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47上善俱会,位登补处

云中君 2023-08-24 222
目 录
  • 丙二、特劝
    • 一、所化:闻者皆是宿植德本
    • 二、发愿:“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 三、原因: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 丁一、释上善
  • 丁二、释一处
  • 戊一、详示此土粗劣
    • 己一、示寻常
      • 一、凡圣同居
        • (一)由业和愿,故得同居
        • (二)显示暂同之理
      • 二、见闻者少,见亦难亲
        • (一)见闻者少
        • (二)见亦难亲
          • 1、法照大师朝五台
          • 2、悟达国师遇迦诺迦尊者
          • 3、丰干禅师和寒山拾得
    • 己二、示佛世
      • 一、佛世圣人纵多,不能遍满国土
      • 二、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 戊二、点示彼土胜超
    • 己一、示胜异
      • 一、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
      • 二、为师友,如埙如篪
      • 三、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 己二、示超绝
      • 一、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 二、非凡
      • 三、非圣
      • 四、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 戊三、结三不思议
    • 一、自力难出: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 (一)大事因缘
      • (二)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 二、依他可出
      • (一)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 (二)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
      • (三)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
      • (四)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

  •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47上善俱会,位登补处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丙二、特劝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特劝众生,应当发愿求生西方,并说明发愿求生的理由。

     

    一、所化:闻者皆是宿植德本

     

    佛特告舍利弗:“众生闻者”,众生是除佛以外的九法界有情,包括六道凡夫众生,二乘独善众生,以及菩萨大道心众生。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只要闻此经者,如我们在座的各位,皆包括在内。众生业障深重,实难成佛。现仗弥陀慈悲弘愿,及自己宿世善根,幸而得闻净土法门。

     

    二、发愿:“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无善根之人,根本听不到净土法门,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那等于没有听到。世尊慈悲心切,深恐众生听了之后,当耳边风,不肯生信发愿,错失一生成佛之大好机缘,故苦口婆心,殷勤劝嘱:“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应当切实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三、原因: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所以者何。”这是世尊自己征问,劝大家发愿求生极乐之原因何在。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可以和如上所说不可数知的一生补处菩萨,共聚一堂。这一句经文非常重要,为什么说极乐同居横具四土,往生同居土之凡夫能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根据就在这一句。

     

    △疏中分四。初释上善。二释一处。三点出净宗。四专重信愿。 

     

    丁一、释上善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这是解释诸上善人。极乐世界除佛以外,全称人民。虽为人民,与他方世界不同,极乐人民乃无漏不思议善人民。然以善之品位层次而判,罗汉与菩萨只可称善人,唯有补处菩萨居因位之顶,位邻妙觉,方可称上善人。

    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下自带业往生的凡夫,上至等觉菩萨,三辈九品,皆是一生补处,即一生中悉能证到补处之位。故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便相当多了,言诸上善人,诸表多。

     

    丁二、释一处

    分三。初详示此土粗劣。二点示彼土胜超。三结三不可思议。

     

    戊一、详示此土粗劣

    又二。初示寻常。二示佛世。

     

    己一、示寻常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一、凡圣同居

     

    由此往下,解释俱会一处。俱会一处,如同说凡夫与圣人同住。大师再次用对比的方式,显示娑婆和极乐二土之胜劣。

    先明娑婆粗劣。

    这一段文讲平常时,即无佛住世之时。

     

    (一)由业和愿,故得同居

     

    “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寻常即平常。玄义力用中曾介绍过同居土的凡圣,凡即六道凡夫;圣则有二:一实一权。实圣即实证初果、二果、三果之圣人,见惑已断,思惑未尽,现虽证圣果,但仍有宿世有漏业因所感之果报身,故仍在同居土。权圣是上三土及他方世界的圣人,乘大悲愿力,倒驾慈航,来此土大权示现,教化众生。如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之权现,善导永明为阿弥陀佛之权现。实圣由业,权圣由愿,因而凡夫可以与圣人同住。

     

    (二)显示暂同之理

     

    “至实圣灰身”,到了初二三果圣人断思惑尽,证阿罗汉果,则有漏之业已尽,凡情亦空,于是灰身灭智,即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心,归入空寂无为之涅槃界,即证无余涅槃,不再受来生后有之果报,便升至方便土。

    “权圣机尽”,大权示现的圣人,应机出世,所应度者皆已度尽,大愿亦满,机薪既尽,应火亦灭,便返回上三土或他方佛刹。

    “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升是圣人向上升至上三土,沉即我们凡夫沉沦六道生死,硕异即大不相同。

    升者胜而乐,权实二圣唯受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沉者劣而苦,凡夫则受三途八难沉沦苦、烦恼逼迫身心苦。升沉苦乐,大相悬殊差别。

    故凡圣现前虽同住一处,仅是暂同,如石火电光,非究竟永同。以上是通释,下面是别明。

     

    二、见闻者少,见亦难亲

    (一)见闻者少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

    壤即地,指人间。此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天地之间,虽有圣人同住,而能亲见亲闻圣人的人很少。

    三界二十八天,欲界第四天兜率天之内院,为弥勒菩萨与其弟子所居,外院天人进不去,见不到;色界四禅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楞严经》云:“此不还天,彼诸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色界诸天王,只能恭闻五不还天之名,不能亲知亲见。

    再说人间,处深山旷野之圣道场地,皆有圣人,如中国四大名山为四大菩萨之道场,你们听说了,去找找看,一个圣人也看不到。

     

    (二)见亦难亲

     

    “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幸而有机会见到听到了,真正能亲近他,追随左右,亦步亦趋的人也少。

     

    1、法照大师朝五台


    2、悟达国师遇迦诺迦尊者

     

    如前面讲的法照大师朝五台,见到文殊普贤菩萨在大圣竹林寺讲经;悟达国师因害人面疮,得遇迦诺迦尊者,都只有一次机会啊!离开时想做记号,以后再来。回头一看,什么都没有了,一片荒山。

     

    3、丰干禅师和寒山拾得

     

    再如寒山拾得,大家都知道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唐朝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邱胤即将上任,忽然头痛异常,医药无效。恰逢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前来拜谒,吮水一喷,病人顿觉神清气爽,头疾霍然而愈。

    闾邱胤问禅师:“天台国清有贤达否?”

    丰干告之:“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宜就见之。”

    闾邱胤上任三日,即去国清寺,在厨房见到穿得破破烂烂的寒山拾得,躬身礼拜。二人哈哈大笑,一边朝后退,一边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

    闾邱胤紧随不舍,追至寒岩,二人缩进岩缝,岩缝合拢。闾邱胤再返国清寺找丰干,丰干禅师已坐化。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同居土,凡多圣少,稀有难逢。即使有幸遇到,也只是偶尔一个机缘。方知是圣,便已入灭。这就是前面说的,凡夫因业障深重,与圣人不隔而隔,不能同居一处,时常亲近,依止承教。

     

    己二、示佛世

     

    [解]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一、佛世圣人纵多,不能遍满国土

     

    这是讲佛世时。佛在世的时候,有罗汉、菩萨等圣人辅佛教化众生。较前述平常时,圣人要多。但和凡夫相比,还是太少,“如珍如瑞”。如珍宝之罕见,如祥瑞之难得。“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不能象极乐世界那样,到处都有圣人,遍满国土,如众星普天,微尘遍地。

     

    二、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这是又一层意思了。虽同住一处,但作办之事则大不相同,迥是远的意思。圣人修无漏道业,所作所办,皆是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之事。凡夫则造有漏善恶业,所作所办,全是尘劳生死、名闻利养、轮回六道之事。

     

    综上所述,娑婆唯有同居之假名,而无同居之实义。

     

    戊二、点示彼土胜超

    又二。初示胜异。二示超绝。

     

    己一、示胜异

     

    [解]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xūn)(chí)。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这是点示极乐胜异。

     

    一、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此显极乐之因胜常同。

    无漏不思议业,即持名念佛。

    前面讲了,你以清净心念佛,修的就是清净业,即无漏业。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此念念即佛之行,圆超九界心识分别,故不可思议。现在大家同修持名念佛,共同以此不思议净业之因,“感生俱会一处”,感应生到极乐世界,聚会在一起。

     

    二、为师友,如埙如篪

     

    “为师友”,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诸上善人和其余的贤圣都是朋友、同学,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

    你虽是下品下生,但你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些诸上善人虽已位居等觉,他们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和你在一起仅是学长而已,当然也可当你的老师,会非常关心你这个学弟,常常帮助你。

    “如埙如篪”。埙与篪是两种古乐器,现在很少见了。埙是泥做的,篪是竹做的。诗经中讲,古时有兄弟二人,伯氏喜欢吹埙,仲氏喜欢吹篪,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如埙如篪,形容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天天和诸大菩萨在一起,如同亲兄弟,凡圣相随不舍离。

     

    三、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此显极乐之果胜常同。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由所修之因同,故所得之果亦同,即同断五住烦恼,同舍二种生死,同显三德,同证三身,同登涅槃山顶得妙觉极果,一生成佛。一切力用,莫不皆同。

     

    由上可见,极乐同居,凡圣作办皆同,因果俱胜。而娑婆同居,凡圣作办各异,升沉迥别。故极乐胜异,娑婆粗劣。

     

    己二、示超绝

     

    [解]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这是点示极乐超绝。

    “是则”是承上启下之词,即承上胜异文,点出下圆超圆绝义。

     

    一、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下凡众生”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如前一科中讲的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

    一生极乐,即圆证三不退,在念不退中,便能超过四十一个因位。

    这四十一个位次,是菩萨证佛果前,在因地修行所经历的位次,故名因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超尽四十一个因位,即证佛果成佛了。

    菩萨修到这个位置,不知要费多长时间,吃多少苦头。这本该堕地狱的五逆十恶下品下生的人,生到极乐,居然一下就超过了。这就象在地下室坐电梯,一下升到顶楼。圆超啊!

     

    二、非凡

     

    这些带业往生极乐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你说他是什么身份?是凡夫。不对,因为他“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他不须经过第二生,一生即必定补佛位,“与观音势至无别”,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样,没有差别。

    观音势至皆是等觉菩萨,他已和等觉菩萨把手而行,并肩而坐了,你怎么能说他是凡夫呢?

    所以不是凡夫,是圣人了。

     

    三、非圣

     

    那你能不能说他是补处菩萨呢?

    也不行。

    “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他见思烦恼尚未断,那不是十足的凡夫是什么?所以不可以说是等觉菩萨,他是凡夫,不是圣人。

     

    四、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极乐同居的下凡众生,非凡非圣,而又即凡即圣,如同前一科中讲的“一切俱非,一切俱是”,绝待圆融啊!此即圆绝义。

    “此皆教网所不能收”,教网则不仅是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而且是十方诸佛所讲的一切法门。教网是譬喻,犹如渔网,网孔很多,捞滤一切有情,救度沉沦生死苦海中的众生,故称教网。一切诸佛之教,皆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故教网不能收。这是说的教理上讲不通。

    “刹网所不能例”,刹网即十方无量佛刹,重重无尽,互相交摄,亦如网孔之多。这一句即上一科中讲的:“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这是说的事实上不存在。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极乐同居,胜异超绝,无与伦比。

     

    戊三、结三不思议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是结显三不思议。

     

    一、自力难出: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一)大事因缘

     

    “当知”是蕅益大师告诫我们,学佛的人应当知道,不可糊里糊涂。

    “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吾人大事因缘是什么?了生死成佛道,人生没有比这个更大更重要的事了。财色名食睡、婚丧家事,皆可商量,不算大事。唯有生死,无法替代,不容商量,故称大事。

     

    (二)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你要想了生死成佛道,首先要断见思烦恼,了分段生死,出同居土。然后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出方便土。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了变易生死,出实报土,生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圆满成佛。诸惑悉尽,二死皆了,佛道方成。

    这里讲了,成佛路上,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透是透过去,脱即解脱,透脱就是突破。

    娑婆同居乃三界牢狱,《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房子失火了,我们没有了生死的人,就在三界火牢里,逃不出去。见思烦恼难断,分段生死难出,所以同居是个难关啊!

    前面提到过,三界见思,有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我们从无始以来修到现在,已修了无量劫了,连个见惑都没断掉,别说断思惑了,所以同居这一关从来没有突破过。若真能透脱同居一关,则后之方便、实报不难克登。现时值末法,浊恶炽盛,众生障重慧浅,要想断见思出同居则更难了。

     

    二、依他可出

    (一)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娑婆同居这关难破怎么办?

    只有一条路好走,即念佛求生西方,因“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前面讲:“十方同居,逊其殊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超胜十方世界的同居土,那里没有六道轮回,分段生死自然就了了。而且极乐同居横具四土,你一生同居,上三土同时得到,能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

    如前所述极乐之胜异超绝,非十方同居之所能比。故十方凡夫,咸因无力透脱同居而求生极乐。我们能生到极乐同居,问题便全部解决了,不但同居一关轻而易举一下透脱,而且决定一生成佛。

     

    (二)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

     

    “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了此,即明了上述此土同居成佛之难,彼土同居成佛之易。正宗分第一科中多次结示佛力,指出极乐同居依正庄严,乃弥陀愿行所成。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不同,其愿力特别强大,成就了不可思议功德所庄严的极乐世界,所以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上。由此我们才能深深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愿力,与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愿力相应,则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三)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前面一再说了,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由其大愿大行之所成就,含摄了弥陀之愿力与万德。既深信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自能深信由弥陀愿力与万德所成就之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众生持此名号,能将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能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仗此持名功德力,得生极乐世界。

     

    (四)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这是由信愿行再回归到自性。既然深信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仗持名之力,能感生极乐同居,则由此修德必定能开显本具之性德。前面依报妙一科最后结示说:彼土一切庄严,皆是弥陀种智所现,净业众生唯识所变。种智唯识,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极乐乃心现识变之境。当知能现能变之心性不可思议,方有所现所变之境不可思议。反之,观此所现所变之极乐同居胜境不可思议,则能深信了知能现能变之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总而言之,弥陀之愿力不可思议,持名之功德力不可思议,能持之心力不可思议,是谓三力不可思议。此即前一科总结极乐同居俱非俱是,与十方佛土不同的原因时说的:“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非干支科判,为平台所加。——释寂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