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73劝愿流通——为何愿生便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丁二 破疑
【解】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是问答破疑。前面讲:“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有人便怀疑了:“今时发愿,只可说当来生于极乐,怎么说今生呢?”回答有两种解释:
“一约一期名今。”今字的第一种解释,是就一期而论。一期即一生,人从生到死这一段时期叫做今。今愿今生,即现生发愿持名,到临命终时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约刹那名今。”今字的第二种解释,是就刹那而论。“刹那”是梵语,译成中文是念顷,乃极短的时间。一念有九十刹那,可知刹那之时极短。刹那,即现前一念叫做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你念佛的这一念相应,即因与果相应,能念之心具足信愿行是因,所生之极乐四土即果。前面说过,十方世界若有一人发心信愿持名,西方世界的七宝池中即生一朵莲华,上标此人之名。若念佛精进勇猛,莲华日长,光色日鲜。若念佛懈怠退悔,则莲华日渐枯萎。一念如此,念念皆然。所以,一念相应则一念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相应则念念生西方极乐世界。
“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此土念为妙因,彼土生为妙果。虽彼此相隔十万亿佛刹,但不出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之外。蕅益大师举了一个譬喻:“如称两头,低昂时等。”称即秤,就像秤的两头,一头重、低时即另一头轻、高时,高低同时。虽有两头高低之分,仍是一秤。
这里秤比喻我们的心,高低比喻莲华之荣枯因果。如果我们心里将娑婆世界的人和事看得很重,当然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边就变轻了,秤即翘起,七宝池中的莲华便枯萎了。反过来,如果我们心里对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事情看得很重,娑婆世界的人和事自然就变轻淡了,七宝池中的莲华即欣欣向荣。故因果同时,不出一心。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法门都是先因后果,唯独净土法门因果同时。众人皆知莲华之花果同时,故净土宗亦称莲宗。此乃净土宗即心即佛之胜妙。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何必要等娑婆业报之身寿命尽了,才生西方七宝池中。“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这就是今愿今生,尚不需待一期报尽,何况当来?故曰只今,即当下,正信愿持名之时,西方七宝池中莲萼便光彩夺目,欣欣向荣,华台上标有你的名字,金台上已有你的光影显现,你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虽然现在这个身体还在娑婆世界,其实你已经入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国籍,早晚一定会去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所讲乃即理之事,非空头理论,确有其事,古今念佛人神游极乐,亲观莲华标名,《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上皆有记载。如《净土圣贤录》上的宋朝可久法师,因其常诵《法华经》,人称久法华。元祐八年,可久法师八十一岁坐着往生。过了三天,又复活,告诉人:“我去极乐世界了,见到种种殊胜境界,与经典所述完全相符。此间修净业之人,在极乐世界莲华台上皆已标名。标金台的,一是成都广教院勋公,一是明州孙十二郎,一是可久。标银台的,一是明州徐道姑。”说完又坐化了。过了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后,孙十二郎亡,天乐鸣空。应验了可久法师所言。
顺便说一句,可久法师是诵《法华经》往生西方的,所以有人问:“我喜欢念经,不喜欢念佛,发愿生西方,能不能去?”能,你只要信心具足,无论是念《大悲咒》、《往生咒》、《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你专念一部经,或专持一个咒,回向西方,你有一个强烈的愿心求生西方,同样能生,这不叫杂。什么叫杂?今天念《药师咒》欲消灾延寿,明天念《地藏经》为超度亡灵,后天又念《大悲咒》想免难增福,念的目的不同,不是求生西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就是杂。你若喜欢念经就念经,喜欢持咒就持咒,将所修功德全都回向极乐世界,也能往生,这叫就路还家。所以专不专,看你心向归一不归一;能不能往生,看你愿切不切,并不是单看念经或念佛。
丁三 结赞
【解】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这是结赞。此土信愿持名,彼土即莲华标名,因果同时,娑婆极乐不离一心。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一句阿弥陀佛圆具三学三慧三资粮,圆收一切法门。一心执持,即能顿超娑婆五浊,径登西方净土,一生成佛,圆超一切法门。若因若果,圆满至极,顿超至极。其事其理,非言语思量之所能及。此圆顿难思之旨,唯文殊、舍利弗这样的大智慧人,以及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方能直下承当,谛信无疑。
劝愿流通就讲到这里。下面是劝行流通。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