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69劝信流通——为何偏赞西方

云中君 2023-10-30 91
目 录
  • 己一 略明上界
  • 己二 问答破疑
    • 庚一 偏赞西方疑
    • 庚二 遍缘法界疑
      • 辛一 问
      • 辛二 答
        • 壬一 约事答
        • 壬二 约理答
  • 己三 诫劝后贤



  •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69劝信流通——为何偏赞西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疏中三。初略明上界。二问答破疑。三诫劝后贤。

     

    己一  略明上界

     

    【解】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这是略明上界。在我们娑婆世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之上,是空轮,即虚空。空轮之上又有风轮、火轮、金轮、水轮。水轮之上是四洲大地及三界。如此向上推,上方有恒河沙数世界,重重无尽。

     

    己二   问答破疑 

    △二问答破疑二。初偏赞西方疑。二遍缘法界疑。

     

    庚一  偏赞西方疑

     

    【解】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由此往下,是问答破疑。这一问答,破偏赞西方疑。有人问:“十方无量世界既然都有佛,则必定都有净土,为什么独独偏赞西方极乐净土?”

    回答很妙,先斥责这种问难不是善问,然后再加以解释。如果我们不称赞西方,而称赞东方阿閦佛国,你又要疑惑了,为什么偏赞东方?南方还有净土,北方还有,上下方都有。如是辗转问难,皆成戏论,毫无意义。所以说这个问题问得不好,不是善问。

     

    庚二  遍缘法界疑 

    △二遍缘法界疑二。初问。二答。

     

    辛一

    辛二 答

    答二。初约事答。二约理答。

     

    壬一  约事答

     

    【解】 问。何不遍缘法界。【解】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这一问答,破不遍缘法界疑。因答词较长,分四段讲解,这一段文是问题及第一段答词。有人问:“刚才偏赞西方问得不好,那为什么不遍缘法界?”遍缘法界即遍观法界之内有无量世界,无量世界则有无量净土,缘念东方净土,又缘念南方净土,乃至下方、上方,到处攀缘观想。这第一段答词先从事讲,有三义:

    一“令初机易标心故。”初机即初发心的人,初发心者心量小,不知法界究竟多大。即使其心量大,因烦恼未断,心有分别执著,你要他缘念的境广,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皆缘,能缘之心必定散乱。遍缘法界乃圆教初住菩萨之境界,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方能以清净平等心遍缘法界。所以对初发心的人,要为他指出一个方向目标,令其心专注西方净土一境,则心不散乱,容易归一。

    二“阿弥本愿胜故。”阿弥陀佛之本愿特别殊胜,他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了度众生。如十念必生、临终接引、一生补处等等,十方诸佛咸无如是之愿。故十方诸佛偏赞,劝众生偏念。

    三“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这个缘很深,不是一劫二劫,而是无量劫中阿弥陀佛为我们种的善根种子。你看,除了佛教徒外,知道释迦牟尼佛的人很少,但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念阿弥陀佛。即使不学佛的人,或因喜事快乐不觉脱口而念阿弥陀佛,或为苦逼忧愁不觉叹气而念阿弥陀佛。不但善人念阿弥陀佛,就连恶人也会念阿弥陀佛,他看到自己的冤家对头跌跤,跌得头破血流,他在旁边幸灾乐祸:“跌得好,阿弥陀佛!”他咒人家还念阿弥陀佛,你说奇怪不奇怪?这就是过去阿弥陀佛给他种的佛因种子。由此可见,弥陀与娑婆众生结的缘特别深广。

     

    【解】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这第二段答词说明上述事三义之所以然,强调缘的重要。“盖佛度生,生受化。”因为佛度众生,众生接受佛的教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其中佛度有的众生很容易,度有的众生则很困难,总是因前世所结缘浅深不同之故。前缘浅,佛度众生便很困难,众生很难接受佛的教化。前缘深,佛度众生则很容易,众生很乐意接受佛的教化。若无前缘,便无法度化。佛度须达多长者家老母即是一例。

    须达多长者是个非常慷慨的大施主,序分中讲到用金砖铺地建祗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就是他。家中有一老母即婢女,名毘低罗,我们在前面讲佛经通五人说时曾提到过她。老母谨勤家业,但非常悭吝,她对主人的乐善好施不以为然,尤其嫉妒主人对佛陀及僧众的恭敬供养,扬言不要听到佛名僧名,不见剃发染衣之人。舍卫国的王后末利夫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得知此事很不高兴,于是下令让此婢女前来王宫帮忙设斋供佛,想请佛教导她。须达多长者欢欢喜喜地用金瓶盛满了珠宝,令老母带去王宫,贡上王家,助供佛僧。

    老母不敢违命,只得去王宫。她向王后献上珠宝后,转身就想出门。这时恰巧佛陀带着弟子从正门进来。老母一见,心惊毛竖:“可恶此人随我后至。”便欲退步从狗洞出去。狗洞即闭,四方小路一时全闭,唯正路畅开。老母以扇覆面,不喜见佛。佛令其扇如镜,无所障碍。她回头向东看,东方有佛,向南看南方有佛,四方上下皆有佛。又以手蒙面,手指皆化为佛。老母闭目,心眼即开,见虚空中化佛遍满十方。当时舍卫城中,有五百邪见女,见佛为老母现无数身,心大欢喜,裂邪见网,顶礼佛足。并遵佛教化,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老母因见佛,关闭之门路复开,急逃回家对大家说:“我今日遇大恶对沙门瞿昙,在王宫众人前作诸妖幻,身如金山,目胜青莲,有万亿光。沙门善幻世间,大家年少不可喜见。”说完即躲进木笼,上面盖了上百张皮,并用白布缠头,躺在暗处。

    世尊在王宫应供完毕,欲回精舍。王后请求世尊教化此邪见婢女,佛告王后:“此女罪重,与佛无缘,与罗睺罗有大因缘。”即命罗睺罗去度恶老母。

    罗睺罗承佛威神入如意定,化作转轮圣王,阿难化作典藏臣侍左,难陀化作主兵臣侍右,千二百五十比丘化作千子,一行人前往长者家。夜叉唱言:“圣王出世,滨诸恶人,宣扬善法。”老母闻已大喜:“圣王出世,识别善恶,必当不为沙门所惑。”即从木笼出来敬礼圣王。圣王满老母之愿,令主人还其人身自由,复以如意珠照其面。老母自见成玉女宝,倍加欢喜,五体投地。其时典藏臣宣告圣王令扬十善,老母闻十善,即向圣王作礼忏悔,心即调伏。罗睺罗还复本身,老母抬头见千二百五十比丘,便感动地说:“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如我弊恶,犹尚化度。”于是求受五戒。罗睺罗为说三皈五戒,老母闻已,未举头顷成须陀洹。

    罗睺罗即带此老母去精舍。老母见佛紫金身,欢喜作礼,忏悔前罪,请求出家。佛让罗睺罗带她去比丘尼处。途中罗睺罗为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老母闻后,头发自落成比丘尼,当即证得阿罗汉果。罗睺罗轻而易举将老母度化。所以佛度众生要有缘啊!要知道每尊佛与众生结的缘不一样,一尊佛不可能度一切众生。假如这个众生与这尊佛没有缘,佛的神通智慧再大也不行,一定要另一尊与他有缘的佛才能度他。阿弥陀佛度众生特别容易,众生皆乐意接受弥陀的教化,即因阿弥陀佛与众生结的缘较诸佛深广,尤其是与我们娑婆众生偏有缘故。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佛要与众生有缘,须惠施众生恩德。前世所施恩德多,则缘深。前世所施恩德少,则缘浅。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救度成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因弥陀愿胜,惠施之恩德广大深远,胜过诸佛,故弥陀与众生结的缘特别深广,教化众生也就特别容易了。

    以上这几句话,提醒我们学佛的人,在成佛之前,一定要修布施,与众生广结善缘,广结法缘。你和众生结的缘深广,将来你成佛后,教化众生就很容易,教化的众生也多,范围也广。

    “种种教启”。因弥陀恩重缘深,故释迦说出净土三经,以种种念佛法门,至圆至顿之教,启发众生。十方诸佛共赞劝信,指归净土,令众生得四悉檀益。

    “能令欢喜信入。”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能令众生闻后,生欢喜心,相信而入净土之门。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能令触动宿种。”能令众生闻后,触动其宿世的善根种子。例如在座的同修,闻此经后,知道娑婆世界苦,即使现在生活过得不错,但终究不长,还是赶快念佛生西方了生死为好。为什么会动这个念头?因为宿因种子被触动,故生起欣求极乐之心。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

    “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众生闻后,一心念佛,以正念断除妄念,则魔障诸难皆无法遮止你。有人时常担心修行会走火入魔。你念阿弥陀佛则不用担心,因经上讲念阿弥陀佛的人,有四十里光明照耀。这是真的。

    过去桐城有二人,结伴出外经商。途中一人暴毙,伴将其就地安葬,并将其财物带回交与其妻。其妻怀疑丈夫为伴所害,伴怎么解释也无法令信。伴蒙不白之冤,只得至葬尸处陈祭哭诉。鬼与伴问答如生前一样,最后商定鬼随伴同归作证。中途经一小河,伴即赤足涉水渡河,鬼伏伴背。因河水冷,伴脱口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鬼即大叫:“你何以放光吓我?”伴又连念几声,鬼害怕至极,对伴说:“你一念佛号,胸口便放五色光十余丈,眩我心目,不能再近你身。你回去叫我妻自己来,我为你雪冤。”鬼说完就离开了。伴因此醒悟而出家,精进修行,后成高僧。可惜此鬼无善根,从未听过佛名,见光惊怖。否则即可仗此良缘,从恶道顿超净土。

    由此可知,你念佛,魔鬼即不敢近身。后文还会讲到,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因此魔障难遮!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

    “能令体性开发。”能令众生闻后,依教奉行,执持名号,由事持达理持,开发实相体性,即开发自己的本性,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解】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这第三段答词说明深一层的四悉檀。“诸佛本从法身垂迹”,诸佛本来住在常寂光中,为了教化众生,来人间示现成佛。从法身理本,垂应化之迹,“固结缘种”。坚定不移地与众生广结良缘,远播法种。佛出世度众生,可用“种熟脱”三字概括,即未种善根者为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善根增长成熟,善根成熟者助其解脱成佛。这是佛菩萨的事业。

    我们学佛,就要从这些地方学,常常想着与众生固结缘种,对不同的众生,也分别用种熟脱度之。例如我们遇到尚未学佛的人,见面念一声阿弥陀佛,不管他信与不信,他听到这句佛号,就给他的八识田里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对已学佛而尚未立志求生西方的人,要向他介绍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将本师释迦在净土三经中讲的西方依正庄严,娑婆极乐二土苦乐对比,详细讲给他听,让他能生信发愿,并起实修念佛之行,促其善根成熟。对已选定净土一心念佛的人,向他详细介绍得生西方的条件,帮助他坚固信愿,执持名号,达一心不乱。在其临终时为作开导,使他能放下一切,提起正念,并和他一起念佛,助其往生,令得究竟解脱成佛。这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荷担如来家业应尽的责任。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或是世间的缘种,或是出世间的缘种,令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悉能成佛,故皆不可思议也。

    “尊隆于教乘”。尊隆即高上,教乘即教法。《阿弥陀经》所诠持名求生净土一法,普摄三根,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是故于释迦一代时教中,此经独尊,高超诸经。“举扬于海会”。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皆在海会大众中推举宣扬极乐依正之清净庄严,异口同音赞叹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沁入于苦海”。沁是渗入浸润,苦海即生死苦海。众生处生死苦海之中,本师释迦及十方诸佛,以大慈悲心,宣讲《阿弥陀经》,其法水渗入滋润生死苦海中的众生之心,令众生信愿持名,念念中灭除亿劫生死重罪。这是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得生善、破恶益。

    “慈契于寂光”。慈即佛的慈悲,契是契合,寂光指常寂光土,乃法身佛所居之处。众生由信愿持名,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虽处同居,而能圆见三身,圆净四土,契证法身无量光寿。这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所以万德钦承”,万德指诸佛,由上述事中三义特别殊胜,故十方恒沙诸佛皆钦敬阿弥陀佛,公推其第一,为佛中之王,并承当广宣弥陀大愿,弘扬《阿弥陀经》之重任。“群灵拱极”,群灵指除佛以外的有情众生,已生极乐者,无量无边诸上善人及菩萨、罗汉等,皆恭敬围绕阿弥陀佛,如众星之拱北极;未生极乐者,十方恒沙世界无数菩萨、声闻、善男女等,皆愿生极乐,亲近承事阿弥陀佛,似万流之入大海。这两句就是说的诸佛偏赞,众生偏念。

     

    壬二 约理答

     

    【解】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前面三段文是从事回答,这第四段文是从理回答为何不遍缘法界之问。“当知佛种从缘起”,大师告诚我们应当知道,佛种即成佛之道种,亦即众生本具之正因佛性,缘指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我们在玄义力用中介绍过这三因佛性。正因佛性必从缘因和了因佛性而得开发。若无了因佛性慧心之解悟,以及缘因佛性善心之修持,则正因佛性理心终归埋没,不得发起,故曰佛种从缘起。我们举个譬喻便很容易理解了。正因佛性如埋于土中之金,了因佛性是照了土中有金之智,缘因佛性是开掘出土中金之修持功德。土中之金,先须了知,然后由挖掘之助缘方能开发。

    “缘即法界”,缘了二因,就是法界。正因佛性是法界理体,缘因佛性为法界性用,了因佛性为法界德相。三因不出一心,一心即心性,亦即法界。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名相术语描述,心性、实相、一心、法界,名异体同。

    “一念一切念”,你念弥陀一佛,就是念十方一切诸佛。为什么呢?弥陀乃法界藏身,即法性身,阿弥陀佛是法身佛之本名,亦即一切诸佛之本名,故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你生极乐一土,即生到了十方一切诸佛国土。因极乐乃法界藏土,即法性土,融摄一切佛土。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和正宗分第一科中正报妙讲的“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是同一个意思。

    “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你于一处烧一支香,献一束花,供养弥陀一佛,即于一切处烧香,献一切花供养诸佛。你以一种妙音,以一个色身,赞叹礼敬弥陀一佛,即以一切音声、一切色身赞叹礼敬诸佛。“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乃至弥陀接受你的忏悔,给你授记作佛,替你摩顶,垂手接引,即一切诸佛接受一切众生的忏悔,并给一切众生授记、摩顶,并垂手接引。你看《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上记载的,不少人念佛功夫相应时,于定中或梦中得阿弥陀佛垂手摩顶,观音菩萨甘露灌口。

    “十方三世,莫不遍融。”以上所举种种,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依正,一切六尘,无不普遍融通。这和正宗分第一科中依报妙讲的“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是同一个意思,显示事事无碍。

    “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指偏念弥陀,偏生极乐,因此这个增上缘因了因,就称为正因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所立四种缘起中最高的一种。华严宗的教理以缘起为主,将释迦一代时教分判为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除顿教外,余四教各有一缘起:小乘教是业感缘起;大乘始教是赖耶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大乘终教是如来藏缘起,亦名真如缘起;圆教是法界缘起。我们在此不能一一介绍,想了解的可查阅有关典籍。

    现在简单说一下这里提到的法界缘起。法界之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三世,尽成一大缘起,无单立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所谓万有缘于万有而起,这就是法界缘起之义。所以念弥陀一佛,生极乐一土,以及燃一香,供一花等等,即为法界缘起。因以一法成一切法,念一佛即念法界一切诸佛,生一土即生法界一切佛土,故曰“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若不明了此圆融无碍之理,而念西方,再念东方、南方……一一分别执著,则是偏缘而非遍缘法界也。

     

    己三 诫劝后贤

     

    【解】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这是诫劝后贤,说明上中下根人皆可修持名念佛法门,求生净土。“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浅位人是未断烦恼未证圣果的人,即六道凡夫。虽属凡夫,也不出法界之外,因而就可以决定志向,专念阿弥陀佛,专求往生西方,则如正宗分第三科中讲的,“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深位人是破无明的人,如圆初住及其上的菩萨。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这些菩萨已达法界缘起之理,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但得生西方,何愁不入华藏。故不必舍西方世界不生,而另去求生华藏世界。你看华严会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悉皆求生西方。这就为深位人作出了榜样,正如正宗分第三科讲的,“上上根不能踰其阃”啊!

    “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这是唐朝李长者的错误观点,在其所著《华严合论》中,判华藏是实,西方是权;华藏大,西方小。蕅益大师在别序中讲到世界及佛皆有时,所说的“非权现曲示”,即破此《华严合论》之伪,我们在那里讲过。

    “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上述错误依三性判,属法执遍计执情。三性是:一遍计执性,凡夫之妄情周遍计度一切法,执为实有,即我执和法执;二依他起性,他指因缘,即一切万法依因缘和合而生,如幻如化,有即非有,非有似有;三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亦名法性、真如,乃一切有为法之体性。此三性中,遍计执性为妄有,依他起性为假有,圆成实性为实有。

    “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李长者因不了华藏乃众世界和合而有,以为大,计为实;不达西方横具四土,以为小,计为权。当知权实大小皆依他起性,如幻如化,无有实体。然依他起性不离圆成实性,权实无非法界,故一体。因不了达,但顺情妄生分别执著,故为遍计执情。

    六方佛劝信赞叹就讲到这里,劝信流通的第一科略引标题讲完了。下面解释这部《阿弥陀经》原来的经题。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