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和怨敌,不过是你分别心的幻影 上半生敌下半多为友,今时爱惜之友于明朝,反目成仇断命亦可能,怨亲无定贪嗔有何义?——《此世现相厌患歌》很多上半生是敌方,下半生因缘一变就成了亲密的朋友;又有很多今天爱惜的朋友,来日却成了断命的仇敌,可见怨亲关系是不定的。既然不定,为何一定认定他是亲而贪著不舍?认定他是怨而嗔恚不已呢?没有任何意义。譬...
为何要令善知识欢喜、怎样令善知识欢喜 为何要令善知识欢喜、怎样令善知识欢喜智圆法师开示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依于悲愍以无染心为我开示大乘道的诸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法,在我未证得菩提期间,愿我与这些说法的善知识恒时共住;共住后,何时也不违逆他的心,不说一句不悦意的话,专一地...
稻盛和夫——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练灵魂 稻和盛夫——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练灵魂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湎于享乐。当然,生活需要丰衣足食,自由活动需要相应...
法相:尘沙惑 尘沙惑【尘沙惑】FROM:《三藏法数》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尘沙惑】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以尘或沙之无数譬喻凡夫内心之无知,故谓之尘沙惑。详称恒沙惑,略称尘沙。为...
佛学基础之三不退 佛学基础之三不退【三不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名数)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也。此三不退配于菩萨之行位,依诸宗而异。据法相大乘,则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
佛学基础之三惑 佛学基础之三惑【三惑】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名数)或云惑,或云烦恼,或云漏,或云垢,或云结。皆为同体异名。天台一家统收一切之妄惑为三类:一、见思惑,如身见边见等,邪分别道理而起,谓之见惑,如贪欲嗔恚等,倒想世间事物而起,谓之思惑,离此见思二惑即离三界,声闻缘觉以之为涅槃,菩萨更进而...
人生佛教的特点 人生佛教的特点 (编者按:人生佛教是人天道吗?人生佛教有何必要?如何让人天善行成为人生佛教的真实实践?请大家学习济群法师的开示。) 济群法师开示 人生佛教的弘扬,为佛教在当代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佛教在社会的推广普及拓展了道路。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肤浅化的倾向,使...
怎样才能和本尊相应 (南无弥勒菩萨) 怎样才能和本尊相应 (按:无著菩萨十二年的苦修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和本尊相应。菩提心的根本或要因是慈悲心。一切本尊法,包括阿弥陀佛法门作为本尊法,相应的根本也在于慈悲心。) 索甲仁波切开示 无著是四世纪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圣者。他进入山中闭关,专心观想弥勒(意为“慈”)菩萨,热切希...
念佛怎样对治昏沉散乱 念佛怎样对治昏沉散乱 智谕法师 大家来打佛七,在求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上说,善男子善女子持念佛名,一天乃到七天,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称之为得“念佛三昧”。所以大家念佛七天,要尽量想办法念到一心不乱。 求一心不乱会遇到两大障碍:一个是散乱心,一个是昏沉心,不...
斌宗法师:涅槃是什么? 涅槃是什么?斌宗法师开示 前言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槃,那么学佛修行的人,当要彻底明白它,不可轻易忽略它。然而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让我来略说一下: 一、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
为什么学佛要归依三宝(圣严法师) 为什么学佛要归依三宝——圣严法师 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没有归依过的;因为,归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但会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归的仪式。虽然未曾归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自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 所以,有人主张: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归依?这种...
传印法师:天台四教颂略释 天台四教颂略释作者:传印法师 内容提要:释迦佛教化众生的方法,天台家判为藏、通、别、圆,谓之“化法四教”。本颂文的诠义是四教与断惑证真的相互关系。略释则是逐句对颂文加以说明,俾便理解。关键词:天台宗 化法四教 藏 通 别 圆 三谛 三惑 三观 三智 三德作者传印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