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30总释第六种众成就

云中君 2023-05-29 226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30总释第六种众成就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丙二、引大众同闻


大众同闻,表非阿难一人独闻,令众生信。这一科讲六种成就的第六种众成就,文分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这是别释听众。佛讲本经时听众有三类: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声闻是闻佛苦集灭道四谛音声而悟道者,有定性与回心两种。定性声闻属小乘。小乘声闻厌苦断集,修道证灭。所作已办(即集谛之苦因已断,道谛之乐因已修),生死已了(即灭谛之涅槃已证,分段之生死已了)。住方便有余土,沉空滞寂,不愿利生。得少为足,不肯进趋佛果。回心声闻属大乘,即回小乘心,向大乘道。从空入假,涉俗利生。同诸菩萨,广修六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名大乘声闻。

菩萨,前面说过,乃梵语“菩提萨埵”之简称,译为觉有情。其义有三释:一从自行释,虽已觉悟实相妙理,而未尽无明,尚有情见,故名觉有情;二从化他释,以自所觉之妙理,觉悟有情,故名觉有情;三自他合释,觉即佛道,指自行上求佛道,有情即众生,指化他下度众生。总而言之,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即名菩萨。声闻与菩萨之别在用心,声闻修行是自利,菩萨修行为利他。

天人众总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声闻居首者”,三类听众中,不先列菩萨,而将声闻列在前面,有三个原因。一“出世相故”。声闻割爱辞亲,舍俗出家,剃发染衣,圆顶方袍,现出世相,于世间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无丝毫染著。二“常随从故”。声闻常跟随在佛的身边不离开,诸经首常有一时佛在某处,与大比丘僧多少人俱之语。如本经所举一千二百五十人就是常随众。三“佛法赖僧传故”。佛法二宝,赖僧宝以弘传。佛法在世间要靠僧宝住持弘扬,方能灯灯相传,代代不绝。僧人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为己任,僧团负责佛法之承传,乃佛法住世之标志。由以上三个原因,对声闻特别尊重,听佛讲经时将其排在第一。

“菩萨居中者”,菩萨列在中间,也有三个原因。一“相不定故”。菩萨有在家菩萨、出家菩萨、男菩萨、女菩萨,天上人间、龙宫海藏、八部鬼神中皆有菩萨。只要是发了菩提心教化众生的,皆可称菩萨。所以,声闻相是固定的,一律是出家相,菩萨相则不一定。二“不常随故”。菩萨学有所成,肩负代佛教化众生之重任,哪里能利益众生,就出现在哪里,他是流动的,不常跟随佛。不象声闻尚未学成,还得跟在佛的身边继续学习,不能离开佛。三“表中道义故”。中道是不偏不倚,不偏空边(二乘执空),不倚有边(凡夫执有)。菩萨内修观道不住有,外度众生不沉空,空有二边不著,行于中道,故列在中间,表中道义。

“天人列后者”,天人排在最后,也有三个原因。一“世间相故”。天人、世人都是在家人,现世间相,不象声闻现出世相。二“凡圣品杂故”。在家人中也有大心菩萨,如佛在世时维摩诘居士就是大菩萨。至于天龙八部,其中很多是菩萨权现应世的。故凡圣皆有,品类繁杂。三“外护职故”。佛法能住持世间,声闻是内护,天人是外护。因出家人不直接从事生产,他们的生活所需如衣服、饮食等,希望居士护持,让他们能安心修道弘法,这就是护持三宝。

以上三类人各司其职,声闻住持弘传正法,菩萨教化众生,天人护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