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中君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67劝信流通—— 明广长舌相之由来、释标题等

云中君 2023-10-29 247
目 录
  • 己二 释佛号
  • 己三 释东方
  • 己四 释舌相
  • 己五 释标题



  •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67劝信流通—— 明广长舌相之由来、释标题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己二  释佛号


    【解】 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这是解释佛号。梵语“阿閦鞞”译为无动,即不动。这尊佛代表的意思,我们在前面解释过。无论我们修学什么法门,都要不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动心,所谓八风吹不动,而且还要不为其他法门所动,守住一门,这是学佛的基本态度。世间的一切为无明所驱,悉在动中。唯有佛破尽无明,方能常住不动。阿閦鞞佛显四净德中之常德。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佛本无名号,为教化利益众生,而建立名号,以表佛之功德。名是假名,德乃实德。既然佛之功德无量,表显佛德之名号亦就无量了。无量德乃法报二身所具之性德与修德,无量名乃应化身之名号。例如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成佛叫释迦牟尼。他在另一世界成佛,便不叫释迦牟尼了。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会有很多很多的名号。

    “随机而立。”应化身佛之名号,随四悉檀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取因地修行以彰名,如无量精进佛;或随果地德能而立号,如不动智光佛。“或性,或相”,或表性德,如清净佛;或显相用,如须弥相佛、须弥光佛。“或行愿等”,或揽行以破恶,如降伏众魔王佛;或从愿以生善,如勇施佛。等字统余一切万德。

    “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隅是方位,举一方,四方皆在其中,比喻虽取一名显德,仍有四悉檀之意。如释迦牟尼佛之名号,便具足四悉檀。信佛的人都知道,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不信佛的人就可能不知道了。游客走进寺院问:“大殿上什么佛?”有人答:“如来佛。”如来佛是通称,凡是成了佛,皆具十号,如来与佛是其中之二。但随机还立有别号,如释迦牟尼就是别号。懂的人便会告诉他:“你说如来佛是不错,所有的佛都可以这样称呼,就象称你人一样。但是他有个具体的名字,叫释迦牟尼。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根本的老师。”若再能简单介绍一下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化迹,则大家听了,自然生起欢喜感恩之心:“哦,我到今天才知道,寺院里大雄宝殿正中供的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大雄大力、大慈大悲来这里救度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这就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释迦牟尼”是梵语,译成中文是能仁寂默,“释迦”是能仁,即慈悲之义;“牟尼”是寂默,即清净之义。人家一听此名号,便知道学佛要象释迦牟尼佛一样,对人要慈悲,自己心要清净。这就是为人悉檀,令众生得生善益。

    释迦牟尼之名号,是为教化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而建立的。娑婆众生自私自利,我执很重,总是想占人家的便宜,自己不肯吃亏,这就是不慈悲。所以立号“释迦”,以能仁对治众生的我执。娑婆浊恶,众生贪瞋痴烦恼很重,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就是心不清净。所以立号“牟尼”,以寂默对治众生的妄想烦恼。这就是对治悉檀,令众生得破恶益。

    能仁寂默表我们心性之体用。能仁是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有照之义,表用。寂默是清净不动,即寂之义,表体。玄义辨体中讲: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循名识体,由释迦牟尼这个名号,能使我们悟证自己的心性。这就是第一义悉檀,令众生得入理益。故虽举释迦牟尼一名,仍具足四悉檀的意思,众生由此而得悉檀四益。

    “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由一个一个佛名,显示其所诠释之因果性相行愿等佛德。佛名无限,佛德无量,以一劫的寿命来说,也不能穷尽,悉即尽。你想想看,无量你能说得尽吗?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啊!


    己三  释东方


    【解】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这是解释东方。“东方虚空不可尽”,东方空间广远,不可用我们凡夫之心识分别,或有漏神通测度,而能穷其边际。“世界亦不可尽”,既然虚空广远无边,则依空所立之世界,亦就不可穷尽了。既然世界无有穷尽,每个世界有一尊佛住世,主持一大千世界众生之教化,则“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现以恒河沙为喻,略显其数量之多。恒河沙在前面解释经文时讲过。恒河沙虽多,依然可以穷尽,而世界及诸佛之多,实不可穷尽,故曰略举。


    己四  释舌相


    【解】 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祗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这是解释舌相。“此等诸佛”,指东方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各在本国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导众生相信这部《阿弥陀经》。“而众生犹不生信”,而众生因业障深重,智慧浅薄,听了还是不肯生信心,“顽冥极矣”。顽是顽固,冥是暗,即愚痴。这不是释迦牟尼一尊佛劝你,而是十方恒沙诸佛悉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语劝你,若再不相信,真是顽固愚痴到了极点!

    下面说明广长舌相之由来。世间一般信口雌黄,说话不守信用者,其舌长不过三寸,所谓三寸不烂之舌。若是有德君子,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能做到三世不打妄语,其舌头伸出来可舔到鼻子。“藏果头佛”,果头佛是天台宗的术语,即四教各果上之佛,藏果头佛即藏教果佛。“三大僧祇劫”即三大阿僧祇劫,是凡夫发心修成藏教佛所经时间。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牟尼,弟子名舍利弗、目连、阿难。佛与弟子同到瓦师家。瓦师布草燃灯供佛,并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亦如今佛,弟子名字亦等。”此其最初发心时。至宝顶佛出,初阿僧祗劫满,永离女身。从宝顶佛至然灯佛,二阿僧祗劫满。其时菩萨以七枝青莲供佛,布发掩泥。然灯佛为之授记作佛,号释迦牟尼。从然灯佛至毘婆尸佛,三阿僧祇劫满。复过一百劫修三十二相,至迦叶佛时,居补处,为护明菩萨。这是释迦佛示现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之相,即成藏教果佛。藏教果佛,在因地修行时,三大阿僧祗劫不说妄语,因而感得广长舌相,其舌头柔软红薄,又宽又长,伸出来能将面孔盖住。

    经论上记载,有一次世尊欲去恶国教化,这个国家很小,被外道控制,不准百姓信佛。世尊慈悲不舍,宣布某日将前往托钵,这是度众生的第一步。外道一听非常害怕,便求国王下令,全国百姓不准布施供养,违者罚五百两黄金。

    到了那一天,外道出来巡视,百姓怕受罚,皆闭门避之。世尊走遍大街小巷,空钵而行。后至一陋巷,一妇女开了后门正要倒洗米水,见佛相好庄严,深受感动。想用食物供养,怕犯法受罚;供洗米水吧,实在不敬。正犹豫不决之际,佛告诉她:“但诚心供养,洗米水无妨。”这妇女便将洗米水恭恭敬敬地倒入佛钵。供养毕,佛即为之授记,将来因此证辟支佛果。

    有个外道一直尾随佛行,听了便指责佛妄语:“废水一钵,哪有功德得如是果报?”佛即问:“婆罗门梵书说,人若三世不妄语,舌尖至鼻,是否真实?”外道答:“确实。”佛即伸出舌头,将整个面门盖住,直至发际。然后收回舌头对外道说:“你已见我的广长舌相,我若妄语,舌岂能覆面?”外道狡辩:“我从未见过如此长大舌相,相信你多生多劫不妄语。但你说一钵洗米水,将来即能证辟支佛果,有谁能信,此非妄语乎?”佛即问:“你看城外那棵又高又大的多罗树,知其种子有多大否?”外道答:“知道,多罗树之种子如芥子般。”佛便开导他:“既然小种子能长成大树,一钵洗米水犹如树种,何得不证辟支佛果?”外道无言以对。佛因此而说法开示,大众闻法欢喜,全国受化。故佛之广长舌相乃生生世世不妄语所感之果报。

    “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证小事,则覆面门。证大事,则覆大千。现在证净土无上圆顿微妙法门,故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诸佛出广长舌相,表明净土之理的确称合真性,净土之事确实不错。恒沙诸佛都来证明净土法门理真事实,我们再不相信,那就真的是善根太少了。


    己五  释标题


    【解】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这是解释标题。释迦牟尼佛于经中标出本经之经题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现在读的流通本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罗什法师知道中国人喜欢简略,原来的经题有十六个字,太长,不好记,便将其简化,译成六个字“佛说阿弥陀经”。

    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罗什法师曾为七佛之译经师,乃菩萨再来之人,非同寻常。法师独具慧眼,深明佛意,体悟佛说此经,即欲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于是于脆就以名号作经题。这个经题非常好,一目了然。你念一下这个经题,即念了一声阿弥陀佛,不论你信与不信,皆与阿弥陀佛结了缘,你的八识田里种下了成佛的金刚种子,早晚会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蕅益大师说,罗什法师翻译的现在这个经题,“巧合持名妙行”,和佛令持名之本意恰好相合。

    玄奘法师翻译时,将经题十六个字的意思浓缩,取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三个经题,文字有多有少,有详有略,但义理不增不减,完全一样。大家了解一下也好,免得疑惑。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