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释寂山

《嘉言录》科判略说之:第二、三科——信愿为根本

释寂山 2023-07-27 303
目 录
  • 1、容易出现的偏差
  • 2、“真”信“切”愿不是普通人可以生起的吧
  • 3、安心和起行的关系
  • 4、勉励在净土关要上用功


  • 《嘉言录》科判略说之:第二、三科——信愿为根本

    讲述日期:220226
    光明寂山法师

    《嘉言录》分十科:
    一、赞净土超胜——法门之殊胜,法门之比较抉择。
    二、劝信愿真切——法门之关要。
    三、示修持方法——法门之修持。
    四、论生死事大——劝勉激励。
    五、勉居心诚敬——诚敬为本。
    六、告注重因果——净土之基础。
    七、分禅净界限——法门之差别。
    八、释普通疑惑——断疑生信。
    九、谕在家善信——儒释并弘,人伦为本。
    十、标应读典籍——注重闻思。


    “二、劝信愿真切——法门之关要。三、示修持方法——法门之修持。”

    第二科、第三科合起来是讲信愿行。

     

    第二科“劝信愿真切”是净土法门的根本,即净土法门的大关要——信愿决定往生之理!

     

    1、容易出现的偏差

     

    弘扬净土法门,应该突出有决定信则决定生的这个教眼,然而,若没有通达第十八大愿,又没有遇到真正的净业善知识,以及知道依靠佛经祖语,却自智不及,没有学好佛经和善导大师的《四帖疏》等关于决定信相的教法,很多学净土的还是以为需要有多高念佛功夫才能往生,要有多高的出离心,要做多少善事,要压得住轮回烦恼才能往生,要一心不乱,最少要有一定的清净心或功夫自片(短暂压住烦恼)……把往生的条件讲得偏高,这些理解都是有偏差的。

    我们经常讲净土关要,或将愿的修法汇归净土关要。净土关要是指能决定往生的最大关要,而不仅仅是怎么学净土的问题,不仅仅是强调净业三资粮,如果只是强调欣厌二心和念佛,却把最根本的他力果教门信心成就的特色给丢弃了,把他力法门当成自力法门修,是很难在学人心前树立决定往生的信心的。

     

    2、“真”信“切”愿不是普通人可以生起的吧

     

    有人想:“真”信“切”愿才能决定往生,信愿需是“真”和“切”的,也不是普通学人可以生起的吧?

    信愿的真和切,不是说普通学人是遥不可及的。

    为人抉择信心,不能讲成多高的自力上。“真”和“切”的字眼看似比较难,实际上这两者不是通途法门的高标准。

    “信”是信佛力,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就像王仲回和王慧常能马上安心,他们是信受佛力,当下就安心,而不是念佛来安心。当然,他们还会精进念佛,但是,他们的念佛不间断,主要是因为信心不间断,而不是念佛功夫。我们信佛力,是可以不打折扣的,很快可以及格的。

    至于切愿,是“切愿,就不是浮浮泛泛的,也不是说,所有净土学人可以马上生起来的。同时,也不是特别高,我们讲切愿,就是按照彻悟禅师的大树西倾喻来讲的,这是普通人很有希望生起的。或者说,虽然很多人无法一下子生起毕生不退的真信切愿,但是,能以往生为第一目标,并专学专修净土,或者通途结合净土,将通途归到信愿上,都是很有希望达到一天天当中足以往生的信愿的。这种状态,是普通学人可以做到的,这是在每一天当中落实了真信切愿,要相信我这样念佛,能决定往生。

    切愿可以讲,念佛功夫可以希求,甚至念佛三昧也可以希求,但是,不能离开第十八大愿的往生原理,不能脱离他力,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别说信心要讲信佛力,讲切愿也是归到佛力上,因为,往生的最低标准,不需要出离心修量,甚至按善导大师五乘齐入的讲法,也不需要标准出离心的内涵,仅以人天乘发心也能往生,很多老太太不懂什么四谛,就是以求乐心而往生的。


    小结:

    真信是信佛力。

    切愿是欣厌二心的慧行,目标也是生起胜解信,是信的修法。

    力行是持名之行行,从念佛的角度来说,要万缘放下,一念单提。

    切愿和力行,都要讲自力,同时,也是归到佛力上。

     

    3、安心和起行的关系

     

    弘扬净土法门,一定要讲安心法门——第十八大愿的往生原理,不能把往生讲得太难。

    抉择信心是从容易的侧面讲的,深信佛力,念佛的时候不要头上安头,不要怀疑佛力,尤其到了临终,不要怀疑佛不来,这是第十八大愿的安心法门,是最初就要达标的,这个要求不是太高。

    起行主要是愿和行,是往高标准上讲的。

    愿是切愿,从闻思上来说,是欣厌二心的修法,从行持上来说,包涵了第二十大愿和第十九大愿,是净业三福的圆满实践。愿的修法,是闻思之慧行,从闻思的内涵、广度和量来讲,这种六信的慧行或胜解信的修法都是无以复加的。

    行是力行,可以求证念佛三昧,这时候念佛就是一个大法,不仅要折伏现行烦恼,还可以求发明心性。

    起行的标准应该高,“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只是说,安心后起行,不要偏堕到自力上,因为深信佛力,不怀疑佛,才能有决定往生的把握,才能有第二十大愿乃至第十九大愿的净业三福的圆满实践,这样的净土才会有温度、有力量,也才会有全体圣教的兴盛。

    安心和起行是什么关系?

    一是抑,安心法门,先说你不行,然后讲第十八大愿,深信佛力,所以能安心,从能安心也可以说心扬起了。但是,仅知道第十八大愿,不见得会发菩提心求证菩提、行菩萨道,甚至不见得会注重人规、因果,所以,是抑的角度。

    一是扬。虽然真学好第十八大愿,是抑扬并运并行的,既能深信佛力,又能老实念佛,还会注重因果等,但有些人不善学第十八大愿,不见得有这些功德,才说第十八大愿是抑。所以,安心后起行,这个高标准的起行就是扬的角度。你安心了,就可以注重第十九大愿和第二十大愿,以及注重念佛功夫的念佛三味的修法,目标高,有调伏心性的目标和加行,自会有相当的受用,乃至因此把净土学成了菩萨道和无上大法,所以,是扬。

    抑中有扬(安心),扬中含抑(起行),我们学修和弘扬净土,这两方面都要讲。


    小结:安心是第十八大愿。起行是高标准(要折伏烦恼和求证念佛三昧)的念佛行;以及,从兼修来说,就是第十九大愿和第二十大愿,是净业三福的圆满实践,或者和念佛专修配合的净业三福的修法。 

     

    4、勉励在净土关要上用功

     

    往生是普通凡夫信愿持名就大有希望一生成办的。本来决定信是放在自力他力法门抉择中讲的,但是,有的人只是大约了解一下自力他力,没有深入善导大师的著作和深入思维相关教言,只是知道自己不行,净土是易行道,但对于依他可出在自身上如何观照并不懂,还是不相信现在这样念佛就一定能往生,看自己和别人仍然是悲观的,还是认为往生是没有多大希望的。

    而不相信佛力,依靠自己念佛做功夫,想得到一心不乱来往生,恐怕很多人精进念佛也是往生无分,因为,印祖说到这是最根本的障碍。念一辈子佛,也怀疑了一辈子,现在怀疑佛,到临终的时候,没有不怀疑佛的,对佛力的怀疑就成了往生的根本障碍。

    所以,我们讲净土,需要单独突出他力门的精要——有决定信则决定生。

    自力他力法门抉择是为了劝人信净土,是净土起信的基础,但是,仅仅几个教证或一两页纸的教言并未详细抉择出真信切愿就能决定往生的道理里面的往生是在佛力、不在自力,或者说,并没有细讲自力和他力的真正界限,没有在有缘人心前引生胜解。

    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这一教眼,轻视它,我们引导净土很难成功。没有好好学习第十八大愿或往生原理,还是以为往生太难,不知道导师慈父的大愿和自己一生一世超出轮回的关系,内心便很难有真正的净土情感。这样讲净土,既然认为自己多分往生不了,也很难有耐心和毅力去引导别人,认为自己没有希望,看别人也是一样的,这样讲净土,内心也不会认为这样的事情有多重要,对自他有多大利益。

    第二科“劝信愿真切”不是仅仅讲欣厌二心,而是要讲他力门的精要——有决定信则决定生。

    有些人弘扬净土不敢讲他力,认为讲他力就和其他民族的本愿法门一样了,但讲他力并非舍弃自力:首先,他力是指能不能往生在于佛力,但对佛力,是自己信,是自己想办法去信,起码要对大师佛生起皈依,这样才能真正信佛力;其次,信佛力以后,还需要自力,就是要令欣厌二心大体能压过现世心,这个自力是归到佛力上,也不是说,没有任何要求。净土法门就是信佛力易,发切愿难,这两方面不是矛盾的。你信佛力后,仍然要放下今生、一心欣求,要注重念佛。切愿的难,是从净业行人没有在正因上用功来说的,若和通途法门对比,没有出离心的修量乃至内涵,仍然是普通净业学人可以生起的,所以,难也是归到易上的。

    第三科“示修持方法”,就是安心和起行里面的起行,里面讲到念佛,还讲到兼念观音以及其他助行等等。后面会讲到。


    阅读
    分享