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欢喜佛子

关于临终心不动乱和最后心的疑问

欢喜佛子 2023-04-21 819
目 录
  • 关于临终心不动乱和最后心的疑问
  • 一、何时兑现
  • 二、在我身上能决定吗
    • (一)往生关要就是“想去就能去”
      • 1、不得怀疑佛力(能去)
      • 2、需要放下今生,一心欣求(想去)
      • 3、净土法门是佛力兼自力的法门
    • (二)仍然起疑,是在通达或落实上有问题
      • 1、了然法师和道证法师所讲事例
      • 2、往生难易的不同讲法
      • 3、自方还是要努力
      • 附:22年5月7日的随堂讲话
      • 4、以一个大白天观察自己的信愿
        • (1)善导大师:三福九品都是散善
        • (2)在一念的念佛因心当下观察
      • 5、要有真出离,对自己的要求要高
  • 三、如何通达
  • 四、关于临终得佛加持心不动乱是一个刹那还是多个刹那的问题
    • (一)最后心必然得禅定不乱,提前是不定
    • (二)提前见佛,不见得得到禅定
    • (三)往生的时候有什么消失吗
    • (四)小结
  • 五、如是利益:有决定信则决定生

  •  


    关于临终心不动乱和最后心的疑问


    时间:200623

    寂山法师


    (问:唐译《阿弥陀经》:“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具体何时兑现?是指一个刹那还是多个刹那?临命终时,这个不能具体理解它。

     

    答:

     

    一、何时兑现

     

    印祖说:“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具体何时兑现?

    就像印祖所说的,“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这句话好像在强调切愿,实际上,是在说有了“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的真信和“生死心切”的切愿,生起真信切愿后就能在现前得到决定往生的利益,相当于已经往生了,临终必能得佛接引,现在就是一个再来人一样的。

     

    二、在我身上能决定吗

     

    净土往生关要,就是第十八大愿的往生是在佛力、而非自力,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相自己得了,真心想去就能去,但是,这些教证是往生关要抉择信心的侧面,不是说离开愿和行,而是要放在信愿行一体中去观察。

     

    (一)往生关要就是“想去就能去”

     

    净土关要就是印祖上面所说的“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或者是“想去、(相信自己)能去”这四个字。

    往生关要就是“想去、(相信自己)能去”或“想去就能去”。

    “想去”就是通过自力他力对比或二土苦乐对比所生起的欣厌二心,就是印祖所说的“果能生死心切”(隐含了欣求心);(相信自己)“能去”就是善导大师的“自不可出,依他可出”的第二种深信,是落到深信佛力上,“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完全皈投佛力。

     

    1、不得怀疑佛力(能去)

     

    决定信的理论虽然是从容易的角度来起信,但是,想去、能去这两分的信解都不是空理论:

     

    相信自己能去就是第十八大愿和《观经四帖疏》等无数教证所宣说的往生是在佛力,一旦相信佛力,毫不怀疑,从此念佛就不起第二念,不用因疑成障,头上加头,老是担心自己往生不了。深信佛力,才能一往无前地正念向西而去,这是净土法门最根本的关要。

     

    2、需要放下今生,一心欣求(想去)

     

    而想去这一分,主要是欣求(极乐的)心,同时,要有印祖此处所说的“果能生死心切”的厌离心,无厌则无欣故。

    想去的心或切愿,虽不要求出离心的修量,却至少要有下士道出离心的内涵,并足以压过现世心。

     

    3、净土法门是佛力兼自力的法门

     

    往生是在佛力,甚至印祖说往生是全在佛力,同时,信愿是学人要努力的,是通过信愿(自)来感得佛力(他),信愿是能感(自),佛力是所应(他),净土法门就是这样他力兼自力的法门。

    虽然真信切愿需要自己去努力,但不是通途法门的高标准,所以,印祖也会说净土法门是佛力兼自力,或者,为了突显特别法门的特色,在强调信愿的同时仍然可以说净土法门是纯他力法门。

    落实真信切愿,就是想去(欣厌二心,自力净心)能去(决定信相,深信佛力)的熏修:行行上要老实念佛;慧行上要闻思决定信理论以及欣厌并修,主要是依靠闻思净典(欣求心为主)和出离心教授去落实。

    信则易,疑则难。信愿主要是在胜解上用功,根本因是闻思,可不是平白就有的,不是离开闻思,仅仅在一句佛号上造作就能轻易生起的。

    想去的势力足够强,还是要落到自力上!但这分自力不是通途法门的讲法,没有断惑业种子的要求,也没有彻底压伏现行的要求,而是和他力合到一起说的,且是普通行人能落实的。

     

    (二)仍然起疑,是在通达或落实上有问题

     

    往生关要是从容易的侧面来为人树立决定往生的信心的。樝庵有严大师说:“佛曰易往,子曰难生。乍可顺教而谈易往,开人解脱之门;不须执迷而说难生,塞彼菩提之路。”

    然而,也有和往生关要的引导不相应者,甚至看到佛经祖语中很多决定信的教证却始终有怀疑,一方面,这是没有遇到明眼善知识,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广大法义辨析,并未破疑生信;一方面,第十八大愿给我们保证往生是容易的,也不是说就不用念佛了,如果光学不练,没有回归汉传净土一心念佛的优良传统去落实,也不长期闻思净土经论,愿、行上都太差,佛号提不起来或欣厌心不够,心上就受用不到有决定信则决定生的殊胜引导。

     

    1、了然法师和道证法师所讲事例

     

    或者,有的人因为看到一些公案或事例而起疑。比如,近期不少道友因为下面这两段话而对往生关要的理论生起了怀疑。

    首先是了然法师讲到的一念情牵的事例:

    “予闻昔有一位居士某某,前清任过江苏抚台,然后发心出家。住一小庙,与灵岩相近。

    其姨夫人亦甚信佛,常送供养,劝其回家,曰:‘今既出家,汝是菩萨。当度众生,不应独修。汝若回家,一切所需,比较易便,愿皆事奉。’

    因被屡劝,难却厚情,复因乡间不甚宁靖,恐有扰害,常感不安。有此危险关系,遂果回家。

    幸承夫人照应周全,俾得安心念佛。一日,向夫人告假云:‘阿弥陀佛已来接我,我要归西方去矣。’

    夫人向其礼拜哭曰:‘菩萨,汝今去了,丢我在世,倚靠何人。’忽被夫人情爱牵连,难脱难离,使其当下迷失正念,亦同流泪。复望阿弥陀佛,遂不见矣。

    此事昔闻胡松年居士,亲口对予(了然法师)说也。”(《饬终须知》)

     

    还有道证法师的亲历见闻:

    “我在医院头两年中发现了一件事。发现什么事呢?本来,我听佛经中说弥陀佛发愿:如果有人听闻了他的名号,而诚恳愿意生到他的清净安乐的国土,甚至只要临终能念十声的‘阿弥陀佛’,佛就会来接引他去极乐世界。到那里,永远不必再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可以一直安乐的修行,到成佛广度众生。

    我觉得这太简单了,我一定没问题的。然而,真正临床观察了两年以后,竟发现没有一个病人,能够在病重临终的时候,突破痛苦而念出一声‘阿弥陀佛’,更不用说十声了。

    这使我心中大大的惊讶,才知道,安定自己的心‘念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再也不敢轻忽了。”(《毛毛虫变蝴蝶——从乐入乐》)

     

    2、往生难易的不同讲法

     

    安心从容易的侧面引导,起行则要强调欣厌心和念佛行,要有最基本的放下,这个最基本的放下也不是说谁都能达标的,所以,一念情牵和道证法师的见闻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珍贵的。

    往生的容易是和通途法门对比的,毕竟通途自力断惑证四果阿罗汉在末法是极难的,而老实念佛的老婆婆也有往生的;但就净土行人的范围观察,很多念佛人都会因为不通达决定信和切愿不达标而未能往生。

    我们要注意,不善学第十八大愿或决定信理论,会忽视行行(念佛)和慧行(欣厌二心的闻思),从而内心很难有决定往生的真受用。

    真信切愿就能决定往生,其中的决定信是明往生全在佛力,是从容易的侧面讲,不是说不讲愿和行。

    真信中不仅仅是相信佛力,而是还有通过自力他力对比彻底皈投阿弥陀佛,以及真信二土苦乐而起必欣必厌金刚志,这些功德都是需要长期熏修才能生起的,只是说,没有落到通途法门的高标准目标上,所以,愿、行虽有自力上的要求,却和相信佛力一样,都落到他力上!

    这是说,一方面,很多人会因不通达决定信,所以,念佛偏堕到自力上,一方面,信佛力易,这是顿门,切愿则难,后面这个大工程我们不见得达标,抱桩摇橹,放不下,当然就很难往生。

     

    3、自方还是要努力

     

    如果没有亲近善知识依佛语来反复抉择破疑,连决定信都没有通达,想依靠念佛断妄来往生,而凡夫无始以来的轮回习气,当然,怎么念佛都不会安心。以及有的人,倒是觉得往生关要的通达很容易,但是,在落实真信切愿上很不够,这不是马上可以达标的。如果下至没有落实一个大白天足以往生的信愿,自然就不相信决定信的教言和众多教证能保证目前学修平庸的自己临终有正念能往生。

    内心只有往生是容易的这方面的一点儿浅薄认识,却不知道决定信相还是有相应的愿和行的,不精进念佛,以往生是容易的当借口放逸懈怠,乃至像俗人那样不学佛,和他们一样造恶业,又怎么能决定往生呢?

    信愿行是一体的,抉择信心讲容易是为了安心起行,让念佛行或出离心的慧行这两分的行都能安下心,起行的时候能安心,把自己交给佛,不要怀疑佛力而偏堕到自力上,而不是说讲容易就全弃自力!

    抉择信心后还是要在念佛行上观察信心的,同时,从能不能往生的标准条件上,这种观察不能落到通途法门的角度,否则,不知道这些道理,一看到了然法师讲的一念情牵的公案和道证法师的见闻,就觉得十念往生是不现实的,是做不到的,还是以为往生净土很难,自己是没有希望的。

    当然,不是说我们看到佛力加持心不动乱而得往生的教证,自己就马上能决定往生。决定信就是信佛力,佛力是他力的角度,但他力是信愿感得的,而信愿是自己去落实的。净土法门是纯他力法门,是从往生是在佛力这一边来说的;同时,又说是自力他力合一的法门,自力是说往生是靠信愿,而信愿不是无因生,要自己去造作,是从行者这一边来说的。

     

    附:22年5月7日的随堂讲话

     

    《临终须知》里面一念情牵的公案,告诉了我们自力落实信愿的重要。

    往生的希求心或愿力不够而未能往生的情况也是不少的。

    我们讲往生是在佛力、而非自力,不是说不讲自力。在深信佛力的基础上,自力做功夫还是非常重要的。讲第十八大愿或往生的容易,是为了让自他安心,让念佛不起第二念,念佛的时候不要怀疑佛。我们念佛人,不能以为念佛必须得到一心不乱,要念到一念的轮回贪爱不起才能往生。这不是净土特别法门易行道的讲法。

    同时,净土法门不离自力,还是要放下今生或对治烦恼的,尤其是,我们要通过念佛专修来落实信愿,至少一个大白天要有足够强的念佛正念或信愿往生的正念。或者说,不谈念佛功夫,也至少要观察,在没有落实信愿的期间,是否好乐念佛,念佛是否有心力,能不能时时提得起佛号。

    还是有人问,既然一念情牵的公案会发生在普通念佛人身上,念佛要注重自力,那么念佛功夫到底强到何种程度才能决定往生呢?

    这就不好具体说了。就如彻悟禅师讲的大树西倾喻,不好说得很具体。只是说,念佛的心或欣求心要压过现世心,尽量努力念佛用功,尤其是要解行并进,念佛的同时还要在出离心上面注重。

    自力和他力都很重要!深信佛力只是念佛的基础,懂了他力救度的原理,念佛人做不到完全放下世间,也不会过分悲观。讲安心法门或他力,就是为了让大家念佛要心安,不要怀疑佛。

    净土的决定信理论讲往生容易,这是和通途法门作对比的,不是说,所有念佛人都能往生,可有可无地念念佛就能往生。

    我们念佛人要重视念佛净心,要注重对治烦恼,而不是说,学了第十八大愿,“哦,往生很容易”,就到处对人说,我有真信切愿,我一定能往生。

    安心后还是要念佛。而且,起行要高。好好念佛吧,甚至在安心后,要拼命干,因为念佛不是一个仅仅往生的问题,而是可以净心,我们应当希求通过念佛专修来降伏烦恼乃至求证念佛三昧。这样修净土,对自己要求高,净土也是在此岸,也是在净心上努力。相反,在没有落实足够强的信愿期间,而不精进念佛,这是对净土法门没有信心的表现。只是说,起行高,不要偏到自力上,念佛就不要怀疑佛,现前不要以为佛不慈悲,佛不在,佛没有加持,临终更不要怀疑佛,以为佛不来。

    净土安心法门是佛讲的,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广大抉择的,这个理论学好后,就会像王仲回和王柏龄那样,马上能安心,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同时,安心不是说,从此就放松去了,而是起行的时候不怀疑佛力,不管念佛专修还是兼修,都能一往无前,正念直往,在信受阿弥陀佛大愿的当下得大安慰。

    关于自力要强过现世心,或真信切愿的愿生侧面到底是什么标准,这个问题,不少道友都在问。这个问题嘛,很难讲具体的标准。没有办法讲多高,又不能太低。所以,只能说,要好好学第十八大愿,在这个基础上念佛专修,如果仍然老是想不起西方还是多念佛,其他的尽量放下,念佛为主,因为,持名妙行才是落实信愿的唯一胜方便。

    念佛要心安,这个关要太重要了,要多讲,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信愿或出离心、欣求心就会有力量。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具足遍知、无碍大悲和真实救度力,尤其是他的根本大愿(第十八大愿)已经成就了,在此基础上,想去就能去,佛来真心愿往,佛不来,不怀疑佛力,这样在想生、能生(相信自己能往生)的正念上念佛用功,净土就是这样修。

     

    4、以一个大白天观察自己的信愿

     

    对往生关要的疑问,多是在信愿的通达或落实上有问题。

    有人经常问,我们天天学真信切愿就能决定往生,以及这个法门是容易的,但是,我们大家有真信切愿吗?如果没有的话,这个理论是否不成立?以及,我们这样学净土能生起真信切愿吗?

     

    (1)善导大师:三福九品都是散善

     

    净土法门就是为散动根机的众生施设的,三福九品都是散善。《观经四帖疏》说:“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來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净土法门是为散动根机的众生施设的,是带业往生,不是说要一心不乱或者彻底压伏现世心的修心功夫才能去。只要真心念佛,想去、能去的决断足以强过现世心,佛没有来不疑佛力,一往无前地正念直往(信佛力,相信自己去得了),佛现前一定愿意去(自力,真心想去),想去就能去,就这么简单,这种状态虽不一定是毕生不退的真信切愿,却是某个时间段内足以往生的信愿。

    所以,我们学懂了决定信,又真心想去,将这样的正念渐渐延长,乃至落实到一个大白天,可以说,这就是落实了一天天当中足以往生的信愿。

    为什么我一再提到落实一天天当中足以往生的信愿?因为毕生不退的真信切愿,不是马上能做到的,我们以此标准为学修目标是非常好的,然而,若不讲第二品,以为没有真信切愿就不能往生,会导致没有学好净土往生关要的学人始终不相信这个理论。

    实际上,我们学好往生关要,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心上对照这个理论,能够老实念佛,时时提起佛号,乃至在学修两方面加强信愿,就有希望落实一天天当中足以往生的信愿,不仅在理论上心无挂碍,在行上也能确认到,就不用担心临终了。

     

    (2)在一念的念佛因心当下观察

     

    要注意,真信切愿不是说只能讲一品!生起毕生不退的真信切愿虽难,但落实一个大白天足够强的足以往生的信愿还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可以在短暂的成事刹那中观察,比如,一分钟中观察,五分钟中观察,十分钟中观察……观察自己当下念佛是不是真心想去、相信自己能去的状态,如果在念佛一分钟的当下能确认,并将时间延长,时间就可以越来越长,乃至很多人是可以延长到半小时以上的。然而,这并不是一心不乱或多高的念佛功夫,却仍然可以说,你不怀疑佛,你相信自己能去,佛号是由切愿而起,是真心想去,想去就能去,你还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普通人,学懂了第十八大愿,一句佛号提起来,真心想往生,这种正念还是可以时时提起来的,这不见得是多高的念佛功夫,而是真把往生当作头等大事,佛号是有心力提起来的,而且信愿的正念也是真实不虚的,只是没有念佛功夫,没有彻底压住烦恼,在这个状态中念佛,你一心直往,不要怀疑佛。如果佛号实在不得力,可以在另外的时间注重闻思,而念佛的时候就是行起解绝,不要怀疑自己不能往生,念佛就是这样用功的,就在当下,内心有决定往生的信心。

    念佛的当下,相信自己能往生,且能做到基本的放下,信愿是强势力,将这种状态延长到一个大白天,就是一个大白天的真信切愿,这是我们很多念佛人可以做到的。可不能以为,净土法门还是非常难,第十八大愿在自他有情的身上无法观照。这是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也是对净土法门没有信心。

     

    5、要有真出离,对自己的要求要高

     

    一念情牵的出家人最终没有往生西方,还是平时没有放下,平时没有切愿,临终当然放不下,而一个有信愿的人,想往生的正念,平生应当是强的那一方,那在临终也能放下。

    安心讲易,起行宜高,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决定信的理论没有愿和行的要求!只是说安心法门没有通途自力修行的要求,而起行要讲高标准,取上方得中故 ,基本的强过现世心的出离心是必须具备的,真信净土必有真厌离,这是没得说的!

    道证法师所见闻的现象也一样,不是说知道十念往生的人就一定能往生,决定信的理论不是说不讲求愿和行!抉择信心从容易的角度讲,这要落到相信佛力,但自己这一方,除了相信佛力还要有真出离,这个真出离,没有落到通途法门的出离心修量上,而是可以带业往生,所以还是突出了他力的殊胜。但是,如果一个人平日没有基本的放下,念佛是在喊口号,正念很微弱,佛号始终不相应,到临终怎么可能依靠十念往生西方呢?所以,我们念佛人,平时就要学着放下,要有真出离,到底自己在哪些地方放不下,要看破、放下,如果平时放不下,只是口头上念佛,到了临终自然也会因为放不下而障碍往生。

     

    三、如何通达

     

    净土法门是安心法门,往生关要就是安心要诀,额外担心也没有用,总是担心临终,正是没有通达净土往生关要的表现。有决定信则决定生的净土往生关要是一个顿门,如果学好了就如立刻获得换骨神丹般喜不自胜,根本是在于信愿关要的通达,而不在于念佛苦修或闻思无数净典。

    至于通达的方法,是闻思净典——依佛经祖语而起信,或依止净业善知识,这方面有很多学的。比如,学习《印光大师文钞》、麦彭法师《净土教言》,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我们师父的《净土法门关要及修学歧途》(第一次和再谈系列)、《印祖文钞论决定信》等。而落实信愿上,其中欣厌二心中的厌离心,依靠藏传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宁提前行》则是最殊胜、最有效率的。

     

    四、关于临终得佛加持心不动乱是一个刹那还是多个刹那的问题

    (一)最后心必然得禅定不乱,提前是不定

     

    问:从郑慧洪母亲公案来看,好像佛力加持不仅是在最后心一刹那,应该是前面就得到了加持,所以能得禅定,服毒而有正念,不知道对不对?

    (印祖:云南保山县城内,郑慧洪,十余年前,函祈皈依,遂劝其父母念佛。民二十二年,慧洪死,其母爱子情深,服毒,趺坐合掌念佛而逝,面色光润,较生时为胜。一方之人,从兹念佛者居半。慧洪之父,名伯纯,法名德纯,乃博学而不求仕进之士。先研究易经几年,后研究丹经,后研究禅宗。慧洪经商于外,为其父寄许多净土书,劝修净业。遂专修净业,兼为一方倡导,而信从者甚少。由其夫人服毒,趺坐合掌念佛而逝,不信之人皆生信心。彼一女人,未尝学问,服毒能现此种不可思议之相,可知此法门之利益,实为甚难希有也。)

    答:郑慧洪母公案仅是一个个案,确实,她在最后往生前就得到佛力加持,但这个得加持是否是获得了禅定,是多高的禅定,是否断(压伏)烦恼心不动乱了,这不好说的。只是说,她在往生前,必然得到了佛力加持。

    关于临终佛力加持心不动乱的禅定,安立为至少是最后心这一个刹那是最适合的!

    这才是决定信相的极致抉择!这是抉择信心的角度,这样讲才能为很多众生安心,在现生修习净土的时候安心起行。而更前面就是不定,前面会得到加持或禅定,但在前面多少时间或刹那得禅定或心不动乱就不能讲死。否则,大约说,我有真信切愿,前面老早多少天或多少小时我必须见佛或得禅定,这就是一种怀疑佛力的躁妄心,会成为往生的障碍。

    又有人说,有的人临终见佛了,而且提前几个小时见佛,这时候也没有因为得到佛力加被而获得禅定吗?

    提前见佛得到佛力加持不动乱的个案肯定有,但不是周遍的。非要在前面得禅定,那前面这个时间是多长?是几天前还是几个小时前?或者,有人认为至少要在几分钟前吧?

    但是,这都说不准!抉择信心的角度,不应该这样引导,徒引学人因为不来、未得到禅定而生起往生的疑惧和见佛的躁妄心。

    郑母生前,佛力加持她没有被服毒的剧苦所扰这倒是真的,但这个过程中不见得一直是彻底伏惑的禅定状态。

    如果把临终前的相当一段时位都讲成得禅定,对很多人会产生障碍。所以,还是按往生原理讲成把普通人当下能做得到的信愿往生的心识的状态讲为往生时,而不是一定能提前多长时间得到禅定。

    临终更长时间或至少几分钟都讲成佛力加持伏惑,恐怕对很多人临终产生障碍。最后心的前面一段时间能不能伏惑是不定。如果讲一个具体的提前得禅定的时间,学人就会起耽著心而障碍往生。

    在抉择信心的角度,我们要在当生学净土的任何时候都能信受佛力,信受我自己能往生,始终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相信在我小小的身份上,只要我能念佛,阿弥陀佛的佛光就在加持我、照耀我,在加持护佑我,只要我真心想去,不怀疑他,真心想依靠他,就去得了。

    如果不这样抉择,那总是想,我一定要念念缘在西方依正上,没有一心不乱也要功夫成片,这样才有把握往生。或者,自以为对阿弥陀佛有信心,但是总是怀疑,为什么我现在信愿念佛,佛不加持我提前伏惑得禅定?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往生保证?如果平生是这样修净土,这种疑惧心在临终会更强烈,最后就会障碍往生!

    信愿持名必得往生,而临终最后心必得不乱!再讲多了,就拔高了。

    关于此问,我们的师父曾强调:“三心通九品,但并非九品皆有禅定。”这是说,每一品都不需要禅定功夫,可以强调在信愿的基础上追求功夫,但不用在禅定上普遍要求人,不是必然条件故,妨碍人往生故。

    (道友:“我觉得阿弥陀佛对临终者的加持会因人而异,有的就是一刹那间,有的可能有一个过程。而‘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从自力上说的,虽然九品往生不一定要有禅定,但临终正念还是需要的,而这个临终正念正像幽溪大师说的那样‘原非自力而能主持’,全仗佛力。”)

    对。临终正念和得禅定伏惑是两回事儿,临终会提前得到佛陀的加被而有正念,但此正念不一定是得到禅定彻底伏惑的状态。

    临终当然需要正念,但是,非要讲死,提前就能确认到,把佛力加持的正念讲得非常高,以为念佛人有真信切愿就都能示现坐着走乃至站着走,这是不现实的,非要说,提前得到佛力加持让心念念都在西方才能决定往生,这样引导人,是容易出问题的。

     

    (二)提前见佛,不见得得到禅定

     

    当然,实际中,提前几小时乃至几天得到佛力加持这是有的,但是,这不是往生时,不是临终的最后心,不是说现前就一定得到多高禅定了,如果提前得加持,但不往彻底伏惑的高处讲还是可以的。很多公案可以证明,有些人临终提前几天见到佛,心识并没有转化的,还不是第七识的净念状态。甚至提前几天见到佛,还是以前一样的状态,而且还有因为耽著家人而没有往生的情况。所以,临终人提前见到佛和最后心刹那都会得到佛力加持,却是有差别的,提前仍然往生不定,最后心却是决定往生的净念。最后心刹那一定会得到佛力加持而安住在第七识的净念中,是得到了禅定,提前很长时间见佛就不一定了。

     

    (三)往生的时候有什么消失吗

     

    (问:临终有什么消失吗?往生的时候我们的六识还有么?会有什么消失么?)

    正念往生的时候是有六识的。正念往生的人,是活着走的。当然,临终病重的人,五根的部分功能老早就会消失,而平时信愿正念强,意识还是可以有正念的,只是五识不一定有。

    总的来说,生起真信切愿,提前以正念自在而往生的人,不会像世间人那样有临终中有、法性中有和投生中有的过程,他是一个大活人的状态中往生的,不见得有五识完全消失的这种情况。

    第二刹那,他就莲花中去了,这两个刹那之中,有没有什么消失呢?两个刹那是无间而转的,中间没有时间间隔。但是莲花中时,因极乐报通故,第八识已大有不同,前七识也一样大有不同。没有经过中阴,这前后的巨大转变就不能讲有过程吗?安立此世最后那一刹那的净念,没有这一世异熟果报的五识、六识等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最后这念心前面的相续不断的信愿的正念是第六识,最后心本身是第七识,第二刹那——无间的第二刹那离开的是第八识。一样可以讲舍掉五识、六识、七识这样一个次第(此舍,指舍此世异熟习气果报,非指空性断除种子、习气),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问:弟子不明白这里的往生者为什么会没有临终中有的过程,不是一般都是外气中断后,内气中断末际,阿弥陀佛才现前接引的吗?)

    临终中有是人死后的一段时间,这是有一个过程的,乃至有几天的,这时候母光明现前,修行人融入母光明而得法身解脱,或者依靠生起次第的净观而得报身解脱,这些成就需要平时能认识觉性或有生起次第的境界,而念佛人有真信切愿,没有这么长的临终中有,念佛人是活着走,他的临终只有内气将断的一刹那,佛会接他走的,没有这个过程的。

    念佛人要相信,自己可以活着走,而不是到中阴的时候走!虽然凡夫现生的果报身,业力无比沉重,依靠佛力来转化异熟身很难,一辈子都难以体验到一次!但是,对阿弥陀佛佛有信心,就相信,佛一定会现前接引。如果总是希求佛提前加持自己得禅定来安心,一直担心佛不来,心始终就安不下来,就会障碍往生。

     

    (四)小结

     

    智者大师说:“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净土受生之心的最后心,这是佛力加持来的,至少是往生前的最后一刹那!其他拔高的讲法,现实中存在,如果用到在信愿基础上希求念佛功夫和得到更大往生保证上,安心后就行,强调通过念佛折伏现行烦恼,这是可以的,彻祖正是这样引导的。但是,从抉择信心的角度,拔高的讲法是不定!讲成决定就麻烦了。如果没有确定就始终难安心,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人念佛甚至从来都没有功夫成片的体验的,禅定就更不用谈了。别说禅定,念佛人没有不念自念功夫也是常见的,而且,不念自念也不见得伏惑。当然,有念佛功夫的还是大有人在,但平生或临终想依靠念佛功夫提前得到佛力加持而不动乱,始终怀疑佛力,这就落到自力上了。

    所以,净土往生关要,就是真信切愿决定往生,我们要真诚地皈投佛力,不是说要提前得不动乱,必须念念不夹杂地专注在阿弥陀佛上,必须一刹那都不失,否则就和善导大师所说的水火二河白道喻中所讲的“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相违了。往生是在佛力,而非自力,信愿往生关要是我们现在当前就可以受用的,这个不需要提前得到伏惑等禅定功夫来证明。

     

    五、如是利益:有决定信则决定生

     

    通达净土往生关要的最大利益,就是能顿然安心。印祖说:“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

    只要通达此关要,就算没有落实真信切愿,也可以让行者在念佛时不起第二念,这样念佛,能去这一分不需要怀疑佛,但是,可能想去这一分还不够,那么,还是落到依靠闻思生胜解,在欣厌二心和念佛行上用功,走胜解和念佛并重的路,这才是净土法门的光明大道。

    我们不学好净土往生关要,最后临终也不会明白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现在我们不能说自己有真信切愿,因为这是要落实的,但我们若有足够的信愿,一提起佛号,就不用起第二念,无忧无惧,已然得大安慰,因为这句佛号就是佛身全体,就是佛的大悲愿力在摄受你,无欠无余,不劳其他。安心起行,起行时能安心,完全信受佛力,不管专修净土还是兼修净土都能无疑无惧、一往无前,这是净土大关要的殊胜利益。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