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智慧转变思维和行为 ——追忆昌臻老法师

用佛法智慧转变思维和行为 ——追忆昌臻老法师

用佛法智慧转变思维和行为——追忆昌臻老法师宗性法师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每每忆起昌臻老法师留下的宝贵而丰厚的精神资源,内心就不禁升起深深的敬意。每逢老法师的纪念日,我们追思缅怀他老人家的最好方式,便是把他的精神转换成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很多佛弟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接触佛法...
善导大师:世尊在《观经》中的最后嘱托是什么

善导大师:世尊在《观经》中的最后嘱托是什么

世尊在《观经》中的最后嘱托是什么《观经》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善导大师解释:“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净土诗:净土杂咏(智达禅师)

净土诗:净土杂咏(智达禅师)

(智行居士读诵)净土杂咏(智达禅师) 叠叠叮叮嘱劝,切切弥陀悲愿。滔滔的苦海深,层层的业债牵。闹闹喧喧,轮回了千遍。早早登安养归船,时时礼古佛垂怜。逍逍遥遥西方古路,永永住无生国里证真诠。急忙忙浮生如电,痛煞煞轮回千遍。浪滔滔苦海无边,一心心谁肯把弥陀念。最堪怜,无端爱欲牵,无常一到,只恐...
怡山禅师发愿文

怡山禅师发愿文

怡山禅师发愿文归命十方调御师,演扬清净微妙法,三乘四果解脱僧,愿赐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称自己名)。  自违真性,枉入迷流。  随生死以飘沉,逐色声而贪染。  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  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  迷沦苦海,深溺邪途。  著我躭人,举枉措直。  累生业障,一切愆尤。  仰三宝以...
慧远大师的传记(汇集)

慧远大师的传记(汇集)

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生平事迹大安法师撰  远公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弘一大师)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弘一大师)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庚辰地藏诞日在永春讲弘一大师讲 王梦惺记  予来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时王梦惺居士来信,为言拟偕林子坚居士等将来普济寺,请予讲经。斯时予曾复一函,俟秋凉后即入城讲《金刚经》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关习禅,乃不果往。日昨梦惺居士及诸仁者入山相访,因雨小住寺院,今日适逢地藏...
弘一律师对地藏菩萨的礼赞(演培法师)

弘一律师对地藏菩萨的礼赞(演培法师)

弘一律师对地藏菩萨的礼赞演培法师讲述佛历二五一七年夏历七月廿八日讲于佛教居士林每年中国夏历七月到来,我国佛教徒不少发心读诵地藏本愿经及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特别是传为地藏大士示现道场的九华山,到了夏历七月,中国各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的齐向该山奔驰而来,甚至还有三步一拜或一步一拜的,其盛况真的不是笔墨所...
三十五佛忏悔文(果硕仁波切科文)

三十五佛忏悔文(果硕仁波切科文)

  三十五佛忏悔文(果硕仁波切科文)  (此仪轨中所依力、现行对治力、拔除力、回向善根的资粮、累积资粮这五部分的观修划分是参考果硕仁波切的《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拟定的。若有不当,谨向三宝忏悔。)  所依力(皈依、发心)  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尊法、贤圣僧!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
关于讲考的窍诀(刚桑轮珠堪布开示)

关于讲考的窍诀(刚桑轮珠堪布开示)

关于讲考的窍诀(刚桑轮珠堪布开示)为什么要重视讲考若能改变身口意,就再也没有什么改变不了的。其中语言的改变依靠念经、念咒、讲佛法道理等,与此同时自相续也会改变。就讲考来说,首先要理解,之后才知道怎么讲,所以也要下功夫。否则不讲考就没有效果——自以为理解了,但详细问的时候却答不上来,心里稀里糊涂的,所...
题远法师影堂壁——明教契嵩大师

题远法师影堂壁——明教契嵩大师

  题远法师影堂壁——明教契嵩大师  远公事迹学者虽见,而鲜能尽之,使世不昭昭见先贤之德,亦后学之过也。  予读《高僧传》《莲社记》及《九江新旧录》,爱远公凡六事,谓可以劝也。乃引而释之,列之于影堂以示来者。  陆修静异教学者,而送过虎溪,是不以人而弃言也。  陶渊明耽湎于酒,而与之交,盖简小节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