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欢喜佛子

出胎隔阴之迷

欢喜佛子 2021-05-07 172



  出胎隔阴之迷


  莲池大师开示


  古云:「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予初疑:声闻已具六通,菩萨双修定慧,何由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平日忽尔茫然,况隔阴乎?乍迁一房,夜起不知南北,况出胎乎?彼诸贤圣之昏昧,盖暂昏而即明,俄昧而旋觉者也;而我等凡夫,则终于昏昧而不自知也。舍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为今之计,直须坚凝正心,毋使剎那失照,而复恳苦虔诚,求生净土。生净土, 则昏昧不足虑矣;既放其心,复拨净土,危乎哉!


  【译文】


  古大德说:「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我最初曾怀疑:声闻阿罗汉已具六神通的能力,菩萨定慧双修,为什么他们转世时还会昏昧不明呢?等到察考自己、观察他人,发现昨夜发生的事情, 到了白天就记不清楚了,何况隔世呢?刚换一间房,夜晚起来就分不清方向,何况转世出胎呢?其实这些圣贤的昏昧只是暂时的,他们很快就能转迷为悟;而我们凡夫一经转世投胎,则完全迷惑颠倒而不自知。舍身受身之间,竟有那么大的利害差别!

  为今之计,应当坚定安住于正心,不令此心稍失智慧观照,而且更应勤苦虔诚的求生极乐净土。若能往生净土,就不必担心来生还会有昏昧的困扰;如果放逸此心,又不求生净土,未来的去向就危险了!


  【注释】


  ① 声闻:声闻之人,闻佛声教,知苦(谛审生死实苦)、断集(欲断生死苦因)、慕灭(欣慕寂灭之乐)、修道(往修涅盘之道),依此四谛法,修道证真。但因其只求自度,不求度他,故名小乘。小乘声闻修行所证得的四种果位,依次为:初果须陀洹,此人断三界见惑尽,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果阿罗汉,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已出三界,解脱生死,已证涅盘,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摘自《三藏法数》、《佛学大辞典》)

  ② 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小乘初果圣人及初发心菩萨,在未断尽三界内见、思惑(见惑,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思惑,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时,心起贪爱)之前,仍受生死轮回之苦,从此生投胎到下一生的过程中,处于迷惑不知的状态,因此出母胎后,对前生的事情完全忘失。《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曰:「小圣初心不能正知出入(指入胎出胎)者,古云『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出胎之昧。』是也。」《阿弥陀经要解》曰:「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音「蛮鼾」,胡涂马虎)。」《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曰:「初果圣人尚昧于出胎,小分位菩萨尚昏于隔阴,况凡夫也。初果有七番生死,尚有出胎之迷,菩萨亦有此苦,故曰隔阴之昏。」不过这些圣者的修行功夫深厚,他们只是迷于一时,若经提醒,马上就觉悟了。隔阴,阴指色、受、想、行、识五阴(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众生由此五阴积聚成身,起诸烦恼,受无量生死轮回之苦。(参考《三藏法数》、《佛学大辞典》)

  ③ 六通: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对于自身、他身多生所行之事,悉皆能知)、神足通、漏尽通(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而得之神通)。(摘自《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

  ④ 稽:音「机」,考核、查考。(摘自《汉语大词典》)

  ⑤ 忽尔茫然:忽尔,忽然、突然。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摘自《汉语大词典》)

  ⑥ 乍:音「炸」,初、刚刚。(摘自《汉语大词典》)

  ⑦ 俄:音「额」,短暂的时间。(摘自《汉语大词典》)

  ⑧ 坚凝:坚定。(摘自《汉语大词典》)

  ⑨ 拨净土:舍弃净土。(参考《汉语大词典》)



  (译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