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欢喜佛子

戒律概论:他说我学戒是给别人学的(德亮法师)

欢喜佛子 2021-04-15 168

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我们学习戒律,目的是什么?

应从观照自己心性上面,而不是向别人解释层面来谈为学的目的。


现从二个层面来谈:

一、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

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惭愧无德,学习只为增进德业。为人者,自以为足,学法只为教授于人。


说什么呢?古代的学者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现在的学者呢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别人。

所谓的“为己”,是惭愧自己啊道德不足,所以说呢要精进学习,来增进自己的道业,增进自己的德业。

“为人之学”呢,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己,只是为了教导别人。

 

当如何为己,又如何为人,今细而论之。

大乘行者,宏远则当为人(为人者,发心修学,乃为道成之后广度无边有情也),此是发心广大,当下则应为己(为己者,惭愧罪业深重,道业不足,是故所学唯为自我践履,断除凡惑,以成就道业,以有道方能真教于人也),此是智慧抉择。


那么一个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该如何看待这个命题?可以从二个层面进行观照:

1、宏远的角度——从长久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为人之学”。我们现在学习是发广大的菩提心,为了未来有所成就,普度一切众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为人之学”。这就叫“发心广大”。


2、当下的角度——当下,还是要有“为己之学”这种踏实的心态。惭愧自己啊烦恼深、罪业重,每天都在烦恼和罪过当中度过,哪有心思,哪有本事去教导别人?惭愧还来不及呢。以这种心态,学习是要直接用在自己身上,改恶迁善、断除烦恼、成就道业,从当下角度来说应该还是“为己之学”。自己的道业有所成就,才能够真正地利益众生,这是应当如此,应当的态度。

 


反之,宏远则为己,当下则为人(自己未有所得,亦不为自我实行,只为为人讲述而学,如鹦鹉学舌也)。


则宏远近于私,当下近于名(于内,或自无惭愧,骄慢自大,于人轻视怜悯,好为人师;于外,或关注自己讲述如何,是否畅达深微,他人如何评价,乃好名之心。非慈悲之发心)。

 

反之——从长远来说是为了自己,从当下角度来说又是为了别人,那就有问题了。


如果说从宏远角度是为了自己呢,那就有点像二乘行人,他的心态,修道是为了未来自己解脱,解脱三界轮回之苦。


如果从当下角度来说是“为人之学”呢,感觉自己学习佛法呢已经可以了,很知足了,自己不错,别人很可怜,学佛法只是为了教导别人,这就是鹦鹉学舌一样,学到之后不用在自己身上,那么他就当下“近于名”啊。好像是一种慈悲心,实际上是一种好名的心。


这种情况,首先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烦恼深重而看不清楚,自己业障累累却不能观察、不能觉知,这首先是对自己没有惭愧心,骄慢自大。总是看着别人很可怜,看着别人过失很多,好为人师啊。总想去学一点东西在别人面前展示展示——我教导别人——他是这种心态。从内心角度来说他学习是依骄慢心,他不是慈悲心。


从外在来说呢,他实际上给众生讲法的时候,关注的是什么呢,并不是真心,表面说起来他是为别人讲法,成就别人。但是他观照的是“我讲得好不好,别人对我怎么评价,我讲得是不是出神入化,大家是不是觉得我是一个法师的材料”,他关注的是这些东西,他不是关注于能不能给众生以真实利益,实际上内心还是好名的心。只要内心的道德不足,他这个为人之学、价值学一定会被名所牵,一定会牵。

 

(摘自德亮法师《戒律学纲要》系列讲记,经东林寺文宣部编辑、整理、发布。)  


东林寺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