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欢喜佛子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53依持名念佛法门释修慧

欢喜佛子 2023-09-06 162
目 录
  • 己三、明修慧
    • 庚一、明七日克期
    • 庚二、明一心不乱

  • QQ图片20230906071104.png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053依持名念佛法门释修慧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蕅益大师  撰著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院道安老法师  讲述


    己三、明修慧

    分二。初明七日克期。二明一心不乱。


    庚一、明七日克期


    [解]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由此往下,解释修慧。这一段文说明克期求证之法。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即“克期办事也”。我们规定一个时间期限,将念佛往生这个大事办好,能得一心不乱,即证得念佛三昧,则决定往生。这里就初学与久修两种情况分别说明。

    初学之人克期念佛,按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性,得一心的时间有一日至七日之差异。“利根一日即不乱”。利根是上等根性者,烦恼轻,智慧大,虽是初学,但过去世也念过佛,今生宿习已熟,于克期求证中,勇猛精进,念佛一天,即能达一心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钝根是下等根性者,烦恼重,智慧小,根性迟钝,虽过去世也念过佛,但今生宿习未熟,需精进念佛七天,方得一心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中等根性者,过去世念佛的宿根未定,今时开发,于克期求证中,精进念佛,有的需念二天,即若二日;有的需念三天,即若三日……有的需念六天,即若六日,方能得一心不乱。这也仅是大致的区分。

    久修之人,念佛已有一定功夫,克期求证时,随其根性差异,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长短不同。“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利根人,平日功夫纯熟,于克期求证中,万缘放下,一念专精,七日中念佛皆能保持不乱。钝根人仅有一天不乱。中根人能保持六天、五天、四天、三天、二天不乱,不一定。

    以上两种人克期求证之法,教我们精进念佛,能达一心不乱之境界。本经以七日为期,克期求证,佛七即由此而来。由于各人根性不同,一般人尤其下根人,往往不是一个七便能得一心不乱的,而需几个七,乃至尽形寿精进念佛,方能办妥往生大事。其他大乘经上,所定克期求证之时间长短不一,如《无量寿经》与《鼓音王经》定十日为期,《大集经》定四十九日为期,《般舟三昧经》与《文殊般若经》则定九十日为期。总而言之,不论所定期限长短,皆以得一心不乱为念佛目标。但能一心,便得往生。


    庚二、明一心不乱


    [解]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这是说明一心不乱。先讲一心,再讲不乱。一心也有两种:一是事一心,一是理一心,由断烦恼不同而分。不论你念佛是事持还是理持,心皆应专注一境,一心执持万德洪名,除了阿弥陀佛,不起其他任何一个杂念。“持至伏除烦恼”,伏是烦恼伏住不起现行,除即断烦恼。具体说,伏烦恼即不论遇逆境还是顺境,你的心不为它所动,不起烦恼。举例说,如果你正在念佛,有人来报信:“好婆,你媳妇生了一个大胖儿子,恭喜你抱孙子了。”听到这消息,如果你的心跳起来,欢喜得不得了,阿弥陀佛也没心思念了,那就是烦恼没有伏住。要知道欢喜是烦恼,七情六欲都是烦恼,因为心动不清净了。你要是听到这喜讯,念佛的心仍不断,还是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是念佛有力量了,能把烦恼伏住,不生欢喜心。这是顺境。

    如果你正在念佛,一个电话打来,说你父亲病危,这就是逆境来了。如果你动念心生悲哀,佛念不下去了,那你的烦恼没有伏住。有人讲:“你这个人没心肝,父亲要死了,还有心情念佛。”此话不错,但那是人情。学佛人不能和世人一样动感情,刚才说了,情是烦恼,要用理智控制。你能做到顺逆境界都不动念,心里明白,但不为外境所转,保持一句佛号不失,这就是伏烦恼的境界。

    断烦恼则功夫深了,能做到其心不起。佛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学佛的人知道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会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生了一个大胖孙子,乃因缘会合而生。父亲病危要死,乃因缘欲离便散。世间之悲欢离合,无非缘聚缘散而已,我们学佛人明白此理,则能看破看空,不仅不为境界所转,而且能于事上见理。因有智慧,故能断除烦恼,保持心寂静。

    “乃至见思先尽”,即见思烦恼先断尽,念佛念到这种程度,“皆事一心”,都属于事一心。这里讲的事一心有功夫浅深之不同。功夫浅的,见思烦恼只是伏住,遇到境界不起现行,但尚未断,则为伏惑事一心,通常称之为功夫成片。功夫深的,见思烦恼断尽,则为断惑事一心。

    按圆教判,执持名号至五品位,圆伏五住烦恼,名伏烦恼。持至初信位,断见惑,名除烦恼。持至七信位,断尽思惑,名见思先尽。前面讲过,三界之内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一时顿断的;三界之内思惑有八十一品,是渐次断的。按其断见思惑之多少,事一心有不同品位高低之分。用天台六即佛判,功夫浅的伏惑事一心,属于观行即佛;功夫深的断惑事一心,属于相似即佛。

    顺便提一下,事一心不是口上说的,此功夫可检验得出。佛告诉我们;真正断尽见思惑,念佛得事一心的人,较阿罗汉更胜,自然而然得六通。你有天眼通,在家里的小佛堂,不仅能看到全苏州城,世界各国,甚至更远的地方都能看清楚。阿罗汉的天眼,能见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不仅看到,而且还能听到那儿人说话,因为有天耳通嘛;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他心通嘛;要到哪里就能到哪里,神足通。你如果没有这功夫,千万不要乱说,未得谓得,那是大妄语,要堕地狱的。你真有这功夫,说明你证到事一心了,恭喜恭喜!但你不要得少为足,止步不前,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向理一心努力。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心开是藏心开显。藏心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心,亦即真心。我们的藏心一向为无明所盖覆,不能显现。现在持名念佛功夫深了,能破一品无明,藏心开显,便证一分三德,通常说证一分法身。见本性佛,即见自性佛,亲见本性法身佛。心开见本性佛,即明心见性,这就是理一心。

    按圆教判,执持名号从八信持至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便得理一心了。念佛证得理一心,即为法身大士,至少可分身百界作佛,自己成佛了。用天台六即佛判,理一心属于分证佛。从初住至等觉,皆是分证佛,所破无明从一品直至四十一品。按其破无明之多少,理一心也有不同品位高低之分。

    以上讲的是一心,有事一心与理一心两种。下面讲不乱。“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前面讲过,念佛得事一心的人,功夫浅的伏见思烦恼,功夫深的断见思烦恼。他的心就定在一句阿弥陀佛上,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想,通通放下了。外不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境所动,内不起贪瞋痴慢疑之念,故不为见思烦恼所动乱了。

    “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二边即空和有。二乘执空,凡夫执有,各偏一边。前面讲过,定性二乘修析空观或体空观,证到空性,便得少为足,沉空滞寂,坐守化城,不肯发心度众生,堕无为坑。虽脱离六道轮回,分段生死已了,但尚有变易生死未了;虽断尽见思烦恼,尚有尘沙、无明烦恼未破,自身生死烦恼皆非究竟。且因其只求自利不肯利他,虽证真空之体,却不能从体起利他妙用。上不求成佛道,下不度化众生,故被佛斥之为焦芽败种。

    凡夫则与此相反,不了万法皆空之理,事事执为实有,父母妻儿、田园房产、五欲六尘,样样都要,贪执不舍。你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说:“你看我生活多好,住的是花园洋房,出门有小汽车。极乐世界又怎么样?也不过如此吧。”他只贪恋现前的快乐,不知道这一切犹如空花水月,皆虚幻不实。无常迅速,若不早办生死大事,到了腊月三十(即临命终时),保你六神无主,手忙脚乱。故佛看颠倒凡夫皆是可怜悯者。

    念佛得理一心的人,乃破无明证法身的菩萨,了达真空妙有之理,舍离一切执着,不落空有二边,走的是中道。菩萨能从空入假,自利利他,虽终日度生,而知实无众生得度者。故不为空有二边所动乱了。

    上一段文讲的一日至七日克期求证,以及这一段文讲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是属于修慧,即修行过程中,如何以一句佛号伏断烦恼,证得一心不乱的智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证念佛三昧了。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所以我们在前面讲,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禅定,而且修的是无上深妙禅。

    听到这里,有人担心了:“我念佛念了一二十年,佛七也参加过好多次,到现在还没有得一心不乱,怎么办呢,还能不能生西方?”大家要知道,《阿弥陀经》在净土三经中,文字最简单,若能结合其他二经合看,便比较容易理解。按《无量寿经》所说,只要你能发菩提心,做到一向专念,就能生西方。发菩提心,就是讲的信愿,前面劝愿一科末讲:“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一向专念,是讲的行。

    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有何不同?一向专念指修法,强调专字,从发心念佛开始,意向一处,专念阿弥陀佛,不念他佛,无诸余念。一向专念的人,出入往返,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心里这句阿弥陀佛不断,甚至迎宾待客,一边应酬,一边心里还记得阿弥陀佛。一心不乱是指功夫,强调不乱,即定,如上所述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能伏断烦恼,不为烦恼所乱。坚持一向专念,方能达一心不乱。

    一向专念看似容易,实际上要做到也不容易。但不容易,也要尽力做到。如果你做不到一向专念,心里老是牵挂世间的人和事,说明你对娑婆世界还有贪恋,那你求生西方的愿不切。信愿不足,就不符合得生西方的条件。不能怪阿弥陀佛不慈悲,不来接你,是你自己还舍不得这里,不肯去啊!真正想去西方,至少要做到一向专念才行。

    闻思修三慧就介绍到这里。下面说明念佛人往生时的情况,这也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


    【说明:根据达默法师《弥陀要解便蒙钞》添加了细科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