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31别释众成就之声闻众

云中君 2023-05-29 228
目 录
  • 丁一、声闻众
    • 戊一、明类标数
    • 戊二表位叹德
    • 戊三列上首名




  •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31别释众成就之声闻众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下面对这三类听众分别解释。


    丁一、声闻众

    这一科专讲声闻众,文分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戊一、明类标数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与一些有修有证、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大比丘僧明类,千二百五十人标数。


    [解]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这是解释大比丘。“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大是从梵语“摩诃”翻译的。“摩诃”具大、多、胜三义。此等比丘为人天共所敬仰,德高望重称大。智慧明彻,博通内外典籍,见多识广称多。超出九十六种外道之上称胜。今但举一大,则多胜也含在内。具足戒即比丘所受二百五十条戒。出家非仅指出俗家,而是出生死家。大比丘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修道人,乃大乘声闻,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

    “比丘梵语,含三义。”“比丘”是梵语,有三个含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玄奘法师当年译经,规定有五种情况不翻译,称之为五种不翻。比丘属其中的含多义不翻,翻译时若译一义,则缺余二义,故保留梵语原名,再对其含义进行解释。下面解释比丘所含三义。

    “一乞士。”乞是乞求、乞化,士乃对人之尊称,如居士、志士。乞士即乞化士,非同乞丐。乞含外乞、内乞二义:外向施主乞食,以资身命;内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规定比丘行乞,有五种利益:一除骄慢心,因求助于人,降服骄慢心;二让施主多种福田,比丘为福田僧,供养出家人是种福的好机会;三不为生活所累,生活所需可向人乞化,不必为衣食住行忙碌;四不生蓄积贪求之心,每天随需乞化,不必蓄积,无贪求之欲;五可一心修道,无所牵挂。

    “一钵资身”,资养身命就靠一只钵。刚才说了,世尊当年规定,比丘托钵乞食,以舍贪慢。现在东南亚国家,如泰国、斯里兰卡,仍保持原始佛教的形象,一钵资身,上午九十点钟,出去托钵乞食,中午十一点钟回来,日中一食。“无所蓄藏”,没有财物积蓄储藏,其全部家产就是三衣一钵,破除贪求之心。当知积财丧道,修道人生活要尽量简单,方能心无挂碍,一心一意在道上。“专求出要”,专心寻求出离生死之要道,此乃唯一所求。

    “二破恶。”破是破除,恶即恶法、恶因。比丘受戒后,便不再做坏事,能破除恶因。“正慧观察,破烦恼恶”。正慧是空假中三观之观慧。正慧观察,比丘不应审察他人,当常善护自己身口,不犯七支之恶,即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乃小乘比丘所破之恶。大乘比丘须加破贪、瞋、痴意三恶,乃至五住地恶。烦恼很多,有八万四千烦恼、无量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三毒。比丘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即能破烦恼恶,“不堕爱见”。爱即思惑,见即见惑。比丘有正慧观察,断恶修善,见思惑断尽,即能出离三界,不再堕落爱见深坑。

    “三怖魔。”怖即恐怖、畏惧,魔指六欲天主魔王波旬,广则指邪魔外道。“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梵语“羯磨”译为作法办事,即作授戒忏悔等法事的一种宣告式,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出家人发心受具足戒,登坛白四羯摩已,便得无作戒体,成比丘性,即为僧宝。其时地行夜叉高声唱道:“此间有善男子,如法出家,受具足戒,当使诸天增胜,修罗减损。”空行夜叉闻之,亦相继而唱,声至四王天中。天行夜叉闻之,复出声而唱,辗转赞誉,传至第六天,魔王于宫中闻此唱言,生大怖畏,心想:“又有一人要破烦恼出三界,我的魔子魔孙又要减少了。”真正发心受戒的出家人,会让魔王感到恐怖。若非真发心者,魔王听了一笑了之,知其出不了他的魔掌。真正受了戒的比丘,心地光明,行为正大,弘传正法,众生敬重,仿而效之,故不但令魔王心生恐怖,连邪魔外道也畏惧,唯恐徒众受其影响而倒戈。

    由上可见,具足乞士、破恶、怖魔这三条,才能称比丘。但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当时佛教传入中国,是由皇帝派使者去印度迎请梵僧,以国宾礼相待,接受国家供养。鉴于中国的气候、环境、风俗等国情与印度不同,出家人不行乞食,而是建立丛林,食宿均在寺院。所以中国的出家人,能做到破恶、怖魔这两条,即可称比丘。


    [解]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这是解释僧。僧乃梵语“僧伽”之简称,译成中文是和合众。和合包括理和及事和。理和是“同证无为解脱”。比丘出家,目的是了生死,了生死在佛教中称为解脱,即解脱生死之缠缚。无为是无所作为,亦即不生不灭,此乃真理。故同证无为之理,解脱生死苦缚,是为理和。

    事和有六:一“身同住”,即同礼拜等之身业,和合共住;“口无净”,即同赞咏等之口业,决无口角争执;三“意同悦”,即同信心等之意业,大众心内皆法喜充满;四“见同解”,即同空等之见解,知见相同;五“戒同修”,即同戒法,二百五十条戒大众共修;六“利同均”,即同衣食等之利,十方供养的物质利益均等。这六种事和亦名六和敬,外同他善谓和,内自谦卑名敬。前三条是同身口意三业,后三条是同见、同戒、同施。

    理和一条乃见道以上之圣僧所遵,事和六条则为未见道之凡僧必行。六和共住乃衡量僧团之标准,具足方能称僧,即和合众。


    [解]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这是标数,并说明千二百五十人之由来。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初度五人皆是佛之姻戚,即橋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 

    三迦叶是弟兄三个,老大优楼频螺迦叶,已一百二十岁,为频婆娑罗王之师,老二伽耶迦叶,老三那提迦叶。三迦叶弟子很多,老大有五百人,老二、老三各有二百五十人。他们都修事火法,属事火外道,即堆柴烧火,朝火礼拜。他们认为火有火神,火之光明能照破痴闇,火最清净,能烧尽一切污秽。弟兄三人修道皆很精进,但象船在海上飘泊,无有定向,若能为其指明方向,即能走上正道。于是释迦牟尼佛不辞辛劳,亲自去教化他们。

    佛先到老大优楼频螺迦叶处,夜晚借宿于迦叶收伏火龙的石室。迦叶众徒皆担心佛为火龙所害。是夜火龙吐火,佛即放三昧火胜之。龙瞋又喷毒气,佛入慈心三昧不受毒害。火龙被佛降伏。次日清晨众徒见火龙伏于佛之足旁,大为惊异,回禀其师,迦叶云:“瞿昙虽神,不如我道。”瞿昙即释迦种姓。佛知优楼频螺迦叶心高,便显十种神变,他看后仍邪执不改。佛有他心通,迦叶心起一念,佛即说出。佛知他自以为已得道修成罗汉,便一针见血告诉他:“汝非罗汉,实未得道。”佛严正指出他们所修并非正道,不能了却生死。优楼频螺迦叶心思被佛点破,慢心折服,当下开悟,即求出家,并带徒众五百人全都皈依佛陀。二弟见兄长从佛出家,亦即带领各自的徒众同皈佛陀座下。三迦叶师资共一千人,全都皈依佛了。

    身子即舍利弗尊者,其母身形端庄,名身,舍利弗为身所生之子,从母立名,故称身子。目连即目键连尊者。舍利弗与目键连各有一百弟子,此二人于外道中可谓聪明绝顶,听了四句偈即皈依佛了,教化他们很容易。释迦牟尼佛有位弟子马胜比丘,即初度五比丘中的额韓,一日出外托钵。舍利弗在路上遇到,见其威仪严整,便问其师是谁,师说何法。马胜比丘告之:“吾师乃释种出身的大圣释迦牟尼佛。”并为他转说佛的四句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一听即了悟诸法因缘生灭之理,得证初果。又为目连转说,亦证初果。二人遂带二百弟子投佛出家。

    另外,还有个耶舍子。耶舍是波罗斯城一大富长者,其子从父立名,曰耶舍子。耶舍子身相庄严,不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喜欢清净自在的生活。得闻佛陀无上殊胜之大法,无比欢喜,便与五十个同学,追随佛陀出家修道。

    上述合计,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说法时略零存整,故为一千二百五十人。此等大比丘众,皆是佛成道后先度脱的,故“感佛深恩,常随从也”。感佛度脱生死之恩德宏深,永世不忘,发愿随从,永不离佛,辅助佛教化众生。

    佛度生无量,弟子众多,为何讲经时仅举此千二百五十人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最先皈投佛;二是他们常随不离,为佛的常随众,每次佛讲经说法,总有他们在场。


    戊二表位叹德


    【经】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大阿罗汉”,即表位,表明他们的果位和身份。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阿罗汉,非小阿罗汉。大小在心量不同,即前面讲的声闻有小乘大乘之别。证阿罗汉果的定性声闻名小阿罗汉,属小乘声闻。证阿罗汉果的回心声闻名大阿罗汉,属大乘声闻。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乘声闻,不满足于证阿罗汉,更发心作菩萨作佛,所以称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即叹德。闻名曰知,见面曰识。这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因常随佛去天上人间、此界他方弘法,德高望重,名闻天下,为大众所共知共识,故称众所知识。


    [解]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


    由此往下表位。这是解释阿罗汉。前所释比丘乃因地名,今欲释阿罗汉为果地名。比丘为阿罗汉之因,阿罗汉为比丘之果。因名具三义,果名亦含相应之三义。

    “一应供,即乞士果。”当比丘是乞士,证了阿罗汉果即为应供。阿罗汉因地乞食,资养色身,勤修梵行,超出三界,证果后得人天供养之果报。阿罗汉是圣人,为人天福田,堪受人天尊敬供养,故称应供。

    有人可能会想:“佛的十个通号中也有一个应供,阿罗汉如何可同佛称呼?”这里有大小之别。阿罗汉仅受人天供养,乃小应供。佛则遍受人天、声闻、菩萨等供养,乃大应供。

    “二杀贼,即破恶果。”贼是盗贼,指心中烦恼,因烦恼能伤害法身慧命。佛告诫弟子:“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烦恼劫夺你的功德法财,故名贼。因地严持净戒,破身口七支之恶,果上断尽见思,即杀灭见思烦恼贼,故称杀贼。

    “三无生,即怖魔果。”无生即不受生死。众生因见思烦恼而有生死,在六道内沦为魔王眷属。比丘发心受戒修道,魔王见其要了生死,摆脱魔王控制,故感恐怖,这是因地怖魔。到果地断尽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了生死,出三界,不再来六道受生,故称无生,即怖魔之果。


    [解]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这是标明三种阿罗汉,并解释大。阿罗汉有如下三种不同:

    一慧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修性念处观慧,即修四念处观,亦称别相念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修成后得一切智,能解脱生死,破一切智外道。

    二俱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修共念处观慧,即修四念处的同时,兼修四禅八定,定慧双修。具三明八解脱,定障与慧障皆得解脱,故曰俱解脱,能破有漏五通外道。以上两种阿罗汉皆属小乘。

    三无疑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修缘念处观慧,即修总相念观,观一法即观余三法,如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总相念观中有境总观别,有境别观总,这是天台宗的修法。总之,修缘念处缘佛之三藏法,乃至世间智书《四围陀典》等。缘念处观慧修成后,世出世法悉皆通达,能决众疑,能破四围陀外道,故曰无疑解脱。无疑解脱阿罗汉非但自己解脱,且为人说法释疑,利益众生,故属大乘。

    “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这里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无疑解脱阿罗汉,属大乘声闻,所以称大。经云:“皆是大阿罗汉”,这是就本经中之位而言。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这是开迹显本,点明他们的真实身份,说明称大的第二个缘由。此等阿罗汉论现迹是声闻,论本门皆为法身大士。声闻只破见思惑,尚未证得法身,乃小乘人。法身大士不仅断见思,而且破无明证法身,乃大乘菩萨。这些菩萨倒驾慈航,如同演戏一般,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中,扮演声闻的角色,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证明净土法门乃不可思议之法,故称大,名大阿罗汉。

    以上表位,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阿罗汉位。


    [解]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这是叹德,赞其大菩萨德。“从佛转轮”。小阿罗汉自己生死已了,不能发大心弘法利生,故称自了汉。此等大阿罗汉皆是大菩萨再来,具菩萨自觉觉他之智慧德能,故能依从佛所转之法轮,代佛弘化,转妙法轮。转法轮即讲经说法。将法比作轮有二义:一轮有摧碾义,喻佛法能摧毁碾碎众生之烦恼;二轮有运载义,喻佛法能将众生从凡夫地运载至圣人地。既能随佛弘法转法轮,堪为人天眼目,自能“广利人天”,人间天上众生闻法后皆能得大利益。人天大众皆知其名,识其人,“故为众所知识”。

    由此可见,知识非随便可称,其人不但道德学问高,名声大,而且能利益众生,方堪称知识。


    戊三列上首名


    【经】长老舍利弗。摩诃目键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橋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里列举了十六位上首之名。所谓上首,即一座大众之主位,亦即领众者。诸经所列上首多少不定,或举一人,或举多人,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举三十一位比丘为上首;《观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举文殊菩萨一人为上首;本经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则举十六位尊者为上首。“长老”二字直贯到底,十六位尊者皆称长老,非独指舍利弗一人。

    十六位尊者各有特长,皆是表法的。如首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明受持此经要有智慧。《金刚经》所列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便知《金刚经》破执著。故由一经序分所列上首名,即知该经性质。《阿弥陀经》所列十六位尊者,有聪明才艺,有愚昧钝根,各类人物皆有,说明本经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任何人皆能修。

    最后一句是总结。“如是”指上列十六位尊者。“等”包括千二百五十人中未列名之余众。“诸”是不一,即众。“大”拣别非小,此等人皆非寻常,乃德高望重的大弟子。“弟子”即学生。学在师后称弟,老师先学先觉,学生后学后觉,如兄先弟后,故名弟。解从师生为子,学生受老师教化而生智慧,如子从父生,故名子。从佛看,声闻、菩萨通是弟子,但以声闻人之形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皆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非小机,又非一位二位,故曰诸大弟子,即前述大比丘僧、大阿罗汉。下面分别介绍十六位上首弟子。


    [解]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这里先解释长老,再介绍舍利弗尊者。“德腊俱尊,故名长老。”德是德行,腊即戒腊,受戒一年为一腊。长老有两种:一种是年高腊长,即年岁高,受戒久,称耆年长老,通常受具足戒十年为下座,二十年为中座,三十年为上座,上座即耆年长老;另一种是德高智深,虽然年轻,已证圣果,学广解深,博通经教,则不论戒腊长短,称法性长老。这里是德高腊长,二者俱尊,故名长老。又,这些人皆是已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的大阿罗汉,为人天所尊仰,故称尊者。

    身子尊者即舍利弗尊者,前面说过,他是从母立名。“舍利”译成中文是鶖鹭,一种鸟名。其母眼似鶖鹭明利,故所生子名舍利子,亦名舍利弗,弗即子。《心经》中称舍利子,本经称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出生于婆罗门名流之家,祖父与父亲皆是著名论师,全印度第一流的学者。尊者在胎中已能寄辩母口,八岁即通达《四围陀典》,曾登座论胜十六大国论师。皈依佛后,七日内遍通佛法,证阿罗汉果,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谓舍利弗智慧第一,乃姑显其一德,非舍利弗不具余德,亦非余尊者均无智,而是举各人所长而已。例如舍利弗非但智慧第一,其神通也不逊目连。一日世尊说法,舍利弗入定未去。目连寻呼,见其入定不应,便以神力让其起座。可神力用尽也不能动舍利弗之丝毫衣角。可见舍利弗之神通,超过目连。

    顺便说件事,大家知道本经是在舍卫国祗园精舍讲的,佛在那里还讲过《楞严经》、《金刚经》等许多重要经典。佛能在那里讲经说法,有舍利弗的一份功劳。世尊成道后最初二年,北方全是外道的天下,没有一个佛说法的基地。后遇机缘,北方橋萨罗国舍卫城的须达多长者发心修建精舍,请佛说法。佛即委派舍利弗监理祗园精舍工程,因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且更有能力折伏外道徒众。

    精舍动工不久,很多外道嫉妒佛教的开展,一致反对须达多长者建精舍供养佛陀,提出要和佛陀的弟子舍利弗辩论。如果外道得胜,舍利弗必须离开舍卫城,精舍工程全部停止。须达多长者为此忧心忡忡,而舍利弗知后心中暗喜,这正是一个代佛宣扬教法的大好机缘。

    这一场辩论,外道推举了几十名主辩论师,而佛教唯舍利弗一人。舍利弗在皈依佛前,便已精通外道的所有典籍,现又证得阿罗汉果,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由舍利弗和外道辩论,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人选了,他一人可抵千百万外道。辩论结果,舍利弗胜过所有的外道论师,成千上万人弃邪归正,纷纷要求舍利弗介绍皈依佛陀。祗园精舍由此得以顺利建成,从而为佛陀在舍卫国以及整个北方的教化,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解]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目连尊者即大目键连尊者,在声闻弟子中神通第一。传记说目连宿世曾为渔夫,一日他请一辟支佛到家中应供,饭后辟支佛跃身空中,显种种神通。目连见之心生仰慕,发愿来生也和这位辟支佛一样得神通自在。这一世遇佛证果,如愿以偿。

    目连神通之事,经典记载很多,这里仅举一例。一日世尊与目连去切利天说法,飞空上升时途经须弥山脚。山边海中有条毒龙瞋佛从其头过,即雨金刚沙害佛。目连遂变沙为宝花,轻软可爱。毒龙又现大身,绕须弥山七匝,尾挑海水,头枕山顶,阻佛上升。目连也现大身,比毒龙身大一倍,绕山十四匝,尾出海外,头枕梵天宫。毒龙仍然瞋心不退,目连又现细身,变成小虫,钻入龙身,从眼入耳出,耳入鼻出,钻齧其身,苦痛难忍,方将毒龙摄伏。

    目连之神通,即阿罗汉所具之六通:一神足通,来去随心所欲;二天眼通,远近彻见;三天耳通,十方音声高低皆闻;四他心通,知众生心念;五宿命通,知过去未来;六漏尽通,烦恼已尽,不受生死。前五通天仙鬼神也有,乃报通,即过去世所修,今生则得果报。第六种漏尽通唯断尽烦恼之四果圣人方有。阿罗汉之六通皆由修道证得。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看某人有点神通,就以为他是圣人,关键要看他还有没有烦恼。

    所谓神通就是神妙莫测,通达无碍。这是我们每个人自性中本具的性德之一。现在我们烦恼深重,障覆了真心本性,本有的神通不能起用。我们勤修戒定慧,将贪瞋痴种种烦恼障碍除掉,真心一恢复,神通自然现前。我们学佛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即恢复我们的真心本性。不要刻意去追求神通,那样做是舍本逐末,且不小心极易著魔,在此提醒大家注意。

    此外,大家要知道,神通并非万能,不能违背因果法则,终久抵不过业力。《佛说孟兰盆经》中讲,目连初得六通,欲报父母之恩,以天眼观察,见其亡母落在饿鬼道受苦,随以钵送饭于母。饭到其母手上,“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虽有神通,也只能悲号涕泣,无计可施。后听从佛的教诲,借助三宝之力,方得超度其母脱离恶道。另外一例,有一次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遭到邻国橋萨罗国琉璃王的侵略,佛陀曾三次坐在路上阻拦琉璃王的大军。虽琉璃王见佛陀即回军,但其复仇之心并未止息。佛知业因果报需了结,故尽爱国之心后,只得由他去了。但目连心不甘,仍想用神通来营救释迦族人。在琉璃王大军的重重包围中,目连腾空飞入城中,选了五百优秀释迦族人,用神力将其摄入钵中。当他飞到城外,打开手中钵,想放五百人出来,一看,钵中五百人全已化为血水。这时目连才彻底觉悟,佛说的因果法则不可违背,神通敌不过业力。

    舍利弗和目连乃佛陀的上首大弟子,佛说法时,通常舍利弗立佛左侧,目连立佛右侧,除他们外出代佛弘法,一直不曾离开过佛。当他们听到佛陀宣布三个月后将入涅槃的消息,即决定如过去诸佛上首弟子那样,先佛而入涅槃。目连去佛陀处请求,慈悲应允他殉教而入涅槃。佛陀也想以此事教诫大众,各人所造之业必须了结,如目连神通再大,也不会不死,便答应了目连的请求。目连恭恭敬敬地右绕佛三匝告别后,回到家乡辞别亲友,并度化有缘之人,然后前往伊私阁梨山,在山下被裸形外道从山上推下的乱石砸死,成为殉教第一人。

    众比丘纷纷请问佛陀:“目连神通第一,为何不用神通和外道对抗,至少可躲避外道暗算?”佛告众弟子:“目连不是不能用神通和外道对抗,而是因为他从救护遭琉璃王侵略的释迦族人一事中,知道了因果法则不可违背,修道人顺应因果,方合诸法之理性。目连昔为渔夫时,不知有几多生命丧生他手。肉体乃无常,业报须了结。目连早就发愿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真理,现在满了他的愿,高高兴兴地入灭了。他的肉体是死了,而真理是永远不灭的。大家应效法目连尊者,使佛法更加发扬光大。”目连尊者为法捐躯的示现,启示我们学佛人要顺从因果法则,勇敢地承担自己所造业因的果报,欢欢喜喜地接受,不要逃避,更不能怨恨。明白了业力的可怕,就应慎护身口意三业,精进修道,求得究竟解脱。


    [解]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饮光尊者即大迦叶尊者,大雄宝殿中站在释迦牟尼佛像左侧的老比丘。大迦叶尊者身有金光,光吞日月,能使余光不现,故名饮光,此乃宿因所感。过去生中,尊者曾为金师。当时有位贫女靠乞食为生,常到塔中礼佛,见佛面金色少处缺坏,发心修补。俗话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一日行乞途中,竟然拾到一金珠,即请金师修薄补饰佛像。金师为贫女之虔诚所感动,免收工钱,与贫女一起将佛像装饰完好。因二人心心相印,生生世世结为夫妻,共修佛道。此佛像装金之宿因,感得九十一劫天上人间身恒金色有光、心恒受乐之果。

    大家有否注意,佛像左侧的大迦叶尊者与右侧的阿难尊者,二人合掌方式不同,大迦叶尊者的十指作抱拳状,阿难尊者的十指伸直。因大迦叶尊者手指若伸直,所放光明同佛。他身为佛的弟子,在老师面前合掌只好抱拳,以收摄光明。

    “传佛心印为初祖”,这是禅宗里有名的典故拈花微笑。一日大梵天王到灵山请佛讲经,手拿一枝金钵罗华献佛。佛拈华示众,默然不语。大众面面相觑,不知佛意。唯大迦叶心领神会,在一旁破颜微笑。这时释迦牟尼佛便开口说:“吾今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这就向大众表明,佛涅槃后,大迦叶尊者继承佛之法脉,将佛法流传下去。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即玄义辨体中讲的心性。此心性人人本具,不生不灭,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只因迷悟一念之差,而有凡圣之别。若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此心性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世尊拈花默然,大迦叶微笑心领。佛与大迦叶心心相印,佛传心印予大迦叶。阿难悟此心性,大迦叶传之为二祖。从此以后,历代诸祖莫不以心印心,祖祖相传。大迦叶为最初得佛心印而传者,故曰传佛心印,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头陀行第一”。大迦叶尊者有一特长,行头陀行第一。尊者在家时非常富有,仅举一例,其所穿衣,价值十万两金。出家后舍弃一切珍宝,刻苦用功,行头陀行,真是难能可贵。“头陀”译成中文是抖擞,即抖擞精神,专修苦行,断除尘劳烦恼。头陀行是断除对衣、食、住三者贪著之行法,有十二种苦行。

    衣有两种:一纳衣,此衣由所拾人弃之粪扫破布,洗净缝合而成,故又名粪扫衣;二三衣,但五衣、七衣、大衣三件衣,不蓄余衣。

    食有五种:一常行乞食;二次第乞,无贫富之别;三日中一食,每日仅中午一餐;四节量食,尽己食量而节减之;五过中不饮浆,午后不食流质,以悯饿鬼饥饿苦。

    住亦有五种:一住阿兰若,即远离人家之寂静处,如山洞、林中等;二树下坐,印度树大叶茂,可遮阳避雨;三随地坐,旷野空地,夜睹星空,清凉自在;四冢间坐,面对白骨,易观无常;五但坐不卧,即不倒单,昼夜六时常行精进。

    大迦叶如此苦行,佛的大弟子皆赞其不可思议。尊者年迈时,仍不舍头陀行。一次大迦叶尊者拜望世尊,释迦牟尼佛特分半座予他。佛弟子中,唯大迦叶尊者得佛此等礼遇。世尊劝他:“大迦叶,你年岁已高,不必再行头陀行。”大迦叶仍行如故,在佛前发愿终身行头陀行。佛深赞:“有头陀行,我正法久住。”故尊者为佛弟子中头陀行第一。

    世尊涅槃后,大迦叶尊者召集大阿罗汉,将世尊所说法结集成三藏经典。佛经能流传至今,全赖大迦叶尊者当年领导结集之功。尊者在百余岁时,传法于阿难,随至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入灭尽定,遵释迦牟尼佛之嘱,待弥勒佛出世以传衣钵。此事再次显明释迦牟尼佛对尊者之器重。大迦叶尊者自身的修持,及对佛教的贡献,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解]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文饰尊者即迦旃延尊者。佛在世时,印度社会分四大种姓:一婆罗门,为净裔,出家或在家修净行而求涅槃者;二刹帝利,为王种,统辖余三姓者,如释迦族;三毘舍,为商贾,从事贸易者;四首陀,为农民及奴仆。四姓中以婆罗门最为尊贵。尊者出生于婆罗门家族,故曰“婆罗门种”。

    婆罗门多智,尊者父亲为国王之师,尊者幼年随舅父阿私陀仙学习,精通《四围陀典》,通达四禅五通。他文采飞扬,词语华丽,故名文饰。尊者成人后,遵舅父阿私陀仙遗嘱:“悉达多太子成道后,拜他为师。”从佛出家。尊者闻佛说法,即能深契经义,且善好辩论,言说巧妙,能令听者心悦诚服,为佛弟子中论议第一。

    当时有位断见外道否认人有来世,他问尊者:“你们说恶人死后堕地狱受苦。他受苦理应回来,可从未见有人死了回来,可见无后世受生之理。”尊者曰:“世间罪人被抓入监狱,甚至戴上柳锁,试问他能逃脱否?同样,恶人死后堕地狱,如监狱之囚犯无有自由,怎能回来?”外道又辩:“堕地狱无自由难回,做善事生天者应有自由,怎么也不见回来?”尊者答道:“譬如有人坠入粪坑,全身脏臭,幸被救起,冲洗干净。岂肯再入粪坑?人死生天,脱离人间恶浊,如从粪坑出来。一旦能生天上,谁肯再回人间?且天人寿命很长。人间一百年,天上方一日。他下来,可能你早已死去,怎能知道?”外道听后心悦诚服,随即皈依三宝。你看,尊者多有智慧,他只用二喻,便将外道折服。

    迦旃延尊者到处弘法,一次住在波罗奈国一山村里,适逢该国王妃去世。国王与王妃非常恩爱,王妃死后,国王痛不欲生,将王妃尸体浸在麻油中,不使腐败,整日厮守哭泣,不理国事。大臣一再劝谏无效,国王声称除非王妃死而复生,否则不再理政。有位大臣想到迦旃延尊者,便向国王进言:“佛陀的大弟子迦旃延尊者正在这里弘法,他学问高深,大王何不去请他帮忙?”国王听后,即备上厚礼,满怀希望到林中供养礼请迦旃延尊者,苦苦哀求尊者慈悲,救活王妃。

    尊者静静地听完国王哭诉,回头从身边树上折下一枝,对国王说:“大王,您将这树枝带回供在官中,要它永远保持青枝绿叶,可否?”国王肯定地回答:“树枝已离根,绝无再活之可能,岂可保持青鲜?”迦旃延接过话说:“您说得很对。同样的道理,王妃业报已尽,寿命终了,岂能死而复生?人命无常,有生必有死,这是一定的法则,谁也改变不了。”国王听了尊者的开示,心开意解,顿悟人死不能复生之无常真理。

    尊者又进一步开示:“大王,您是一国之主,应属全国人民共有,非王妃一人独有。您应将对王妃一人之爱扩展,去爱护全国人民,以慈悲代替情爱,勤政爱民。如是国家定能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会永久拥戴您为王。”国王听了尊者开示,感激得五体投地,回宫安葬王妃,重理国政,爱民如爱王妃,成为一位贤明君主。全国人民莫不感激善说法要的迦旃延尊者。

    由上二例,足见尊者之慧辩世上无双,不愧为佛弟子中论议第一。


    [解]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大膝尊者即拘絺罗尊者,舍利弗尊者之舅。因其膝较常人大,故称大膝,又名长爪梵志。尊者亦是婆罗门种,出生于书香门第。婆罗门不论男女均喜读书辩论,大膝常与姐辩,总胜于姐。姐出嫁怀孕后,便输于姐了。尊者知姐所怀定是智人,在胎中寄辩母口即能如此,出胎后定复倍加。他想弟输于姐尚是小事,将来舅屈于甥,岂非令人见笑?于是他就发愤,到南天竺求学,博览十八种经书及《四围陀典》。他读书精勤,无暇剪指,人称长爪梵志。

    十六年学成之后,他满腹经纶,学识渊博,回来就想找外甥辩论。姐告知舍利弗已随佛出家当沙门。他即找到释迦牟尼佛说:“瞿昙,我外甥舍利弗聪明非凡,八岁即声震五天。你有何能收他为徒?速将外甥还我。”佛说:“你要他回去可以,不过你一向能言善辩,今日你先立论,论胜则还。”大膝一听正中下怀,心想十六年寒窗苦功,今日正好一展雄风。

    那时印度有个习俗,辩论输的一方要砍头谢罪。大膝就说:“论胜则还我外甥,论输则把头予你。”世尊微笑着问:“你以何为宗?”在因明里立宗即出题目。大膝回答:“以不受为宗。”不受即一切法不接受。他自以为得意:“不管你说什么,我一概不接受,你无可奈何我。”世尊便问:“你所说此言受否?”尊者一听:“糟了!如说受,则自相矛盾;如说不受,自己说的话连自己都不能接受,别人如何能接受?”只此一句即被佛击败。

    大膝尊者拔脚想逃,走了几步,心想:“我大丈夫,出言不可无信。”随返佛前,高声道:“瞿昙,拿刀来,取我头去。”世尊慈祥地看着他说:“我佛门中无有如是事,只有剃头。既然你已认输,头即归我,那就剃头吧。”大膝尊者知自已智慧不及佛,感谢佛陀不杀之恩,即随佛出家修道。

    尊者因精勤得四无碍辩,即义无碍辩、法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无论问他什么问题,皆能对答如流,辩若倾江,词同贯玉,故为佛弟子中答问第一。


    [解]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星宿尊者即离婆多尊者,乃父母祷星宿而生,又名假和合。尊者得闻释迦牟尼佛说法教化众生,想亲近佛,拜他为师。寻佛途中,天黑于一空亭打坐过夜。半夜来两鬼,前面小鬼背一死尸,后面大鬼尾追不舍。大鬼说:“那死尸归我。”小鬼说:“死尸由我背来,怎与我抢?”两鬼争论不休。他们见尊者坐此亭中,便请尊者分判。离婆多心想:“我若说假话,小鬼要害我;若说真话,大鬼饶不了我。”思来想去,总免不了被害,还是照实说吧:“那死尸是小鬼背来,你以大欺小。”大鬼一听火了,你帮小鬼,即将尊者左手拔去吃了。小鬼感念尊者公道,一看不忍心,即将死尸左手给他补上。大鬼不甘心,又将尊者右手抓去吃了,吃了两手又吃两脚。大鬼吃一样,小鬼赶忙补一样。

    两鬼走后,离婆多尊者顿起疑心:“此身是否是我?若是我本身,亲见手足被大鬼拔去吃了。若是他身,怎又随我而行如故?”天亮后便跑去问人:“你看此身是我否?”路人答:“不是你怎与我说话?”“不对,昨晚我的手足已被大鬼吃了。”逢人即问。路人均莫名其妙,无人能回答他的问题。

    后诣于佛所,请问世尊曰:“生死路别,彼此体殊,假合身躯,何者为我?”世尊告曰:“四大假合,五蕴空华,本来无我。”离婆多一听即悟此身乃假和合之理,了知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因缘和合,妄见为生;因缘离散,妄见为灭。由此他入了禅定,心不再颠倒,意不再散乱,无论何时于一切事理皆能正觉不迷,成为佛弟子中无倒乱第一。


    [解]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继道尊者即周利槃陀伽尊者。“周利”是其兄名,译成中文是大路边。“槃陀伽”是其本名,译成中文是继道,亦为小路边。当时印度风俗,妇女临产须回娘家。槃陀伽母亲生长子时,尚未走到娘家,即于路边生子,便起名大路边。生次子时亦是如此,即起名小路边。兄弟俩皆是路边所生,故弟槃陀伽为继道。前面说过,印度人取名,有的从父母立名,如身子从母立名,耶舍子从父立名,周利槃陀伽则从兄立名。

    兄长周利很聪明,出家当沙门,很快证得阿罗汉果。槃陀伽也随兄出家,但他很笨。周利教他背诵一首餲:“守口摄意身莫犯,勿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槃陀伽不是记前忘后,就是记后忘前,学了一年还不会背。后五百阿罗汉轮流来教他,每天读这首偈,可是读了千万遍,还是记不住。周利生气了:“你回去吧,这么笨,还想当沙门!”槃陀伽哭了,他虽笨,但决心很大,一定要出家。佛知后即收下他,对他说:“我教你只一句四个字。”世尊拿过扫帚示意说:“你每天扫地,边扫边念扫尘除垢四个字,扫一下念一句,念熟即能成功。”于是他就天天边扫地边念“扫尘除垢,扫尘除垢……”他心无余想,唯有扫尘除垢四字。日复一日,其心慢慢地定了。

    一日他扫完地,拍打着身上的灰尘,突然心里一动:“每天地上都有那么多灰尘垃圾要清扫,人的心里其实也很脏。我应该将自己心地的灰尘扫掉,污垢除尽。”他顿时明白了世尊教他扫尘除垢四字之用意。

    尊者很快开悟证得阿罗汉果,得义无碍辩,仅凭原来学的那一首偈,横说竖说,可讲出无尽奥义,通达圆融一切佛法,成为佛弟子中义持第一。

    尊者今世为何如此笨呢?也是因果报应。传记中讲,他过去世是三藏法师通达教理,讲经说法。因他吝法,讲佛法时,知道十分,只讲五分,恐怕别人将来超过他,于是得了愚痴的果报。佛法中讲,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我们给人讲佛法要全心全力,自己知道多少就讲多少,不能吝法不讲或少讲。尊者的示现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解]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喜尊者即难陀尊者,佛之亲弟。难陀尊者乃净饭王之次子,为佛之姨母所生。其身金色,只比佛矮四指,具三十相,相貌近乎佛,故为仪容第一。难陀尊者全名是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是其妻名,译成中文是艳,其妻子非常美丽,尊者是从妻立名。夫妻恩爱,朝夕不离。

    释迦牟尼佛观其弟出家机熟,即设方便度之。一日佛故意去王宫乞食,孙陀罗和难陀在楼上正要用午餐,难陀见兄来乞食,赶紧去送饭。孙陀罗将他一把拖住,顺手沾了胭脂往他眉间一点,规定他在胭脂干前必须返回,等他共进午餐。难陀答应妻子速去速回,保证不等胭脂干便回。没想到此去不复返矣!

    难陀将饭菜倒入佛钵,佛不接钵掉头便走。从前封建时代,兄长在前面走,为弟的只能尾随。难陀无可奈何,只得拿着钵跟在佛后面走,佛之神力将其摄住,一直走到佛的精舍。佛见他进了精舍,即对他说:“难陀,你既然已到我精舍,就不用回去了。随我出家修道吧。”难陀心里虽然不情愿,但在佛陀威德不可思议之神力摄受下,只得勉强答应,剃除须发,做了沙门。他心里非常焦急,孙陀罗还在家里等他进餐,怎么办?但又走不掉。

    第二天,到了乞食的时间,佛故意问:“谁发心在家扫地,就不用跟我去乞食,回来带一份给你。”难陀一听,高兴地说:“世尊,我在家扫地。”他打坏主意,准备等佛一走即逃回家。佛走了,他开始扫地。不料风与他作对,他扫东边,风将垃圾吹到西边;他扫西边,风又将垃圾吹到东边,扫来扫去,扫不干净。难陀气得把扫帚一扔,不扫了,他想再不跑,世尊就要回来了。

    他刚跑出精舍不远,便见世尊等人托钵回来。他赶紧躲在一棵大树后面,打算等佛走过再跑回家。谁知树也作怪,等佛走到跟前,树连根腾空而起,人无处躲藏。佛问他:“难陀,你来这里作什么?”难陀只好说谎:“世尊,我来接您。佛说:“那跟我回去吧。”

    回到精舍吃过饭,佛问他:“难陀,你妻美否?”难陀答道:“极美。”佛说:“天女更美,你想见否?”难陀心想天上从未去过,便说:“世尊,我想见。”佛即以神力拉着难陀升空。世尊先带他到一座大山上,看见一只瞎眼母弥猴。世尊问:“那母弥猴跟孙陀罗比谁美?”难陀说:“此猴丑极,不能比。”佛再带他到忉利天上,遍游天宫。见每座天宫皆有一天子,围着许多俏丽女子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快乐无比。其中一座天宫只见天女,未见天子。难陀好奇,佛要他自己去问。天女告知:“这里的天子尚未到。释迦牟尼佛之弟难陀,现已出家,以他出家修行之功德,报尽生天做我们的天子。”

    难陀满心欢喜地随佛回到精舍。佛问他:“你已见过天女,你妻与天女比如何?”难陀答道:“世尊,我一向以为孙陀罗乃天下第一美女。现见过天女,正好像山顶母弥猴与我妻,美丑无法相比。”从此以后,难陀再也不想妻子了,发奋用功,一心只求升天。

    佛知其用心不正,遂再设方便度他:“难陀,天上你已去过,地狱也去看看吧。”难陀便随佛到了地狱,一路见刀山剑树,铁床铜柱,铁鹰铁蛇,异常恐怖。走到一处,见许多小鬼正忙着烧火,只只油锅里罪人煮得翻滚。其中一只大铁锅装满了油,柴火高架,却未点火,两个小鬼在旁打盹。难陀便喊他们:“喂!人家都在忙,你们怎么无事?”小鬼说:“我们的罪人尚未到。释迦牟尼佛之弟,现已出家,比丘当好即生天做天子,天福享尽,再下此油锅。我们的任务还早,你喊醒我们干什么?”难陀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赶紧逃跑,生怕小鬼认出,将他扔入油锅。他逃到佛前,心有余悸地说:“六道轮回太可怕!我不想生天了,赶紧回去修行了生死。”

    释迦牟尼佛巧设方便度亲弟,难陀尊者经世尊以天堂地狱之事教化,从此安心学道,一心一意修出世法,后证阿罗汉果。


    [解]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


    庆喜尊者即阿难尊者,佛之堂弟。阿难尊者乃白饭王之次子,生于佛成道日,故名庆喜。佛初由舍利弗、目鞬连侍奉,二位尊者外出弘化时,则由诸比丘轮流侍奉。佛陀五十五岁时,弟子们认为佛年岁已高,应有一常随侍者。阿难是佛心中绍隆佛种之人,于是即被选定为佛的侍者,其时年方二十五岁。在侍奉佛陀之二十五年中,阿难尊者任劳任怨,凡四众弟子要参拜佛陀者,他总是安排适当时间,满足各人心愿。他忠实地遵佛意旨行动,随佛四处弘化。佛临涅槃时,在大众前称赞阿难侍奉他二十五年,非常辛苦,无有一点欠缺,是最好的侍者。

    阿难尊者有八不思议:一不受别请,不接受施主个别供养;二不受佛故衣,不接受佛穿过的旧衣,以避佛对他偏心之嫌;三见不非时,每天定时见佛,不随意而见;四不生欲心,随佛入龙宫升天上,见龙女天女,心无染著,故阿难又名无染,至于楞严会上阿难受摩登伽女之迷,乃方便示现,如同演戏,以让世尊藉此机缘而宣说《楞严经》,流传下楞严大定之修持法门,这正是阿难尊者为佛法、为众生的一片苦心;五知佛入定,知佛于何时入定及其境界;六知众得益,知佛讲经时听众程度,及各人所得法益;七知佛说法,预知佛何时将说法;八法不再问,尊者记忆力超人,佛说的法,听过一遍,即能牢记不忘,永不再问。作为佛的侍者,阿难尊者听佛讲法最多最完整,大迦叶尊者赞叹他:“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为佛弟子中多闻第一。

    此外,阿难尊者在僧团中是最受女人尊敬的人,他总是竭尽全力帮助她们。女人能得佛陀允许出家为尼,归功于阿难尊者的特别启请。佛之本意不允女人出家,因女人出家会引起僧团许多问题,正法住世将因此而减少五百年。故当佛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再三向佛请求出家时,均遭拒绝。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并未因此而灰心,她集合了志同道合的五百释种女人,自剪头发,赤脚追赶为躲避她的纠缠而远去的佛陀。当她们行走了二十多天,疲惫不堪地徘徊在佛陀精舍门外时,恰好阿难从里面出来,见此情景吓了一跳。夫人表示:佛陀再不允许女人出家,即死于此地。

    阿难被她们的决心深深感动,鼓足勇气三番五次地恳求佛陀慈悲应允:“世尊,您母亲生下您七天便去世,全赖姨母将您抚养长大。为报答她的恩情,您应开方便之门,允许她们出家。难道您能忍心看着她们因不能出家而白白死去,不能慈悲地伸出救援之手吗?”佛陀听了阿难的话,觉得养育之恩应报,但情与法不能兼顾。又想一切法因缘生,世无清净常住不坏之法。佛陀不得已收回自己的主张,立下八敬法之规,以维护正法久住。佛陀要求女人若能遵守此八敬法,则可允许出家为尼。由于阿难尊者的鼎力相助,尼众教团终于成立。今日僧团中能允许女人出家,是阿难的功劳。尼众应感恩阿难尊者!

    值得一提的是,阿难尊者在结集佛经中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佛陀涅槃后,大迦叶尊者被推为首座,他精选了五百阿罗汉参加经典的结集。阿难当时尚未开悟,故未列入其内。阿难在结集经典的前一天赶到王舍城,准备为续佛法身慧命报效微劳。当得知因自己未悟证果而被排斥在外时,这一意外打击成了他的增上缘。当晚他发愤用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于中夜即开悟证果。第二天,他现大神通,未待门开即入窟内。众阿罗汉向他投以惊喜的目光表示欢迎。在大迦叶尊者的领导下,阿难被全体阿罗汉推上狮子座。神采奕奕的阿难,犹如佛陀再世,开始诵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佛经的结集,是由阿难尊者凭记忆复诵当年佛所说的教诫,然后经以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阿罗汉印证,记录而成为经典。今天我们能读到佛经,闻到正法,饮水思源,怎不深深感谢阿难尊者?

    有人问:“释迦牟尼佛成道很早,阿难尊者二十岁才出家,他出家前佛所讲的经怎能知道?”按小乘经典所说,阿难曾要求释迦牟尼佛,为他重述前一十年所说之法。大乘经典则说,阿难尊者乃菩萨示现,所谓闻法,他往昔劫中早已闻过。


    [解]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覆障尊者即罗睺罗尊者,佛的儿子。为何称覆障?其中有个因果故事。罗睺罗过去生中出家当小沙弥时,一天师父外出,叫他在家好好念经。他念经时打妄想,东张西望,见墙边有个鼠洞,一只老鼠在洞口探头探脑。小沙弥调皮:“你这家伙,是不是看我没好好念经?我叫你看不成。”即用泥将老鼠洞口堵住。

    他师父是个阿罗汉,出去参学了五六天回来,知徒弟在家干了坏事,一回来即让他赶紧把鼠洞口打开。幸好那只老鼠还活着,饿了六天已走不动了。师父对他说:“你将来要受胎狱之苦报。”他将老鼠关在洞里六天,此生他在母腹中住了六年才出生,所以起名覆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罗睺罗处母腹六年,不但障碍自己,还连累其母耶输陀罗。当年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发心出家修道。其父净饭王提出条件,须太子有子继承,方准出家。太子即对王妃一指,耶输陀罗顿觉有孕,释迦牟尼佛便出家了。

    耶输陀罗于太子出家六年后方生子罗睺罗,引起社会议论纷纷,谣言四起。诸释迦族人认为此事败坏皇宫名誉,请王治罪。净饭王知儿媳品行端正,不会有不轨行为,但非议难平。耶输陀罗为洗清自身和儿子所蒙不白之冤,请求净饭王按照族中规矩设火坑。耶输陀罗发誓:“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耶输陀罗抱子跳入火坑,火坑即刻变为清池,并化出一大红莲花,将母子二人托了上来。族众方信其清白,从此诽谤平息。香赞中有一句“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即指此事。

    释迦牟尼佛成道六年后,回国省亲,说法度王室及释迦族人。佛想到未来迦毗罗卫国之王位,定由王孙罗睺罗继承。幼童作万民之主,非国家之福。于是即带罗睺罗出家,成为僧团中第一个沙弥。

    初出家尚年少的罗睺罗仍然十分顽皮,一些宰官、长者、居士前来探问佛陀在何处时,他常开玩笑捉弄人,明知佛陀在竹林精舍,他骗人说在耆阇崛山中。两地相距二里多,他看着别人来回奔跑,哈哈大笑。

    次数一多,风声传入佛陀耳中。身为慈父兼严师的佛陀即亲自去教训他,狠狠地批评他说:“你出家做沙弥,受了十戒,不精进修道,不重威仪清净身心,戏弄妄言,三毒污秽填满你心。如是大家皆不爱护你,你命终会堕入三途受苦。”佛陀的一番话重重地撞击着罗睺罗的心,他全身流汗,惭愧得无地自容。他向佛陀发誓:“今后一定努力改变自己的心。”从此,他真的象变了个人。

    尊者到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年轻的罗睺罗在佛陀的调教和长老大众的熏陶下,修行很精进,严持戒律,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从不表现自己,总是默默地用功加行,也证得了阿罗汉果。佛赞叹他说:“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在我弟子中,罗睺罗比丘是密行第一。”


    [解]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牛呞尊者即橋梵波提尊者。这位尊者嘴巴长,进食时嘴动犹如牛吃草,即使不进食,嘴也在嚼动,如牛反刍,故称牛呞尊者,呞是倒嚼之意。他怎么会如此?因他“宿世恶口,感此余报”。过去世他当沙弥时,曾与一老比丘一起诵经。老比丘牙齿脱落,念经时下巴动得很快,声音又不清楚。小沙弥年少不懂事,便讥笑他说:“师父,你念经时嘴巴象老牛吃草。”老比丘已证四果阿罗汉,叫他赶紧忏悔,否则将来要受苦报。老比丘读经,经是法宝,是佛说的,老比丘又是圣人。小沙弥这一句话,就是诽谤三宝,罪报要堕地狱。小沙弥一听,连忙跪下忏悔。虽圣人接受其忏悔,免去堕地狱之果报,可余报未灭,从那时起他五百世堕牛身。现虽得人身,但作牛时养成的宿习未改,嘴巴还是不断地动,此乃宿世恶口之余报。

    为此提请大家注意,对出家人要恭敬,出言吐语要谨慎。千万不要因其相貌,或举止有所缺憾,而随意嘲笑,轻辱他们。以免象橋梵波提尊者之前生,为一句戏言,而招受堕恶道之苦报。

    尊者举止虽特别,但极有修持。他证阿罗汉果后,佛对他说:“你去天上修行,天人供养你。天人有天眼,知你是圣人,不会毁谤你。世间凡夫只观外形,不知有德,会讥笑你,那不又要害别人堕地狱了?”所以他住在天宫尸利沙(吉祥)园,一心修行,不必托钵乞化,常受天人供养。有一年夏天,佛受阿耆达王请,被王遗忘,佛和五百比丘吃了三个月马麦,而橋梵波提尊者却独在天上受天王供养。所以,尊者是佛弟子中受天供养第一。


    [解]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不动尊者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宾头卢”是名,译成中文是不动,“颇罗堕”是姓,译成中文是利根。据莲池大师考证,颇罗堕族中先后有十八人随佛出家,为别余人,先名后姓。尊者智慧高超,根性极利,遇事皆能如理思维,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利根。大雄宝殿两侧的十六尊者中,有一位白头长眉罗汉,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为何尊者久住世间呢?这里有个故事。当年有位树提伽长者,用斿檀木制作了一个精致的钵,高悬于象牙杆顶,当众宣布:“谁能不用梯杖取钵,即送与他。”众人一听即知需显神通,掉头便走。宾头卢怕人瞧不起佛弟子,即对目连尊者说:“你是神通第一,这点小事对你来说真是雕虫小技,你当众表演一下,让大家看看你的本领。”目连想到平日佛陀不许弟子随便显露神通,不敢尝试。宾头卢心不甘,便亲自出马,坐于大方石上,入定飞空取钵。尊者此举,博得众人喝彩。

    佛陀借此事教诫弟子,当众呵斥尊者:“比丘怎能为外道钵(檀钵为木钵,外道所用),而于未受戒人前现神通力?从今不得住阎浮提。”佛令尊者往西瞿耶尼,即须弥山西方之西牛货洲,教化众生,广宣佛法。后因阎浮提四众弟子思见宾头卢尊者,求佛许其回来,佛才让尊者返回阎浮提,但不准其入涅槃,永留世间接受供养,为末世众生作福田。实际上,这也是世尊怜悯末世众生福薄,而给众生提供机会种福的大悲心。

    佛为何呵斥尊者显神通呢?因为佛教平等,不仅出家人修平等心,也希望在家居士生平等心,不要将这个沙门与那个沙门比,这样心不清净、不平等。如果都要求显点神通,凡夫沙门便得不到供养了,还会引起在家居士心不平等。而且一般凡夫会将此当成妖异惑众的轻举妄动,反招人讥嫌,甚至诽谤三宝。所以世尊不准佛弟子随意显露神通。但并非绝对禁止,在必要时可用,如为折服外道,或显佛菩萨圣德之时。使用神通须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故目连尊者常用神通,佛不禁止,而宾头卢尊者一用,便受佛斥责。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求智慧,有智慧方能了生死,神通不能了生死。佛在世时,有座山上住了五百五通仙人,他们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但无漏尽通,唯断烦恼之圣人方有漏尽通。这些五通仙人经常出外乞食化缘,他们不在地上走,而在空中飞。一日,他们飞过皇宫上方,听到宫娥彩女歌舞弹唱,音乐非常美妙悦耳。五通仙人听后动了念,即从天上跌落在地。须知神通乃由定而发,他耳听音乐起了贪著,眼见美女生了爱心。贪爱心一起,定力消失,便无神通。结果这五百仙人因偷看宫女歌舞,被国王下令砍去手足。因此佛陀在世时,经常告诫弟子,不可在俗人面前任意显现神通,不以神通作佛事,以免混淆世人学佛的目的。

    尊者于何时何处应供呢?宾头卢尊者曾发过愿,凡是佛化之地,有大心菩萨发心供千僧斋,尊者必来应供。从前有一寺院的大和尚发心供千僧斋,请圣人应供。哪位是圣人呢?他想法做了一千件袈裟,请一千僧人应供。他亲自给每位僧人献衣,把衣服往头上一举,恭敬供养。在供衣时他很注意,因圣人要来应供。结果一千件衣供毕,却未见圣人。

    次日凌晨,他见一小沙弥,心想:“我昨日将衣供养他,他人如此矮小,那衣怎能搭起?”即问:“你受的衣能搭否?”沙弥莫名其妙:“师父,我何时受过衣?”“昨日供斋时,我送衣于你,你不是接衣了吗?”“师父,昨日我生病未去。”和尚心里明白,昨日圣人前来应供,自己不识。他赶紧跑到大殿,果见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手里拿着昨日供养的那件袈裟。所以尊者来应供不显本身,他有神通随机应变,那天小沙弥生病,尊者即化其模样接受供养。

    据《高僧传》记载,东晋道安法师常注佛经,讲解经论,他深怕自己所说不合佛理,便在佛前祈求:“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一晚,道安法师梦见一梵僧,头白眉长,对其言:“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恒,住于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传至中国,提到佛不准宾头卢尊者入灭一事,乃知道安法师所梦梵僧,正是宾头卢尊者。此即中国寺院斋堂设像供养之由来。

    以上二事,证明宾头卢颇罗堕尊者确是久住世间,应末世供,故为佛弟子中福田第一。


    [解]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黑光尊者即迦留陀夷尊者。尊者身形粗黑有光,故称黑光。为何他有如此形象?也是业因果报。过去生中,迦留陀夷尊者曾赤身裸体在佛像前点灯。因在佛像前裸体大不敬,故招感全身粗黑之恶果。又因他虔诚燃灯供佛,故感全身光耀之善报。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告诫我们,如果对佛像或佛经等不恭敬,是亵渎三宝,罪过极大。我们佛弟子在佛像前焚香燃灯,或献花礼拜,应衣着整齐,三业清净,千万不可随随便便,祖胸露体,否则将招无尽苦报。迦留陀夷尊者的故事,值得大家警觉。

    迦留陀夷尊者之形象,令人畏惧,故乞食困难。尊者身高体大,食量过人,不得已只好趁天黑沿门托钵。那时夜晚无灯,施主难见其真形,较易乞食。一晚天上乌云密布,一片漆黑,尊者出去化斋,敲开一施主家门。男主人不在,女主人见有沙门乞食,随供一碗饭菜。刚走到门口,恰好一闪电,照得天地通明。女施主见尊者站立门口,身体高大,黑光闪耀,以为是鬼,吓得跌倒在地,碗也摔破。她正好有身孕,这一跌导致流产。男主人回家得知,即去精舍向佛告状。因此佛即制戒:比丘不得在夜晚乞食。这是出家人持午的最初原因,当然持午的因缘很多。

    迦留陀夷尊者是佛的使者,口才很好,善于观机说法,常被佛委派去各地教化众生。在他一生中,教化夫妻双双得道者有一千对,单男单女,一人证果者,更是不计其数,故在佛弟子中被称为教化第一。


    [解]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房宿尊者即劫宾那尊者。其父母因婚后多年无子,便每晚向天上房星祈祷早赐贵子。房星乃二十八星宿中第四星,象征吉利。不久即生尊者,取名房宿。

    尊者名房宿还有一个因缘。他初出家时想去寻佛,途中天黑逢雨,便去一陶师家借宿。他在房中以草为座,准备打坐过夜。后又来一老比丘借宿,与他同房。他遂将草让于老比丘,自己席地而坐。半夜两人交谈,老比丘问他去何处,尊者回答:“觅佛。”老比丘便为其说法,尊者闻后豁然得道。老比丘即复佛之本形,尊者睹佛相好,发心从佛出家修道。此乃佛知尊者根熟而化作老比丘度之。尊者因与佛同房宿,闻佛说法而得道,故名房宿。

    劫宾那尊者深具宿慧,善知星宿,通晓天文,为佛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解]善容尊者寿命第一。


    善容尊者即薄拘罗尊者。尊者心怀慈悲,不杀生,脾气好,长得慈眉善目,品貌端严,故称善容。尊者于毘婆尸佛时,曾以诃梨勒果(药果)供养一病僧。此僧已证辟支佛果,乃圣僧。从那以后,九十一劫中,尊者无病无夭。 

    尊者往昔曾作比丘,发愿不视女子面,不受女子所施衣,不受女子手中饭。尊者母亲忆子情切,入寺看望。尊者不乐,即遣母出门。其母以为儿忤逆,心怀愤恨,乃发恶愿:“愿我来世作伊母,种种劾治。”这一世果应前愿。尊者生下即跌坐嘻笑,父母认作怪物,欲将其处死。先置铁盘上火烧不死。后盖锅里煮不死。又投河中水淹不死。随风浪飘至大海,被大鱼吞下咬不死。鱼又为渔夫捕获,刀剖鱼腹杀不死。因尊者宿世持不杀戒,故得五杀不死。渔夫将其收养,长大成人。后随佛出家,证阿罗汉果。

    尊者幼时经五种伤害不死,一生无病无痛。学道八十年中,从未倚壁倚树,总是结珈跌坐。唯自乐静,不喜惯闹。尊者享寿一百六十岁,真是善因善果,为佛弟子中寿命第一。

    佛教讲因果,如是因感如是果。薄拘罗尊者因供药于病僧及持不杀生戒,得健康长寿之报。反之,若造杀业,必定多病短命。我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须不造杀业,更能放生,则可如愿以偿。


    [解]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无贫尊者即阿㝹楼陀尊者,又名阿那律陀,乃斛饭王之次子,亦是佛之堂弟。他为何无有贫穷呢?还是不出因缘果报。往昔劫中,有一辟支佛出外乞食,因正值饥荒,村庄里到处化不到缘。他返回时路经一农田,一农夫正准备吃饭,见此出家人手托空钵,面露饥容,顿生慈悯心,将好不容易弄成的一碗稗米饭供养出家人。稗米即混长在稻田里的稗子,不是谷子。用稗子去壳煮饭不易,因稗子太小。辟支佛受他一钵饭后,祝愿他将来永无贫穷之日。

    出家人走后,农夫又去采稗子。突然有只兔子跳其背上抱住他,随即变成一死人。农夫无法摆脱,只好背着。天黑回到家里,背上死人落地即成金人。农夫拔指用脚,取之不尽,当即变成富翁。农夫死后,七生天上为天王,七生人间为人王。以后生生世世所求遂意,资用丰足,乃至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阿㝹楼陀尊者即此农夫之后身,故名无贫尊者。

    他怎会成天眼第一的呢?尊者宿世曾为猎人,去古寺偷佛像头上毫珠。晚上进了佛殿,天很黑,佛像又高,看不见头上那颗毫珠。佛前有一长明灯,灯光很暗,他即以箭将灯芯挑大。灯亮后,他睹佛相好,乃发胜心,舍弃弓矢,誓不害命。由此善因,今得出家。挑亮佛前灯,是尊者得天眼报之宿因。

    他得天眼还有今生的因缘。阿㝹楼陀本为王子,养尊处优,后受佛陀感召,随佛出家学道。出家后每日早起晚睡,除自己修持外,还要听佛讲经说法,生活非常简朴而有规律,不象在皇宫里优哉游哉,因而佛讲经时,他常打瞌睡。有一次佛便呵责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佛说此偈的意思是:阿㝹楼陀,你为何老是昏沉贪睡?将来要变成螺蛳蚌蛤这类东西,整日关在贝壳里睡大觉,一睡千年,佛名都听不到,哪还有机会闻法?尊者一听非常害怕,他知佛说此话是给他授记,将来要堕螺蛳蚌蛤。他当即跪下向佛忏悔,并发誓:“从今后,尽形寿,不再睡眠。”

    尊者受佛受佛呵责之,连续七用七夜未闭眼,修定用功。要知道人的四大不能过于苛刻,阿㝹楼陀在了生死之前也是凡夫,他七天七夜不睡,眼睛受伤了。佛劝他说:“眼以眠为食。你应睡眠,保护眼睛。”并请名医耆婆为他治疗。尊者倔强地说:“我发了誓,尽形寿,不再睡眠。”他依然不肯睡觉休息,终于眼神耗尽,双目失明。失明后,日常生活十分不便。佛怜悯他,即传与一法,名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好乐反见,照明金刚不坏本体。金刚表般若,即空义。反观观照自性空,即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他遵佛所教方法去修,得了天眼通,并证得阿罗汉果。

    他的天眼跟别人不同,他对梵天王讲:“我这半头天眼,不以眼见,能见三千大千世界,犹如观我掌中庵摩罗果。”他不用眼睛看,半个头前后左右都能看。庵摩罗果如胡桃,味酸而甜,为印度之药果。他看三千大千世界,如同看掌中一粒庵摩罗果,一目了然,故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以上列举的十六位尊者是启信,相信人人应该修净土法门,人人能够修净土法门。如果你自以为很聪明,净土法门太简单,要修其他高级的法门,请你看看舍利弗,你总不如他聪明吧。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作为《阿弥陀经》这一会的当机者,都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肯老实修净土呢?

    如果你认为自己很笨,对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信心,比比周利槃陀伽吧,你还没有笨到他那样的程度。他那么笨念扫尘除垢四个字能成就,我们现在也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只要专心一意,还怕不成功吗?更何况我们念佛还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本师及十方诸佛之护念呢?

    如果你认为自己业障重,有不少坏习气改不了,即使修最简单容易的念佛法门,恐怕今生也难以伏住烦恼带业往生,想想周利槃陀伽、罗睺罗和阿㝹楼陀吧,槃陀伽记性不好,罗睺罗戏言诳人,阿㝹楼陀听经打瞌睡,这不都是业障重吗?罗睺罗和阿㝹楼陀听了佛陀的批评,能认识错误,痛下决心改正。三位尊者皆能发愤,精进修行,破除业障,成道证果。我们知道自己业障重,念佛是消除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只要你能象这三位尊者一样精进,时时提起一句佛号,定能伏住烦恼不起现行,精进破障啊!

    所以,我们要学习这十六位尊者,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自己要有信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解]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这是开迹显本。“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以上十六位尊者为首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辅助佛弘法利生的常随众。论迹,他们是证了阿罗汉果的声闻。论本,他们是破无明证法身的菩萨。

    “示作声闻,为影响众。”过去受佛教化的大弟子,皆已成了菩萨。今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教化众生,这些菩萨响应佛的号召,也来此世界,隐本垂迹,示现声闻的形象,装作从凡夫渐渐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例如佛要讲经说法,须有人启请提问。可是一般大众迷惑颠倒,不懂问不出来。这些常随众本是菩萨再来,通晓佛法,由他们代众请问,释迦牟尼佛作答。这一问一答如唱双簧,与会大众闻后即能开悟,得佛法利益。他们带果行因,影响法会,故为影响众。

    “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这些常随众,虽断见思证阿罗汉果,尚有尘沙无明未破;虽了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未了,现在闻到净土法门摄受十方众生之不可思议功德,获第一义悉檀之益。第一义悉檀是四悉檀之一,第一义悉檀之益即入理益,所入之理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亦即第一义空。关于四悉檀,我们到后面再给大家介绍。

    “增道损生”,道即中道法身,第一义谛之理;生即生死无明。破了无明才证法身。增道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增证一分,法身增明一级。损生即破一品无明,损一分生死。阿罗汉与法身大士之生死,非凡夫之分段生死,乃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因无明而有,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称为变易生死。这些常随众得闻净土法门,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证一分法身,即增道,增证中道第一义谛之理;破一品无明,即损生,损变易生死。

    “自净佛土”。我们平时回向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你是庄严哪一个佛净土?这里讲得很清楚:自净佛土。俗话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你修行是庄严你自己的净土。《维摩诘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念佛修行,弘法利生,是自净其心,心净则国土净,清净佛土由自己的清净心所庄严。故自净佛土,即自己清净自心之佛土;庄严佛净土,即庄严自心之清净佛土。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自己的心清净,国土也就清净了,一举两得。这些常随众能进破无明,增证法身,自心清净,而使自心之佛土清净。

    “复名当机众矣。”当机是堪能担当领悟妙法之机。如《楞严经》中阿难为当机,《法华经》中舍利弗为当机。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中倡导的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之妙法,这些常随众皆能信解受持,得入理益、增道损生之益,而净自心之佛土。此等常随众之机,与念佛之教相当,闻法实能得益,故为净土法门之当机众。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在《阿弥陀经》中扮演双重角色:从度众生看为影响众,从自得益看为当机众。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