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欢喜佛子

佛学基础之三不退

欢喜佛子 2021-05-13 212
目 录
  • 佛学基础之三不退
  • 【三不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三不退】FROM:【《三藏法数》】
  • 【三不退】FROM:【天台教学辞典】
  • 【三不退】FROM:【佛光大词典】
  • 【三不退屈】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佛学基础之三不退

    【三不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名数)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也。

    此三不退配于菩萨之行位,依诸宗而异。据法相大乘,则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于利他之行不退失,谓之行不退。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海,谓之念不退(西方要决之十住毗婆沙论)。

    又天台一家,自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此间断见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也。自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终为行不退,此间破尘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也。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断无明之惑,而不失中道之正念也。如配之于圆教,则自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初住已上为念不退。观经妙宗钞下曰:‘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假。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不失中道正念。’

    【三不退】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一、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

    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

    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三不退】FROM:【《三藏法数》】


    ﹝出观经妙宗钞﹞

    [一、位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初住位中断见惑,二住至七住位中断思惑,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初住即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行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八住已去,至十行位中,伏断尘沙之惑,则永不退失菩萨之行,故名行不退。(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念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初地已去,破无明惑,则永不退失中道正念,故名念不退。


    【三不退】FROM:【天台教学辞典】

    修行佛道过程中,以既得悟之功德,而入于不退失之地位称为不退。

    三不退即:

    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

    2.行不退:所修之行法不退失。

    3.念不退:正念不退转。此三不退配以菩萨之行位,诸宗说法不一。

    法相宗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唯识观,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称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对利他之行不退失,称为行不退;八地以上,得无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即在定散中亦恒常自在,称为念不退。

    台宗则以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在此间断灭见思惑而永超三界生死;以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终为行不退,在此间破除尘沙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又以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此时既断多品无明惑,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如配以圆教,则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初住以上为念不退。

    另据吉藏大师之‘法华义疏’卷一,三不退之异说有四:

    1.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称位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萨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转,称行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入无功用道,自然进道不动念,称念不退。

    2.外凡六心称为位退,七心以上称位不退,余二者如同前释。

    3.习种性,称位不退;道种性,解行纯熟,称行不退;初地以上得无生忍,不复生心动念,称念不退。

    4.十信十住是信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十退,十地念不退。三不退若加处不退,即为四不退论。

    [法华义疏二、维摩经略疏一、法华玄义四上、法华文句记二中]


    【三不退】FROM:【佛光大词典】

    修行佛道之过程中,以既得悟之功德而入于不退失之地位,称为不退。三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

    (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

    (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此三不退配以菩萨之行位,诸宗说法不一。法相宗以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唯识观,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称为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于利他之行不退失,称为行不退;八地以上,得无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于定散中恒常自在,称为念不退。天台宗则以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于此间断灭见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以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终为行不退,于此间破除尘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以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此时既断无明之惑,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如配以圆教,则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初住以上为念不退。

    另据吉藏之法华义疏卷一载,三不退之异说有四:

    (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称位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萨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转,称行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入无功用道,自然进道而不动念,称念不退。

    (二)外凡六心称为位退,七心以上称位不退,余二者如同前释。

    (三)习种性,称位不退;道种性,解行纯熟,称行不退;初地以上得无生忍,不复生心动念,称念不退。

    (四)十信十住是信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三不退若加上处不退,即为四不退。[法华义疏卷二、维摩经略疏卷一、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文句记卷二中](参阅‘不退’984)


    【三不退屈】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菩萨修唯识行,有三退屈,成唯识论卷九,有三不退屈说,意思是修胜行时,有三退屈,如果以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

    一者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人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反省自己意乐能修布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三者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人粗善尚得妙果,况己妙因?练磨其心,勇猛不退。由以上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见《成唯识论》卷九。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