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欢喜佛子

弥陀要解讲录:蕅益大师简介

欢喜佛子 2023-03-29 341
目 录
  • (一)释“明”
  • (二)释“西有”
    • 1、内涵:注重事相
    • 2、谨防:执理废事
  • (三)释“沙门蕅益智旭”
    • 1、莲宗地位:九祖
    • 2、朝代及寿数
    • 3、籍贯
    • 4、名号
    • 5、出生
    • 6、学佛因缘
    • 7、发心出家
      • (1)读《楞严经》时起疑情
      • (2)高法大法并非不能学
      • (3)一位居士的例子
      • (4)高法大法可以接引人进佛门
    • 8、剃度因缘
    • 9、开悟因缘
    • 10、归心净土
      • (1)大病后求生净土
      • (2)启示:归心净土
    • 11、生平及隐居
      • (1)隐于灵峰
      • (2)启发:净土行人应该发愿念佛专修
    • 12、示现圆寂
      • (1)交代后事
      • (2)临终瑞相

  • 蕅益大师简介

    时间:230321

    光明寂山法师

    (《阿弥陀经要解讲录》)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一)释

     

    “明”,就是明朝,蕅益大师是明末人。

     

    (二)释西有

     

    ※西有:

    《亲闻记》:

    “西有二字,乃大师之别号。

    师深澈净土妙理,谓西方之依正二报,决定是有。阿弥陀佛的确是有。

    稍通佛理者,每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执理废事,误堕偏空。大师悯之,为破迷执计,号曰西有。盖执理废事,其害甚大。”

     

    1、内涵:注重事相

     

    西方极乐世界是二有的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实有存在的。

    《弥陀要解》也会讲甚深理体,但蕅益大师为了让净土学人得到往生的利益而自号“西有”。“西有”,是为了表明事相真信切愿的重要,就算没有通达理体,仅仅在事相上用功,也可以得到决定往生的利益。

     

    2、谨防:执理废事

     

    而执理废事,会成为往生的障碍。

    当然,执理废事,有时候是净土学人没有特别注重念佛专修和闻思净土,未必就是完全不修净土、不发愿往生了,但是,偏执理性,没有不轻视事修的。没有入净土堂奥,就执理废事,可能就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这就亏大了。

    净土行人如果执理废事,比如虽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但更喜欢高的理体等法,没有好好熏修事相上的信愿和念佛专修,是要想办法对治的。

    比如,有些在家居士喜欢学唯识、中观和天台,那么,在净土团体中,可能会把净土经论当成学通途那样学,片面想通过学净土学深理,每次研讨时遇到高深的理体就高兴得不得了,就算师父出的题不是从那种角度出的,也非要大家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让大家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这个地方,下面没有几个人愿意说话,也是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大家不想听也不管。这就是不考虑大众的利益,只想自己一个人学法。

    研讨净土法义,理体需要消归事相信愿,不是一味谈玄说妙。净土行人不能把事和理圆融起来,理体无法归到事相上就容易落空,或者兼修的人找不到兼修和专修的界限,这都叫做执理废事。这样的过失在净土学人的身上也是很容易犯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三)释沙门益智旭

    1、莲宗地位:九祖

     

    PPT:“蕅益大师:净宗九祖。”

     

    这是讲蕅益大师在净土宗的历史地位,继莲池大师后,蕅益大师是莲宗九祖。

    蕅益大师的著作是非常殊胜的。莲宗很多后代祖师都是私淑前代祖师,比如,印祖虽然没有讲天台教,但非常推崇蕅益大师,说他是末法的金刚正眼。

    蕅益大师作为净土祖师,也代表了汉地的净土教法的特点,那就是弘扬净土的时候摄生三大愿并行,净土是禅宗、天台的大祖师所弘扬的,学净土也要注重经教,净土不是一个小法。当然,现在有些净土法师喜欢看某些民族的净土著作,受其影响颇深,于是也跟着诽谤莲宗十三祖的传承,甚至把蕅益大师从净土祖师里面开除了,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因为这些净土讲法执著第十八大愿,排斥天台在内的一切经教,所以,就以善导大师来贬低其他净土祖师,认为真正通达净土的只有善导大师,于是他们自己重列净土祖师排名,把昙鸾大师加上,把蕅益大师等祖师开除祖位,可以说,一个汉族人也去随顺这样的做法,真是大逆不道!

    蕅益大师、莲池大师这些祖师对第十八大愿当然也是通达无碍的,但他们对通途法门的重视,弘扬戒律、重视天台华严教法等等,这都是弘扬净土的优点。是否重视经教,也是汉地的净土和其他民族的净土教法的不同。我们要肯定天台祖师对净土的贡献,而不是以第十八大愿排斥经教,亡恩负义地打倒祖师。

     

    2、朝代及寿数

     

    明代高僧(15991655)

     

    蕅益大师是明末高僧,寿数不是很高(56岁)。

    明代末年战乱不断,大师一生颠簸流离,晚年居住在北天目灵峰寺,身边也没有几个人,去世得很早。

     

    3、籍贯

     

    PPT:“吴县木渎(今江苏苏州)人。”

     

    “木渎”是苏州灵岩山寺的所在地。

    “吴县”是现在的苏州,以前是吴国所在地。属于苏南。江苏分为苏南和苏北,古来苏北经济就比较差,不如苏南富庶,到了现代也是这样。苏州曾是江南的文化和经济中心,但是被太平军给破坏了。现在的苏州老城区是清末和民国重建的。苏州这个地方,虽然因为太平军的破坏而成了二线城市,但建国以后,还是保存了民国的老城区。苏州的老城区不准建高楼,住在那个地方,人口不密集,在大街上行走,人很放松。

     

    4、名号

     

    PPT

    “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今浙江安吉)建寺创社,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自号“八不道人”,这也是蕅益大师的教观不共的地方。

    什么是八不道人呢?

    《八不道人传》:“八不道人,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汉传佛教一般把儒学作为学佛的基础,汉传佛教宗派又分禅宗、律宗、教下(教下的宗派都可以归纳为教),从儒、禅、律、教四方面讲,蕅益大师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古人的禅、律、教功德,同时当代的学儒、学禅、学律、学教的人,他又不认同,所以他自号八不道人。

    前面“四不”是示现上比较谦虚,后面“四不”是表示与当时学禅、学律、学教的人划清界限

    蕅益大师非仅不以禅宗自居,也不以天台自居。蕅益大师之所以弘扬天台,是他在佛前捻阄捻出来的。当时他在佛前捻阄,到底应该弘扬禅宗,还是弘扬天台宗,还是华严宗,最后捻阄的结果是弘扬天台。当然,蕅益大师被当作净土祖师,这是后人评的,蕅益大师自己是以弘扬天台为己任。

    为什么弘扬天台,不以天台自居?这是因为有些宗派学人我慢在胸,喜欢党同伐异,所以,蕅益大师不以某一宗的代言人自居,而是主张圆融各宗各派,行动上,大师是唯识、天台、净土都平等弘扬的。

    蕅益大师主张学教理,认为依靠天台教观才能救禅宗,也才能弘扬净土。所以,学大法,也是需要学教理的,学净土也是需要学教理的,甚至从高标准弘扬净土来讲,也只有宗门和教下的高僧大德才能大弘净土。净土是圆教一佛乘的大法,没有开眼,没有教法功德,如何在这个见浊增盛、大家都多知多见的时代弘扬净土法门呢?

     

    5、出生

     

    《净土圣贤录(白话)》:

    “智旭,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人。

    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

     

    这里是说蕅益大师是怎么出生的。他的父亲持诵大悲咒,然后梦到观音菩萨送子。

    这个确实非常好,有些人只是求子,但不注重修福报,不注重修观音法门,恐怕也不容易满愿。

    想求子的人可以好好修观音法门,可以感得很好的孩子来。

    想求子的以及为人母的在胎教期间,可以多念观音圣号、观音心咒、度母和诸怀业本尊,总之多念修与观音法门相关的一些经咒,这样对求子有帮助,以及孩子已经来了(怀孕),也会对他(她)有很大的帮助。

     

    6、学佛因缘

     

    《净土圣贤录(白话)》:

    “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

     

    蕅益大师为什么学佛呢?

    他年少时曾谤佛,后来看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就开始学佛。

    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什么他看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能学佛呢?因为这本书世出世间的学问无所不包,如果仅是一本佛法书,谤佛的人不见得能遇到,不见得有兴趣看。

    很多人最初学佛不是为了求解脱,而是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看,当作一种解决内心烦恼的方法来看,这样看一看就有可能信佛。

    佛法是甚深广大的,是无人不能学的,也是反映在佛法是不远离世间的,佛法能讲出世间人能认同的哲理,能解决生命的现实问题,很多人也因此才能认同佛法。

    这也是净土学人为什么要注重学习通途法门的理由,因为通途法门才详细讲述了佛法的广大正见,这些道理更能接引那些没有进入佛门的人。

    弘扬净土法门可不是马上给人讲一个信愿往生就可以了,面对有些还不信佛、善根薄弱的人,你直接给他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不认为你是神经病才怪。

    所以,净土和通途是怎样的关系?通途法门对于已学净土的人来说,和净土配合好,是落实信愿的慧行,学大乘佛法、力行菩萨道,就是第十九大愿的实践;对于未信佛的人来说,因果和菩提心,以及心性法门,是接引他们进入佛门的方便。

    要接引人学佛,通途法门的方便更多、更直接。所以,我们作为净土学人讲自力他力,不是要否定通途法门。而是通过讲自力他力让他依靠净土法门了生死,在这个基础上,要安心后起行,还是需要学习通途教法,因为,通途法门才广讲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或觉性等广大正见,在信愿的摄持下,通途结合净土,也是唯一奔向西方的。

     

    7、发心出家

    (1)读《楞严经》时起疑情

     

    《灵峰宗论·八不道人传》:

    二十三岁,听《大佛顶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遂疑何故有此大觉?……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他在读《大佛顶首楞严经》时起了疑情,因此决意出家。

     

    (2)高法大法并非不能学

     

    这是净土学人要注意的,学净土不是说不能学高法大法,而是要看怎么学。有净土基础,学高法大法也可以消归事相,熏修信愿。

    甚至学不懂也不要紧,学多少是多少,只要没有学成断空就可以了。高法大法,马上修出来,登个几地确实做不到,但是,没有因此执理废事就不要紧。当然,学高法还是很容易落入顽空当中,顽空就是不起用,没有发现相续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你有人规、因果和净土的基础,你学高法可以用来深刻地认识自力他力,以及熏修信愿和皈依等,没有得到大法当分的、全面的殊胜功德,也不要紧。

    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知识分子很喜欢《金刚经》等般若法门,尤其汉传佛教最流行《楞严经》,有些人最初能学佛,就是因为喜欢这些法门,虽然没有依靠这些法门很快开悟成就,却因此而进入佛门。可见,高法未能让人得到高深的果证,也有度化很多众生的殊胜因缘。

    有一种说法:藏族人是大悲种性,与观音菩萨有因缘;而汉族人是文殊菩萨种性,就是对禅宗和《金刚经》这些法有信心,很多年轻人也确实是依靠禅宗等法门而进入佛门的。

    所以,我们可不能说,《金刚经》《楞严经》这些法不好,太难了,不能学。很多人正是依靠《楞严经》《金刚经》而进入佛门的。

     

    (3)一位居士的例子

     

    曾有一位大居士(这位居士的见解有一些争议,此处不提他的名字),他的母亲、舅舅都是学佛的人,尤其他的舅舅是民国的大佛学家,名声很大,虽然他投生到这么好的佛化家庭,但他年轻时非常傲慢,母亲和长辈怎么引导,就是不肯学佛。

    有一年,他从外地读书短暂回家,不知道什么因缘,把母亲的《金刚经》拿起来看了几眼,就是这几眼,让他高兴得整夜睡不着,当晚在北京(当时叫北平)转了一整夜的大白塔,直到天明!虽然他未必开悟了,甚至不见得看懂了,但一拿到《金刚经》,宿世的大乘种性就苏醒了。

     

    (4)高法大法可以接引人进佛门

     

    佛法接引年轻人,有时靠的就是这些方便。

    国家宗教政策开放以后,佛法是怎样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呢?很多年轻人就是到禅宗道场参加禅修营而进入佛门的。

    佛法接引那些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依靠般若和禅宗这样的法门。

    九十年代时,网络还不流行,当时有一所禅宗寺院办了一种非常好的32开本的《禅》杂志,很多不学佛的年轻人很喜欢,以及通过参加他们的禅修营而学佛。这个道场通过开禅学营,以及和北大禅学社的学生交流,接引了很多大学生学佛。

     

    8、剃度因缘

     

    《灵峰宗论·八不道人传》:

    “二十四岁,梦礼憨山大师,哭恨缘悭,相见太晚。…… 一月中三梦憨师。师往曹溪,不能远从,乃从雪岭师剃度,命名智旭。雪师,憨翁门人也。”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曾经评论过明末的几位大善知识,我稍微比较了一下,蕅益大师对莲池大师的评价最高,对大师的信心最大。

    但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圆寂了,所以他就想找憨山大师出家,但憨山大师被发配到广东充军了,加之当时国家动乱,走动起来很不方便,又因为一个月当中一再梦到憨翁,于是他就找了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法师剃度,所以蕅益大师是憨山大师的徒孙。

    以及我想蕅益大师对紫柏尊者应该也是非常看重的,只是说,紫柏尊者圆寂得更早。蕅益大师的性情是非常刚烈的,他的性格和行持更接近紫柏尊者,紫柏尊者是那种不随顺人情的禅者,甚至身边没有什么人跟着的。而憨山大师则是一个交游广泛的人,和民间的人,和朝廷的人都能打交道。若就性情来说,蕅益大师更接近紫柏尊者;就注重戒律和净土来说,蕅益大师又最接近莲池大师。

     

    9、开悟因缘

     

    《灵峰宗论·八不道人传》:

    “年二十四岁,听闻某一法师讲经,疑情忽然发起,于是用心参究,后来终于豁然开朗。”

     

    蕅益大师二十四岁时听经,突然发起了疑情。虽然他最初听《楞严经》时也有一个疑情,但那个疑情只是对于人生的思索,还算不上真起疑情,此时发起的才是真正的疑情,后来他“用心参究”,就开悟了。

    前面讲到,蕅益大师叫八不道人,他不以禅宗的门人自居,这是因为,他在参禅过程中,知道明末禅宗道场以及禅宗的善知识接引学人出现的问题。当时,蕅益大师亲近过曹洞宗最有名的博山无异禅师,他到博山那里参禅,由此知道禅门的弊病。禅门的弊病并不是法的问题,而是法门太高,参禅的人知见不正导致的,黑山鬼窟中坐枯禅,于是,不出问题才怪,大师是想通过弘扬教观和净土来挽救禅宗的时弊。

     

    10、归心净土

    (1)大病后求生净土

     

    《八不道人传》:

    “二十八岁,……(蕅益大师母亲的)葬事毕,焚弃笔砚,矢往深山。……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

     

    蕅益大师大师为何归向净土呢?

    虽然他有禅宗开悟的功夫,但有一次得了一场大病,发现自己没办法自力了生死,唯有站着哭着喊了七天阿弥陀佛!

    这个事情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你有蕅益大师的修行境界吗?连蕅益大师这样开悟的人也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作为没有开悟的普通人,通身的业力,每天早上像死人那样醒来,梦里全然做不得主,难道以为自己有这个修行那个修行,就能以自力了脱生死吗?如果这样认为,可以说是狂妄无知!

     

    (2)启示:归心净土

     

    我们是业力生死凡夫,单凭自力无法了生死,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不仅学禅宗,要注重回向净土,以及平时也要随力念佛,学其他法门也是同样的。

    尤其这个时代藏传佛教流行,有一位大德曾说,容易唱高调或者不注重净土的往往是有些藏传学人。

    位大德曾说:“很多学密的人,完全不重视净土,这是最可怜的!”

    这位大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人以为自己依靠哪个上师得到什么密法正行或很简单的直指,就能马上一生成就,实际上,这是印祖所说的高攀大法,以躁妄心求胜境界,这么着急地想成就,不成就还好,真“成就”了,可能就出问题了;或者,就算没有唱高调,也注重闻思,却不学净土不念佛,从修净土来说,这样的闻思修状态当然接近杂修,杂修往生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藏传佛教更注重闻思,藏传学人如果重视净土,重闻思的优点也都可以是在熏修信愿,以及你善学大法,也能归到净土上。但是,根本不学净土,又不注重念佛,别说唱高调,就算把大多数时间用在很多经论的闻思上,学得再多也不一定知道如何归到实修关要上,以及通过学法有了轻易出头的机会,然后就去讲法,做很多事情,最后把自己搞得很辛苦很浮躁。讲法并非不好,如果发了大菩提心讲法,当然也能利益人,但从了生死的角度讲,没有净土信仰,又不注重人规、因果和《广论》《前行》这些容易利益人的法门,天天讲高法和艰深的经论,能带得动普通人吗?

    所以,从自利了生死和讲法利益人的角度来说,广学经论而不注重净土,不见得比得上那些学得少却注重净土的闻思和劝人念佛专修的普通人。

    净土的闻思修太重要了。如果有净土的闻思基础,藏传的闻思修体系就是第十九大愿的实践,广学教法不仅可以熏修信愿,而且用来弘扬净土是非常殊胜的。毕竟藏传佛教的教法兴盛,而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细致教授结合到净土上,引导信愿又是非常有力的。

    藏传学人若能注重基础法门,以及随力学净土,广学经论乃至学大法也就是第十九大愿的引导。相反,仅仅学通途,而小看净土法门,根本不学净土,真去讲法,恐怕还是容易说大话,以及和名利心相应。

    不管是汉传还是藏传,不管哪个宗派,都应该导归净土,而导归净土不是说口头上说一说,而是行动中也要学净土,不学净土,自己不能作示范,又如何导归呢?一生成就,想利益更多人,就应该随力学净土,这方面,大家都要好好想一想。

     

    11、生平及隐居

     

    《净土圣贤录(白话)》:

    “后来又住过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等地,广宏天台宗的教法。

    最后归隐终老于灵峰。”

     

    (1)隐于灵峰

     

    几年前,我和一些道友去过北天目灵峰寺,那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怎么被开发,更何况古代呢?

     

    (2)启发:净土行人应该发愿念佛专修

     

    蕅益大师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归隐的地方。

    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蕅益大师这样的高僧大德也这样选择自己的归宿,作为普通净业行人更应该这样发愿,最好提前把世间法放下,好好念佛专修。

    净土行人为什么要归隐或静居?

    为了念佛专修,成办净业资粮。

    我们要注重念佛,不是因为在家里念佛就不能往生,不是仅仅为了解决能不能往生的问题,从成办往生来讲,你工作生活与念佛并不相违,但作为发了大菩提心的净土行人,肯定想上品往生,甚至想求证念佛三昧,这就需要专修净业、好好念佛专修。

    学净土的人要注重闭关念佛专修,到时候闻思修要作调整。有时候我们为了利他不得不放下自己,但还是要发愿余生可以念佛专修。

     

    12、示现圆寂

    (1)交代后事

     

    《净土圣贤录(白话)》: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西元1654年)冬天,得疾病,遗命交代火化之后,捣碎骨头混合面粉,分别布施给飞禽和鱼类水族,广结西方净土之缘。”

     

    学佛人最好也能这样安排自己的后事,尤其家里人不信佛,可以学蕅益大师这样把骨灰布施掉,如果非要保留骨灰,对俗人(你的家人)来说,可能是很大的负担。人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行孝,死了以后把骨灰放在家里又有什么用呢?说不定他们把灵堂当鬼屋,还会依此造业。骨灰处理掉,让他们供个牌位或者在陵园立个碑就可以了。

     

    (2)临终瑞相

     

    《净土圣贤录(白话)》:

    “次年(西元1655年)正月二十一日清晨起来,疾病已经好转。

    到了午时的时刻,自己跏趺端坐于床上,

    面向西方举手而往生,时年五十七岁。

    等到圆寂往生的三年后,大众准备依法火化,打开龛柩一看,只见大师的色身头发变长覆盖耳朵,面貌如生。(《八不道人传》:牙齿俱不坏)

    门徒弟子不敢遵从大师的遗命将他结缘飞禽鱼族,

    因此收拾他的遗骨,建塔供奉于灵峰。

    (灵峰宗论)”

     

    蕅益大师的塔现在还供奉在灵峰寺,大家可以去朝拜。

    净土十三祖里面,杭州出的净土宗祖师是最多的,所以杭州就是净土宗的圣地,如果想朝拜净土宗的祖庭,可以去杭州。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