阳,却说太阳没照。你说这个人愚痴不愚痴!我们众生有烦恼,就同打伞一样,将佛光障碍住,便照不到佛光了。

    我们有什么烦恼?见思烦恼。假如有人突然打你一个耳光,你一定马上瞪眼了:“你发疯了,打我做什么?”瞋火在心中烧起来了。其实这个我在什么地方搞不清楚。众生颠倒,执著这个身是我,不能碰,否则便是侵犯我。这就是我执,也叫见思惑。见思惑将你迷住了,就象打了一把伞,阿弥陀佛的光天天照到你身上也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无时无处不普照,没有任何障碍。我们没照到的原因,是自己有障碍,亦即有烦恼。

    我们怎样把烦恼灭掉,障碍去除呢?那就要多念阿弥陀佛,天天念无量光,自己身上便有光了。有人打你一下,打得好,消业消业。为什么这样想呢?前世我打过他的,今世他打我一下正好,我欠他的债还清了,造的业消了,所以他打我是帮我消业的。你念佛能将这个道理念出来,你就明白了,浑身上下哪里都没有我,打的是谁?打的是业障,多打点正好,业障消得快。

    我们学了佛要会用,就跟读书一样,你只会死读书没用,你把书全背下来也没用,因为你没有将书上的道理用到生活中。同样,要能应用佛法的道理指导日常生活,你待人处事就圆融了,才真正得学佛的利益。

    “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一切世间包括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由于众生与阿弥陀佛的缘深,只要你至心念一句佛号,则心光透露,称性周遍,即能与佛感应道交。故念佛众生,若凡若圣,若有情若无情,或显见或冥见,悉能圆见佛之光明。若自己业障深重,与佛无缘,不信佛法,不肯念佛,反怪佛光不能照身,则如同太阳当空,自己打伞遮着,而胡说没有太阳一样愚痴。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在佛光遍照这个问题上产生疑惑,否则你的障碍更多,那就更见不到佛光了。你能深信不疑,抱住一句佛号,死心塌地念下去,迟早你会见到佛光的。大势至菩萨斩钉截铁地给我们作保证:“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都能见到,何况佛光呢?万一你一生都见不到,那是业障实在太重,所以现前见不到,但你也不能退心。临命终时你有业障也不要紧,只要你心不颠倒,仍是念一句佛号,便立刻能蒙佛光照身,即可仗佛力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即当来见佛,则天天和阿弥陀佛在一起,天天沐浴佛光了。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