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水星Mercury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易》08:正信希有分第六

水星Mercury 2023-03-13 86

法尚应舍.png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此乃金刚经正信之文。

须菩提知道世尊所说的是大乘法,小乘的罗汉也不易解,更何况未出轮回的众生,所以问,可有众生,得闻“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章句,亲见法身如来,而生实信。世尊又谓布施无相,哪一个人见到布施无相,而能相信无相的妙行呢?须菩提意谓,众生一定要见到三轮体空,才能生实信。

修行用功,若能够见到诸相非相,即见法身如来,能够见到法身如来,就算在任何艰苦的情形下,也不会退心,若只有泛泛而信,而未见法身,遇境逢缘,被五欲六尘之境所转,便生退心。

从前我认识一位居士,很诚心修行,甚至如来的舍利,也给他求得,后来年老时,他开始有点糊涂,我再次见他时,他说自己身体不好,要食狗肉,我很替他可惜,从前他的致诚心,可以求得释迦佛的舍利,现在年老时,反而食狗肉,可知道他未曾有一个实信,只是泛泛而相信,为何他可以得到舍利?那是他的一念诚心所感,但未见法身如来,所以未生实信,只是泛泛而相信。例如朝普陀山,不是每一个人朝普陀山回来之后,一定会转好的,有些人依然故我,皆由未曾有一个实信。实信真实,真实地相信佛教,是为正信。

见到法身如来,法身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菩提,既然得见菩提,又怎么不会相信,又怎么会生退心呢?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如来说法,若无人相信,如来是空说。如来言不虚发,如来金口出言,不会空说,如来说“若见诸相非相”,须菩提以为在法会中无人相信,其实除了须菩提相信外,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罗汉会相信,焉能说“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所以世尊谓须菩提:“莫作是说。”

不但现在有人相信,如来灭后,亦有人相信,信什么?信“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般若妙法。

“后五百岁”者,如来灭后,有五个五百岁,第一个五百岁,解脱坚固,其中有龙树菩萨,优波鞠多尊者,度无量人,依如来的遗教,得解脱之果。

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佛弟子虽未得解脱之果,有修四禅八定、有修念佛三昧、有修数息观、有修空观等,皆得禅定三昧,在此五百岁中,亦有人相信般若。

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佛法开始流入中国,常时有鸠摩罗什法师、道安法师等,一个寺门中,最少住上五百位和尚,道安法师讲经时,最少有一万人听法,是为多闻坚固,在此五百岁中,亦有人相信般若。

第四个五百年,寺庙坚固,在六祖菩萨时代,恰巧是佛灭后二千年,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到处是佛堂,是为寺庙坚固,办道场求福,在此五百岁中,亦有人相信般若。

第五个五百年,斗诤坚固,各立门户,学者无所适从,但仍有人相信般若。

在最后的五百年中,有努力求福求慧者,严持如来清净戒,由清净戒得见如来无相戒。

例如杀生,杀了一条鱼、一只鸡,是有相,不杀生即无杀,无杀即是无相,戒是无相,功德亦是无相,如是不盗、不淫、不妄,亦是无相。

“修福”者,福有三种:布施、持戒、禅定,文中指的是修禅定的福;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年,佛弟子持无相戒,修无相定,依此章句,能生信心,信心清净,得见法身如来,知道法身才是真实,故云“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心生净信者。

“诸相”我已见到,但是还未见到“非相”,皆由自己的善根还未成熟,所以要多种善根,如何种善根呢?

地藏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地藏菩萨,即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不令退失。

所以若不在佛法中种善根,就是以恒河沙七宝布施,也只得人天的果报,是有漏的因,生死的果,决不能成佛。所谓修行者,就是栽培自己的善根,闻了佛法便有善根,要好好的栽培。

善根是于佛法中来,悟与不悟,看你可有善根,早悟或迟悟,也得看你善根成熟还是未成熟。

种善根者,如地藏经所说,于诸佛所而种善根,故云“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善根成熟,方可解般若。此外,诵经、念佛、拜佛、参禅,也是种善根,应该勇猛精进,念念佛、念念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是指长远心,以长远心修行,直至善根成熟,一闻法,便大彻大悟。

马祖二十年不开口,二十年种善根,南泉祖师得法后,三十年不下山,达摩祖师九年面壁,九年种善根,是谓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善根成熟,就是闻法开悟之时,所以种善根须有长远心,善根由种子而增长,因增长而成熟,善根成熟,闻法即悟。

应以何身得度,观音菩萨即现何身而说法度之,为什么观音菩萨不现身向我们说法呢?因为我们的善根未熟,若善根未成熟,就是观音菩萨向我们现身说法,我们也不能开悟。诸佛如来出现世间,都是在众生善根成熟之时,是故释迦世尊初转法轮之时,五比丘证阿罗汉果,百万诸天证无生法忍。

闻是章句,一念生净信,念念生净信,念念生净信是由最初第一念而生,在最初一念清净信心中,见到自己的佛性,知道佛性才是真实。因此,“一念生净信”,是属于十信位的菩萨傅大士云:“信心生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于此日,得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薰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从一念信心而修因,以十信为因,进而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得佛果,故云得果未来时。

由一念信心而修佛因至成佛果,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把八识田中有漏的种子薰成无漏,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普照十方世界,所以信心生一念,是成佛之因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见法身后,生死已了,虽然还未成佛,但是已经长别三界轮回苦海。

修行不难,天天的念佛诵经坐禅,但是难在一念生净信,我们不但未曾有一念生净信,反而念念妄想昏沉,未曾有一念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上文我曾经引用涅槃经中两句法语:“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心及究竟成佛,等一无异,惟是二者之中,先心最难,即是一念生净信者。果从因生,不是因从果生,一念生净信是佛因,佛因较难,但只要有一念净信的佛因,将来自然有成佛的佛果,所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的功德很大,有谁知道呢?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一念净信的功德,乃至菩萨、声闻、缘觉,也不知道,惟有如来知道,此文中“如来”,是指十方如来,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佛。“如来悉知”,“悉”,乃“尽”的意思,佛心尽知,佛眼尽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见佛法身,一念生净信,就是见性,任何功德都不及见佛性的功德大。

“是诸众生”者,虽云见性,但还是众生,因为第一念见,又不知何时何日,于第二、第三念再见,不过第一念见了之后,信心成就,永不退转;“得如是无量福德”,佛性内有无量福德,所以见佛性的福德亦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五蕴和合为我,从五蕴起执,有我相,空五蕴即见法身,法身无相,所以见法身后,不再有我相

四大和合为人相,命终时,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四大分散,何来有人相?所以见法身后,不后再有人相

法身无生,无生则无灭,生灭的妄相心灭,众生相亦灭,故无复众生相

既不执身为我,便没有长短寿之分别,所以无复寿者相,是故悟道之人,生死来去自由,能够坐脱立亡。

法相者,悟道之人,离名绝相,不再执着三藏十二部诸法的名相,但亦不执着谓无三藏十二部的名相,故云“亦无非法相”,若言无三藏十二部,便是谤法。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是诸众生”,指未悟道之人,众生未悟道,未生一念净信以前,若见相,便立即取相,相就是境,都是虚妄,若取相,则有我、人、众生、寿者,是谓无明。

有些人执法相,法相者,三藏十二部诸法的名相,其实法相是让我们依着来修行,不是要我们去取着,言我能解名相,其实所解的是名相,能解的是谁?是妄想。所谓“名相妄想,真智如如。”名与相是二法,解名相的是妄想,妄想灭,得真智,名相灭,见如如之理,若取名相,心内便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假如不取诸法的名相,却去取诸法的非相,认为不须依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修行,你教他念佛,他说不须要念佛,你教他持戒,他说不须要持戒,你教他拜佛、坐禅,他说不须要拜佛、坐禅,名为取非法相,亦名为谤经,所谓“离经一字,是为魔说”,亦着了我人众生寿者。

其实佛说法是无定的,众生着空,如来说有,以有破空,但不可执有,故云“不应取法”;众生若著有,如来便说空,以空破有,但亦不可执空,故云“不应取非法”。

上来“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一念相应,见到法身如来,见到自己本来面目,其福德犹如虚空,从此无四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从性起修,直至成佛。未曾有一念生净信者,那么,就要小心,修行第一个条件,切莫取任何相,取相便迷性,若见相而不取相,离相便见性。

何谓取相?取相即取法,法者,一切法,简而言之,不离一个“有”字,“有”莫取,“非有”亦莫取。修行时,不是见“有”便见“无”,见有之时,不取有相,过了“有”关,见无之时,不取无相,过了“无”关,要透过“有”、“无”二关,才能悟道。

例如坐禅时,妄想来,不取妄想,妄想便灭去,灭了之后,昏沉又来,昏沉又是一个相,不取昏沉相,昏沉便灭去,灭了之后,妄想相又来,如是妄想及昏沉相间而现,若离妄想及昏沉,便能得定,“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即是“有”,非法,即是“无”,以“有”、“无”概括一切,所以法及非法,皆不应取。

昔日赵州门下,有一学人,向赵州老人告假,到南方参学去,赵州老人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路逢人,不可错举。”那位学人即时醒悟过来,不再去参学。

到南方参学不外是想见性,见性之路,依法华经说,有五百由旬,依赵州老人说,是三千里路逢人,但未见以前,在三千里路程内可能见到佛,所以有佛处不得住。有佛既不住,无佛又如何?无佛处急走过,离有佛无佛两边,就是行于中道,就是般若,所以云三千里路逢人,不可错说。

“以是义故”,以不取二边的中道义故,“如来常说”,如来于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谁说呢?对比丘说,因为比丘求了生死,在家二众未必求了生死,故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的法,都能度人离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到了彼岸后,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要舍,何况世间法,更要舍。

其实舍法即是舍心,法舍至极点,心亦舍,心与法相连,法尽,心亦尽,法绝,心亦绝,所以舍法就是舍心,若还有一法在,即是未肯舍心,例如要保护黄金,不是有一法保护黄金,是你的心要保护黄金,若肯舍黄金,你的心亦舍掉,是故舍法即舍心,舍心即舍法,心法俱舍,心空法尽,即到彼岸。到了彼岸,船要舍,心亦要舍,法穷心尽,即见如来;修行无别法,惟“舍”而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