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释弘印

平凡的她往生后回来的精彩开示

释弘印 2021-04-15 129

下面就从乾隆四十九年春所发生的一件事谈起。

当时有一位西方大士降临玉坛,给弟子们宣讲净土法门。当年的苏州,扶鸾盛行,降坛的有些是天仙,有些是灵鬼,也有些是佛菩萨,并不决定。佛菩萨降坛则是为度化有缘众生。这位来自西方的菩萨,话语平易、恳切,意味深长,都和大乘经相合。

有一天,作者彭二林居士也去拜访,在坛中问到:“我一生有许多师友,他们现在各自生在什么地方?”西方大士一一答复:“生到西方净土的有四人,香山老人、旅亭师、誓愿师和沈敬孚居士;往生兜率的有一人,是王秉宁居士;其他像朱仲君、罗台山,都归在福报中。”末后问起作者的侄媳陶氏琼楼情况如何。大士回答:“陶氏已生到西方边地。”

后来不久陶氏也降临坛中,题诗一首:“雨歇闲阶芳草多,五年消息等流梭。洞中深闭烟霞迹,一任熏风送客过。”这意思是说:雨歇了,台阶上很安静,有许多芳草(这指她生到了净土)。五年过得很快,光阴如梭(指她已离开人世五年了)。我已经生到西方边地,此处超出三界,安乐妙好,如今一任熏风把我送到这里(指西方大士摄持她的心返回人间)。

以下一段是陶氏当时给大众做的开示: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金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也。”

大家若想归向极乐净土,这全要自己打得一副金铁般的心肠。就是指内心的信愿要如金、铁般坚固,遇到任何情况都毫不变动、坚不可摧。

现在大家还处在红尘世间,时时要护好自己的心。在接触外缘时,不要被五欲染污,因为我们的心一旦染著在上面,就会生起对娑婆世界的贪爱,从而粘缚在生死中,障碍往生净土;内在不要被喜怒哀乐等七情所蒙蔽,如果心陷凡情,就是陷于生死。能够切实做到这两点,那么即使自己身处红尘,心却没有被凡情锢蔽,污泥中就有莲花出现了!

“一句佛号,便有一光。千句佛号,便有千光。光自内生,非从外得。以无相故,阿弥陀佛在尔诸人面前,随处出现。才有丝毫隔碍,此光便不能发现矣。”

如是心地清净,念一句佛号,就有一道光;念一千句佛号,就有一千道光。光是从自己清净的心里发出,而不是从外面得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以无相的缘故,就在诸人面前随处出现。自心才有丝毫的障碍,这光就不能现出了。

这些话开示得很好。在清净心里念佛自然有光明;心在欲尘中稍有染著,就是自作障蔽,心光就不能显发了。所以贪著欲尘是直接的违缘。如其所述,内心在起各种贪嗔、造作恶业的时候,净光就不现了。所以我们要时时战兢惕厉,护持清净心,不能打失片刻。能这样做,才会在污泥中开出莲花。“污泥”,是指我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等世间染污境缘。

如果我们已打就了一副金铁心肠,道心坚固如钢,那就不会再受世间法的侵袭、感染,也不会随内在的凡情流转,污泥中仍然“念念是佛”,念念开莲花,这就是人中芬陀利花。持续珍重护持,心就常在莲花国里了。

“念佛心要时时觉照,方发得不退念头;念佛声要心心悲切,方发得无上愿力。”

这个念佛的心要时时保持觉照,才能念念相续而不退失。一念打失,便堕于无明。所以须绵密保护。    

念佛的声音要心心悲切,才发得起无上愿力。就是说,每一念都悲切地念佛,才发得出内在竭诚求生净土的愿力。

想到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沉沦于生死苦海,唯有弥陀大愿慈航能作究竟地普度,从而心心悲切地念佛,为自己、为一切苦海众生祈求,才发得起最大的愿力——誓愿在此生往生净土、成就佛道,尽快地救度苦海众生。

“心声互融,光明四彻,无处不是佛,无时不念佛,方为得手。”

从悲切至诚的心中念出“南无阿弥陀佛”,自己的心就融在这声佛号里,而念出的这一声佛又融在自心上。光明彻照到十方,以至于无处不是佛,无时不念佛,这才是得心应手、自心与佛心相应相合了。

“佛号无量,要知智慧无量,神通无量,慈悲无量,摄受无量。苟不发无量心,安能亲见本师顶相?”

阿弥陀佛有无量种德号,要知道在佛分上智慧无有限量,神通无有限量,慈悲无有限量,摄受无有限量,如果我们自身不发起无量心,怎么能亲见到本师阿弥陀佛的顶相呢?只有无量无际的心才能相应于无量无际的佛;如果自己的心有偏堕、有局限,就不能与佛心全分契合。

所以我们要发无量心。佛智慧无量,我就发智慧无量心;佛神通无量,我也发神通无量心;佛慈悲无量,我也发慈悲无量心;佛摄受众生无量,我也发摄受无量众生的心。以这些发心,来和佛的无量心充分相应,如同函盖相称那样。

“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尔,将何以堪?快快念佛去也!”

可怜众生除不掉私欲贪念,致使菩提的根芽日渐败坏。这样的颠倒妄为,有何颜面见本师阿弥陀佛呢?所以应快快念佛去,不要违背佛心。这是指我们在一念一行上都要考虑:“我这样做,阿弥陀佛喜欢吗?符合佛的心意吗?我这样念贪嗔痴有脸见佛吗?”所以再不能迷失,不能念贪、嗔、痴,不能舍父逃逝、自甘沉沦。抓紧时间念佛,才能出娑婆、生净土。

陶氏讲这番话的时候,二林居士恰好不在,他是听人转述才知道的。

一个月后他再去,写了一篇告疏对琼楼说:“听说你已往生净土,不负生平志愿,这是大好事。但罗台山、朱仲君平素清净斋戒,有大誓愿,是很稀有的人,为什么还落在福报中呢?而你戒品不全,功夫又不熟,却能直接无碍地往生,这又是什么缘故?往生时情景如何?往生后如何享用净土境界?如何进修?已见佛了吗?登不退地了吗?请逐项告知,使听到的人都能生欣求、仰慕心,发起精进,这也是度人的本愿。”

这一天,西方大士又降临玉坛,回答说:“上个月,正值我在西方边地教化众生,所以琼楼能与我一起来。今天她不能来了,我代她回答。琼楼平日的工夫和持戒之力,虽比不上罗台山,但临终时的正念远胜罗台山,所以感得观音大士前来迎接。临终时,她见金莲花现在眼前。顿时感觉自身转成了男子,已经到了西方七宝庄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衣服、饮食等任何受用都是自然化现,不必劳作。虽然还见不到佛,但每天都有诸大菩萨来讲两次法。精进的人能渐次登上九品,懈怠的人五百年后可以生入净土。娑婆世界的一百年,等于边地的一天。琼楼往生后,还算精进,将来她能得到上品下生,那还要经过娑婆世界两千年。”

这位西方大士名叫“寂根”。在佛演说《无量寿经》《维摩诘经》等时,他都参与法会,是一位久已证果的圣者。

二林居士说,当年琼楼净土的志愿非常坚固,病中念佛更加恳切,临终了无牵挂,只是说:“大和尚来了!我去了!”而罗台山走时,眼睛看着亲属,有舍不得的意思。我当时就怀疑他不能往生。这真是可悲的事!罗台山对于“情想分途”之理早已明知,却终究没能战胜自己。

“情想分途”的道理,出自《楞严经》:“纯情即沉”、“纯想即飞。”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从情和想上,分出了堕落和飞升两条路。如果纯是情欲,就会堕落生死;内心不沾染情,纯一是清净心想,就可以飞升净土。所以净业行人一定要淡薄情欲。

这又全凭坚固的信愿。不断以佛号念念断情根,才能脱出情想,往生净土。

——节选自智圆法师《莲宗故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